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唐太宗》一書,描寫李淵在太原起兵平亂、掃蕩群雄,獲隋朝遜帝禪位,成為大唐天子。李世民追隨父親李淵創業,他身懷弓馬神技、出入沙場,慣於行險,成為李淵眼中的「韓信」,這位韓信,功高震主,引起父子間的心結、兄弟間的矛盾、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襲殺太子李建成及弟弟李元吉。李淵無奈,讓位李世民。世民在政變後起用魏徵,開啟了三百年的大唐盛世。

黃驗(實學社主編以下簡稱黃):《唐太宗》這部歷史小說,描寫最輝煌的唐代,怎樣開創,怎樣延續,可視為一個大企業的創業經營史,也可視為一個大開創者的奮鬥成長史。

司馬嘯青(資深財經評論家兼作家,以下簡稱司馬):李世民的名言:「創業維艱,守成不易」一千三百多年來,一直都是顛撲不破的一句企業鐵律。他十八、九歲追隨父親創業,以鋼鐵般的創業意志,幾度出生入死,才得天下,創業何等艱難!他在而立之年登上皇帝,在位二十三年,為唐朝奠定了三百年永續經營之宏基,這又是何等不易。歷史上有的人在位幾年,就可以把一個好好的朝代搞個半垮,李世民卻能開啟太平盛世,這是多麼了不起。

哪有「天縱英明」?

黃:李世民打天下時,並沒有想像中的「天縱英明」,相反的,因為年少氣盛,常暴露出凡人所及的種種缺點、弱點,譬如熱衷於弓馬神技、為了愛情而與弟弟李元吉反目成仇、對父親的決斷常表不滿、與兄弟間為了爭功而吃醋、對人對事常有強烈的情緒性反應,喜怒形諸於色……

司馬:從這些不成熟的一面可以得到印證:一個領導人並不是與生俱來,必須經過學習、調整,也就是企業常講的「轉型」,李世民是經過「謀取天下」、「治理天下」兩大階段的磨練與成長,才成為「貞觀聖帝」的。

黃:小說一開始,給人一種很強的感覺──青年李世民的一雙銳利的鳳眼,隨時在發堀人才。他一見到出身寒微的王槓大三兄弟,立即收為親身護衛。所結交者,包括太原巨富、綠林世家、情報高手,以及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三大謀士。二十歲不到,便將中原的英雄豪傑盡收旗下,這是他非常過人之處。

司馬:一個經營者、領導者,想要建立大格局、大事業,一定要全方位的延攬各種人才,打市場的、研發的、財務專家等等,都要俱備。人才不只是延攬而已,還要讓他們受重視、受重用。房玄齡曾對李世民:「士心、兵心、民心之中,唯士心最貴。士心定策,兵心爭勝,民心爭地,不可或缺。」李世民能接納這樣的觀點,並且切實去做,凝聚了最多的有用之士,成為他打天下最大的本錢。

黃:李世民年輕時即顯露出幾種領導者的特質,譬如強大企圖心、大決斷力,這應該是他創業的最大動力所在。

鐵一般的創業企圖心

司馬:李淵雖有打天下之意,卻缺乏強烈的企圖心。李世民常直接間接勸父親早作決斷、透過幕僚裴寂,力勸李淵不要守小節失大義,因此裴寂一手策劃把李淵灌醉,抬到隋煬帝的離宮的龍床上,李淵一覺醒來,騎虎難下,才堅定打天下之心。

  李淵打第一仗,便戰死了么兒,後來幾度在戰場上受挫,李淵便猶豫不前,還曾打包了一百車的細軟,打算回老家去。李世民曾跟幕僚劉文靜說:「父親為人謹慎有餘,奮發不足,遇事先求自保,今欲霸天下,非有一往無前、奮勇當先之氣勢不可。」李世民也勸父親說:為人臣者,凡事先想到自己,但做為打天下的人,已沒什麼可想的了,只能進、不能退。

