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趙匡胤策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取後周的江山。但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趙匡胤的弟弟晉王趙光義暗中覬覦帝位,他用「混水摸魚」之計,先把趙匡胤的首席智囊趙普排擠出京,接著暗中毒殺兩位開國將領,又將奉命調查此一命案的親趙匡胤勢力一一除去,最後,利用前朝的亡國女子小周后、花蕊夫人的復仇心理,一起在趙匡胤的萬歲殿裡佈下了一場「燭影斧聲」的奪權之夜……

李宜涯(青年日報副刊主編以下簡稱):歷史上許多政爭、政變、奪權事件,都是從「繼承人未定」這個問題醞釀、發酵出來的,晉王趙光義竊奪皇位所掀起的一場政治風暴,也是肇因於此。

  時機對他非常有利,加上他對情報的蒐集、對皇兄反覆不定亂做決策的瞭解、對自己前途的判斷,使他在第一時間做出最正確的決策。

郜瑩(自由作家以下簡稱):趙匡胤即位十五年,長子已25歲,次子也已17歲,趙匡胤這時候49歲,皇后宋氏才24歲,如果宋皇后生下一個小皇子,說不定是個最合適的太子;如果立長子趙德芳為太子,將來就會形成太后比皇帝年輕的尷尬局面。由於種種顧慮,立儲的事懸而不決,給趙光義很大的想像空間,萌生混水摸魚的念頭。

政變:有樣學樣

李:有了這個念頭,加上他的夫人從旁慫恿,一場政變便悄悄地孕育起來。趙光義的夫人符氏,是被趙匡胤篡位、亡國的後周皇后的妹妹,符氏鼓動奪權,名義上與夫婿一起打拚,骨子裡則是要殺趙匡胤報國仇家恨。

  趙光義「以弟謀兄」,不是臨時起意,是蓄謀已久的,追根究柢,應該說是「環境基因」促成的。

  猶太人有句格言說:「告訴我你跟誰在一起,我就知道你是什麼樣的人!」,與這句話相近的中文就是「物以類聚」,宋朝的前身是五代,五代皇帝幾乎清一色是政變起家,都是「背叛」的高手。趙匡胤在五代末打滾,也接受了政變這一套價值;他的弟弟趙光義耳濡目染,也學會了,便背叛自己的兄長。類似這種「有樣學樣」,可說是魏晉時代的翻版。曹操家族向東漢劉氏篡位,司馬懿家族向曹氏篡位,等到司馬氏坐穩江山後,便自己人篡自己人的位,發生漫長的「八王之亂」。

郜:「有樣學樣」不只是一種政治氣候,它也會擴散成一種社會風氣,政治人物壟斷有理、欺騙有理、搖擺有理,影響所及,整個社會就會強辭奪理。

佈局:優勝劣敗

李:趙匡胤是政變出身、打仗出身的強勢開國之君,卻在繼承人的問題上一敗塗地,還賠了一命,只得年五十。顯然,在權位的傳承上(包括各種企業、組織的權力傳承),都需要制度化、明快處理,最怕懸而不決,讓人有機可乘、混水摸魚。

郜:趙光義竊國,用的是「混水摸魚」之計,他的方法是暗中下手,把水攪渾,製造自己的有利機會。第一步是將開國軍師趙普排擠出京,並且讓趙匡胤、趙普兩人的間隙轉化成一種猜疑;接著,以毒餅謀殺了王審琦、韓重贇,當趙光義從皇帝身邊的貼身太監得知這兩位開國將領要被重新任用時,立即暗下毒手,讓被貶的趙普、有潛在威脅的魏王符彥卿、以及其他軍事將領都成了嫌疑,這就是「渾功」的大用。

  緊接著,趙光義將奉命偵辦命案、親皇帝的大臣,一個個毒殺,不知不覺中,皇帝身邊的重臣都是趙光義扶植、收編的心腹,皇帝的寵妃、禁軍將領、貼身太監都成了趙光義的黨羽。他不吝惜財富,廣結人脈、耳目遍佈、情報靈活,皇帝陣營的人都向他通風報信,這就是「混」──混淆、攪亂、轉移焦點,讓敵人摸不清底細,不知我的真正企圖。

李:從趙光義的奪權過程來看,那是一場密的佈局,先是調虎離山、剷除異己、籠絡皇帝的政敵,一連串的人事佈局,搭配著製造各種事件:發動輿論征伐南唐、毒殺自己的夫人、阻止遷都、征伐北漢……這些人、事策略都打亂趙匡胤的控局節奏、混淆皇帝的判斷,一步步地把政局的發展牽引到他的預控範圍內,可以說,趙光義是以佈局取勝!

