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爾烈是誰?
他與劉墉、紀曉嵐、和珅同朝為官;在乾隆帝千挑百選之下被遴聘為太子師;他襄助紀曉嵐修篡《四庫全書》,深受乾隆與紀曉嵐的推崇;他博學聰敏,才智過人,成為乾隆倚重的文臣;他剛毅正直,一生清廉,以崇高的人格與道德形象,改變了皇子永琰(嘉慶帝)的一生。
謝小韞(新聞局資料編譯處副處長,以下簡稱謝):帝師是皇室眼中的重臣,國家未來接班人的養成教育,向來都被當政者高度關切。王爾烈身為一國之師,必有其過人之處!
王壽來(文建會第三處處長.專欄作家,以下簡稱王):即使平庸的皇帝,也知道要慎選帝師,何況明君?唐太宗曾經對魏徵說:「太子是宗廟社稷之根本,需選公正無私之人輔弼。我知您患病,但您可躺在床上教導他。」明知魏徵患病,仍要他抱病出任艱鉅,可見唐太宗將管教太子視為何等大事!
乾隆帝也是一代明君,擅長於識人用人,他挑選太子師,慎之又慎,尤其他知道永琰桀驁不馴,調教是否得當,攸關國運興衰。他在嚴謹的觀察、審慎的斟酌之下,指派王爾烈為師,是對其人品、道德、學術的高度肯定!
一國之師,攸關興衰
謝:王爾烈是遼陽才子,經過將近四十年的苦讀,在四十四歲那年於「殿試」中成為二甲一名的「傳臚」,從此踏上仕途。他的前半生就是一個苦字,苦學向上,按部就班,不攀附權貴,不走捷徑,全憑真本事。這應是乾隆帝看中他的關鍵!
王:科舉是專制時代取才的主要管道,也是對士子才智、思想的一大禁錮。小說中提到:清康熙年間,一位一百零二歲的貢生參加鄉試,入考場時,他的曾孫提燈作為前導,燈籠上寫著「百歲觀光」的字樣,實在荒謬之至。但是,科舉仍有其可取之處:只要埋首書卷,便有出頭的機會。王爾烈出身豆腐之家,小說中寫到乾隆帝傳說中的生父陳詵也是豆腐之家,他們都經由科舉之路,成了布衣卿相。
王爾烈始終秉持「本事吃糧」、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價值觀。天底下沒有僥倖、沒有一步登天的途徑;唯有奮發向上,才有機會,這便是王爾烈的寫照。
君子之風,直道而行
謝:王爾烈的正直、清廉形象,成為他的人格標誌。他與紀曉嵐、劉墉同朝為官,彼此有密切的互動;他對和珅保持「敬而遠之」、「不相為謀」的態度,有幾次以言詞挖苦和珅,表現他的鄙夷,這種是非分明的個性,其實是不利於仕途的。
王:王爾烈的人格特質,非常吻合儒家思想對於「君子」的要求,尤其是人倫中的君臣關係,他是謹守不違,對乾隆帝奏事講話或勸諫,都極宛轉,拿捏分寸;其次,王爾烈對儀禮十分堅持,絕不含混。面對傲慢、胡鬧,甚至口出惡言的皇子永琰,他不卑不亢不懼地捍衛師道的尊嚴,不因皇子是未來的接班人而討好、縱容。他只想灌輸永琰正確的思想觀念,以後好當明君,他不想求官,刻意逢迎永琰,作為未來晉身之階。這是正人君子之所為也。
另一種君子之風是直道而行。和珅權傾一時,王爾烈卻不與他唱和,殊屬不易!
謝:王爾烈參加殿試之前,在「雍和園」巧遇了微服練劍的乾隆帝,一席談話,乾隆對他大為欣賞,基於愛才心理,乃冒王爾烈之名參加殿試,誰知竟弄巧成拙,讓原本登上一甲一名狀元的王爾烈,變成二甲一名的傳臚。這段插曲,突顯了乾隆識人用人的一套手腕!