  大領導者不斷需要面對各種決策,他需要智囊不斷獻策,要多聽各種不同意見,但最後則是要他自己去做決策。不能以部屬的意見,做為事後失敗時搪塞、推責的藉口。這在《唐太宗》這部小說中,詮釋得極好。

彈性處理接班人

黃:歷史寫下了一條鐵律──在成功地謀取天下之後,會產生爭功搶權的卡位戰。最典型的是春秋時代,晉文公重耳返國即位前發生的現象,造成介子推不齒與那批功臣為伍,而退隱山林;隋文帝楊堅打了天下後,同樣發生相似的現象;李世民平定天下後,也無可避免地發生了「玄武門之變」。

司馬:從企業組織的制度面來看,「玄武門之變」是不可避免的。制度上以嫡長子為接班人,造成非嫡長子、卻一手打天下的李世民不滿。整個組織是僵硬的,定於一尊;功高震主的李世民,若不爭權奪位,勢必不得善終。所以,我們看這段歷史,不要太拘泥於兄弟鬩牆的部分。與他奪權後所開創的大唐盛世相比,玄武門的污點也就不足為道了。

  現代企業講究實力、能力、貢獻度,不再以嫡長子為企業接班人的要件,有許多在檯面下掌權的老牌大企業,都不是長子繼承,像永豐餘集團的何壽川、味全集團的黃南圖、遠東集團的徐旭東,乃至最有名的工商大老辜振甫……都非長子,而是以其超凡的經營專長,接掌企業。現代企業比較文明,做法更具彈性,如果子弟多,不妨另創事業,分出去經營,在總公司的控股下,各自獨立經營,既相輔相成,也避免了你死我活的爭奪。

大家勿做忠臣

黃:玄武門之變帶來最關鍵性的影響,是李世民收服了魏徵。多年來,魏徵協助太子李建成,處心積慮要除去李世民;李世民與三大謀士想出對付東宮的種種妙策都被魏徵點破、化解,因此他說:「我若成功,非殺了魏徵這匹夫不可!」最想殺的對象,卻成為他治國的最大幫手。他善用敵人、降將,不念舊惡的大包容力,也非常特別。

司馬:魏徵與李世民關於「忠臣」、「良臣」之辯,也是千古絕唱,這段故事寫得很精彩。魏徵說:他不做忠臣,也不做奸臣、邪臣、逆臣,只要做一個良臣。良臣「身負美譽、名傳當代」,忠臣「身遭誅殺,遺恨後世」,他希望滿朝都是良臣,沒有一個是忠臣。他又講到良臣需有明君搭配,才能發揮,這些分析非常精闢,真是千古以來的洞見。魏徵這一席話,讓我們聯想;做為一個組織、一家公司的領導人,你需要的人才,是有貢獻的才幹之士?還是講求死忠的幹部?

轉型成功的大領導者

  小說中提到李世民得天下後,仍以原有的思考模式、討論對象、決策過程,來面對新局面,所以很難理出一個治國總綱來,後來因魏徵的一席話點醒他,讓他頓然開悟──經營環境變了,經營的觀念和手法必須跟著調整。這一頓悟,使李世民產生了蛻變,成為一個轉型成功的領導人。

黃:整體而言,李世民的故事,可以帶給現代人幾個值得借鏡的地方:

  一、 多學習李世民的雄心企圖。除此之外,若能加上開闊的視野則更好。譬如當時羅馬人、印度人都能來長安,為什麼我們沒想到要去印度、羅馬?

  二、接班人之選擇應更具彈性,要以性向、進取心、企圖心、貢獻度等為考量,可以避免為爭權而帶來的大衝突。

  三、打天下與治天下是截然不同的事。不論是經營者、領導者,或是上班族,都要認清自己的定位,選擇適才適所的人才(或公司)。

  此外,李世民可以說是在創業中成長,在奪權中成長、在有所成就之後還不斷地成長。他是個終身學習者,這也是現代人很可以學習的地方。

最新更新日期:90.7.18

歷史資料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