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劉邦與項羽的世紀大對決,是一場既悲壯又迷人的戰爭。兩個不同類型的領導人,他們的性格、行動、策略,一直一曲,一明一暗、一表一裡,形成強烈鮮活的對比。這兩大競爭團隊,人才輩出,智謀雲集,但是在截然不同風格的領導下,逐漸形成了智與力的分野、氣與勢的移轉。

  「暗渡陳倉」之計,利用一暗一明所變換的出奇效果,一計扭轉了楚漢雙方的競爭態勢,一計照亮了競爭雙方的英雄本色。

 

黃驗(實學社總編,以下簡稱):劉邦、項羽的楚漢之爭,是兩個創業團隊總體競爭力的大對決,是兩種領導人的類型戰爭,也是一場鬥智與鬥力的戰爭。它的勝敗關鍵就在智囊團與智計的發揮;它的迷人之處就在於兩大創業家性格與作風的對比……

林永福(輔大外語學院院長,以下簡稱):劉邦、項羽的第一個對比,就是大志與小志。

張良在勸韓信離開項羽投靠劉邦時,分析說:項羽只想把打下的天下論功行賞,過過「分配者」的癮;劉邦則野心很大,想當一代帝王。志向的大小,與經營的格局成正比。劉邦時時刻刻在做長遠的準備──不斷在物色大將軍、謀略家,在構思一統天下的藍圖;項羽之志,在於回到江東、衣錦還鄉。志向的殊異,其實已決定了努力的結果。

「直」與「曲」的過招

黃:在劉、項的對峙中,有幾件攸關勢力消長的事件(如鴻門宴),與領導人的決斷力密切相關。這決斷力,則是性格所左右。

林:劉邦、項羽在性格上的對比是:曲與直。項羽的「直」──快速、簡單、不變。他吃軟不吃硬,劉邦在鴻門宴時向他哀求,他就原諒放人;韓生勸他稱帝,口氣倨傲,他就把韓生烹了。他聽到好話就高興;聽到逆耳之言就暴跳如雷;太率性、隨興。只管好惡,不顧大局,所以常常一頓脾氣壞了大局。

黃:劉邦就善於掩飾、善於演戲,非常的表裡不一。

林:劉邦太會演戲,就像現在的作秀一樣。他可以為了需要而放下身段,像鴻門宴時的卑屈;可以虛情假意,如與韓王送往迎來;到了漢中,藉酒大哭,把金銀財寶盡散與諸將。劉邦能屈能伸,他的「曲」是──壓抑、隱忍、讓步、掩飾……

  項羽太直率,部下與敵人把他看得一清二楚;劉邦則不同,你不一定能瞭解劉邦在想什麼,所以陳平還在項羽陣營時,就說劉邦「像隻老狐狸,善於隱藏利爪利齒」,項羽撕毀了「先入關中者王之」的承諾、下帖要劉邦參加鴻門宴、把劉邦派往絕地漢中……劉邦都審時度勢,卑屈從之。他的抗壓能力強,能忍人之所不能忍,忍到最佳時機,成就其大業。

黃:項羽更大的致命傷是「衝」,他不懂緩和,因此在第一時間便做出反應,經常情緒失控、決策失控。沉義帝、坑二十萬秦卒、殺子嬰、殺韓生、燒阿房宮,沒有一次是深思熟慮後的決斷,都是一怒之下的衝動。

  他動輒「怒殺」,贏得了「粗暴」與不道德之名;劉邦雖也多行不義,卻沒什麼大惡名,關鍵在於掩飾。

道德的「表」與「裡」

林:劉邦殺人用計謀,殺了人還假慈悲。像設計讓項羽懷疑韓王與劉邦暗通款曲,項羽一怒而殺韓王;張良因此而痛恨項羽,投向劉邦。這一計實在高明,張良都被騙過。可見在道德上,劉邦也是表裡不一的。

黃:劉邦幹不道德事,是選擇性的──在攸關大局的發展、對自己有大利時,才去做不仁不義不忠不孝之事,做了還會掩飾。項羽做的不道德事,是情緒性的,一怒之下殺之痛快,全不顧輕重緩急,他殺子嬰、義帝、韓王,都虧大了──既無助於大局,又大損道德聲名,還讓追隨者起了戒心──項羽一怒就沒有緩衝,沒有緩衝便容易誤殺、濫殺。這款老闆,伴在他身邊的人,怎能不提心吊膽?