奪權:六親不認

郜:其實,趙匡胤也是佈局高手,他打天下時,也與趙光義一樣透過密的佈局才兵變成功的,但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設局者換成趙光義時,趙匡胤的腦筋便不靈光了,皇帝身邊一些忠心耿耿的大臣如趙普、呂餘慶、王祐、郭忠恕、楊義等人,明知晉王之謀,礙於沒有明確的證據,都是有口難言,加上皇帝對晉王多所迴護,誰也不敢冒險去觸犯大忌,正如呂餘慶所說,他「早就預感大內會有一場生死搏鬥,而皇帝還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敵人是誰,甚至把最危險的敵人看作第一心腹,在這種情形底下,任何忠臣效忠的結果只是白白送死。」

李:趙匡胤陷入晉王的「局」,關鍵在於他的兩大盲點(也可說是「情結」),一是太愛宋皇后,不願及早定儲;一是愛惜名譽,常把唐太宗玄武門政變殺弟事件引以為戒,這兩大盲點,終於成為他的致命傷。

郜:如此一比,趙光義就狠多了。妳提到晉王以佈局取勝,但是百密一疏,他女兒差點讓毒殺案曝光,就在案情抽絲剝繭,即將偵破之際,晉王派不知情的女兒送毒餅去毒殺他的夫人,並嫁禍於一位逃匿者,他讓自己變成苦主,一下子混淆、轉移了自己的嫌疑,並且易守為攻,可謂高招。處理危機時,他又快又狠,六親不認。

李:趙匡胤則是太過大意,兩位開國將領被毒死、三位偵辦命案的大臣相繼遇害,他都沒有採取非常的手段,等到晉王剷除了奪權的所有障礙,趙匡胤才有所警覺,並決定予以嚴厲處置時已太遲了,從朝廷上下到宮廷內外,到禁軍將士,都是晉王的人了,即便是趙匡胤最寵愛的花蕊夫人,也已經心甘情願地為晉王扮演毒殺皇帝的推手了,趙匡胤還躲得掉嗎?

債主:無所不在

郜:這部小說有兩個很突出的主題,一個是「忠」。忠,原本是極高貴、堅定的情操,可是在政變、奪權事件不斷翻版、示範之下,忠變得極端脆弱,變成利益取向。誰有權有利於我,我就忠於誰,今日甲有利於我,我即忠於甲,明日乙加恩於我,我就改效忠乙,並且為乙去殺甲。在這種價值觀偏差之下,趙光義才有了混水摸魚的機會。

  其次是掠奪與復仇。趙匡胤是欺人孤兒寡母奪取天下,這些亡國的寡婦、女子們:小周后、符氏、花蕊夫人等都成為復仇者,為了同一目的而整合在晉王這一邊,共同把趙匡胤扳倒。這給人一個很好的警醒,那就是:掠奪者的背後,往往會跟著一群復仇者。

李:作者在〔小說36計〕總序裡寫道:「勝利者欠下三筆還不清的債:失敗敵人的債、追隨者的債、百姓的債,此外還有無數個潛在的敵人,這敵人是誰,你一無所知。」這段話拿來驗證趙匡胤,分毫不差。他是勝利者,那些敗在他手下的亡國者、失敗的敵人,乃至忠誠的追隨者,都回過頭來向他討債,更殘酷的是,無數個潛在的敵人──包括親弟弟──他都一無所知。

郜:這是各種勝利者(包括開國者、創業家、揚名立萬的人)共同面對的難題,每一個贏家,都背負著各種不可預知的「債」。

李:這也是歷史小說最迷人的地方,它像一塊多面鏡,反射出真理的諸貌,它可以觸動讀者的各種認知或經驗,從而產生共鳴。我想,這就留給讀者們去細細體會吧!

最新更新日期:91.01.02

歷史資料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