林:一般認為,劉邦是個流氓、無賴,這太小看了一個大時代的開創者。劉邦的用計、用人、隱忍、圓滑等等,都遠勝於項羽。這些特長使他善於制將,把最優秀的人才吸納至麾下,成為歷史上數一數二的超級團隊。

黃:劉邦看出了張良的侷限──只安於當韓國的司徒,劉邦於是設下圈套,使張良投向他,一個劃時代的大謀略家張良,才算是找到了合稱的舞台,也才能揮灑出傳世的經典策略。從這個角度來看,是劉邦造就了張良,還是張良成全了劉邦,好像有點分不清了。

人才相互吸引,互放光芒

林:更精確地說,應該是:人才碰在一起,相互吸引,互放光芒。韓信、陳平等一流謀略家,原本也都與項羽在一起,但卻無法相互吸引,因此另投了明主。

黃:這兩個創業團隊,因為領導者志向、性格、領導作風的不同,造成了人才的跳槽轉移。人才的去留動向,就成了勝負的指標。

林:老闆在選人才,人才也在選老闆。怎樣選老闆?第一個考量的當然是前途。張良、陳平都看出劉邦有野心、有遠景;韓信則是看出跟隨項羽沒前途。韓生向項羽建議定都關中掌控天下,項羽說:「我手下這些江東子弟都有濃厚的戀家情緒,只有回到彭城,才能符合大家的心願。」項羽最高的人生價值觀是:衣錦還鄉,與父老共享榮耀;追隨他的丁公也說若不能封王,「還有什麼臉面回去見父老?」這種價值觀,決定了他們的格局。

黃:所以,項羽在垓下一役失敗時自刎,他自殺的理由是「無顏見江東父老」。如果角色互換,是劉邦被追至垓下,絕不會因為「無顏」而自殺,劉邦一定會投降,跪倒在項羽腳邊,痛哭流涕,說很多對不起的話,把項羽感動得內心澎湃,最後赦免了他。

一明一暗,變換出奇

林:項羽的感情用事、感情誤事,也是個致命傷,像他的叔父項伯,與張良是生死之交,項伯常常以私害公,項羽也不以為意。

黃:這是一場表與裡的戰爭,道德的表與裡、人性的表與裡、策略的表與裡。

  張良的這一條奇計──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表面上做著一件蠢事,鬆懈敵人的防備,暗中卻積極進行另一項準備,從陳倉古道襲取三秦,這個策略也是利用一明一暗、一表一裡,創造出意想不到的出奇效果。

林:三秦面對「暗渡陳倉」之計,只是以常理去做判斷;加上太自信、太輕敵,瞧不起劉邦,才中了張良、韓信的聲東擊西之計。

  劉邦被分封到漢中,在通過三百餘里的褒斜棧道後,張良燒毀棧道,是為了明示劉邦一去不回,讓項羽失去戒心。後來劉邦派樊噲率一萬部卒,在初冬結冰河谷上方的懸崖峭壁間修築棧道。這一做法,正如「暗渡陳倉」原典所說:「示之以動,利其靜而有主」,故意明示一個企圖,而在暗中積極進行另一個計畫。

黃:設計的人,利用了人性上自大、成見等弱點,以及思考上慣性、經驗的盲點,使計得逞;相對的,為什麼對方偏偏會中計呢?「明修棧道」的大動作這麼搶眼,其實是很可疑的。當一個人在我們面前做起愚公移山的事,我們應怎麼去思辯呢?

林:這個計,可以給我們很好的啟示。「愚公移山」,如果是愚人所為,那是表裡如一;如果是個聰明人,是個強有力的競爭者所為,他為什麼要擺明著幹一件傻事來吸引你?

  違背常理的事,一定有它深一層的用意在。

黃:表與裡,明與暗,形成了陷阱,它提醒我們,不要被表象所惑,不怕表裡不一,就怕我們對於表裡只知其一。

最新更新日期:91.04.23

歷史資料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