王:從小說的手法來看,是寫得很傳神,但是,文獻記載,那一年的殿試狀元另有其人,乾隆冒名參加殿試,純是一段穿鑿附會的美談而已。作者在處理傳主的態度上,是將野史、正史兼容並蓄,引述這一段美談,是為了突顯乾隆的器重與恩寵。
傳授帝王之學
謝:自古至今,帝師必然博學,但因置身權力中心,常免不了涉入政爭,流於激情。一國之師的王爾烈,卻謹守正直、超然的立場,不結黨營私、不涉足權力核心。
王爾烈教導永琰《帝王聖鑑》等帝王之學,將歷史上重要的治國理念傾囊相授,他多舉《韓非子》、《資治通鑑》、《說苑》等書,闡述為政之道,可謂用心良苦。
王:他必須引用諸多治國、執法、用人的例子來開導永琰,他既像指南針,又像矯正器,他要扮演點石成金的角色。帝師難為,教導有成,是皇子睿智;無功,罪在帝師。
謝:王爾烈講述的許多史事,極有震聾發聵的意義,像包拯談朝令夕改的施政、漢朝廷尉張釋之向文帝抗顏直諫有關執法的問題,都是極佳的教材。但是,永琰那麼年輕,既乏閱歷,又素來傲慢無禮,恐怕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吧?
王:那些故事確是發人深省。譬如,唐太宗說:「我讀了《隋煬帝集》,發現其文章辭藻淵博,文中也肯定堯舜而斥責桀紂,然而隋煬帝做起事來,為甚麼卻背道而馳呢?」多麼生動的教材!隋煬帝居然譴責桀紂,可見暴君也知道善惡是非的分野,只是自己不知不覺的也步上暴君的後塵。一個人的「自知」最難,而掌權者被權力層層包裹,求其有自知之明,更難。這些恐怕不是永琰所能理解的!
乾隆帝挺到底
謝:王爾烈出題:「明月叫天邊」,讓永琰作答,永琰以為老師故意為難,便把文題改為「明月照天邊」;王爾烈又出題:「黃犬臥花心」,永琰忍不住了,以極不禮貌的態度頂撞老師,罵老師是「關東韃子」,結果演成永琰失控,怒踢龍板反傷自己的鬧劇,驚動了乾隆帝。當帝師有點像走鋼索,稍一不慎,也會惹禍上身!
王:王爾烈說了一番話,讓乾隆帝心服口服,當場要皇子向老師認錯,並且在龍板上寫下:「龍板在前,如朕親臨,責罰由你,朕不過問」的諭旨交給王爾烈,要他以後從嚴勿論。這一段情節很感人,乾隆帝的苦心孤詣、王爾烈的維護師道、永琰的叛逆不倫,都描寫得很生動。一個帝師能擇善固執至此,也算成功了!
謝:王爾烈趁機請求乾隆,讓永琰到民間遊歷,一方面為那兩道怪題目找答案,一方面深入瞭解民瘼,就教學手法而言,這算是一大突破!
王:皇子未來繼承大統,要有寬闊的胸襟和視野、豐富的學養與見識,才能君臨天下。他要永琰走出去,看看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必須虛心受教,親身體驗,才能多所斬獲。
蛻變的學習之旅
最近有一批學者共同連署發表一篇「深耕臺灣」的文章,其中就提到在教學中加強「實做」。身體力行,從實做中領會、印證自己不知、不信的事物,這是王爾烈的本意。永琰從「實做」中體察民情、改變觀念,這是他的人生的轉折點,也是師生關係的新里程。
謝:永琰兩次紮實的「學習之旅」,不僅找到了文題的答案,知道老師有所本;在實地瞭解民瘼後,知道民之所欲、民之所惡,這位未來的接班人,思想上也突破、成熟了不少。
王:他深刻體會到老師在民間的崇高聲望,從此對老師由衷地敬重。王爾烈一直到老,還深受這個學生的關切,晚年因為兩袖清風,永琰已即位為嘉慶帝,特別給王爾烈安排一個鑄幣的肥缺,暗示老師積一些老本,好頤養天年。
謝:嘉慶上台後,扳倒第一大貪官和珅,也是受到這兩趟學習之旅的啟發吧?
王:他探訪民間,親睹地方貪官的風評,確實是感受深刻。和珅為前朝老臣,而且乾隆還在當太上皇,嘉慶要誅殺和珅,必須有極大的道德勇氣!王爾烈一生正直剛烈,嫉惡如仇,與和珅同朝,又數次得罪之,卻能不為和珅所害,這種妥協的藝術,值得深思!
牢固的「和珅情結」
在政治舞台上,大可不必進行尖銳對立的「零和遊戲」,揆諸歷史,尖銳對立往往兩敗俱傷,對政局、百姓非福。王爾烈這麼正直的人,都有某種程度的妥協,值得現代人深思。
謝:王爾烈的妥協,並不失立場。有一次,和珅、王爾烈陪乾隆帝遊江南,和珅獲賜一幅山水畫,請王爾烈題字,王爾烈在畫上寫道:「來時蕭索去時豐,官帑民財一掃空;只有江山移不去,臨行寫入畫圖中。」此詩非常傳神地挖苦和珅的貪婪,和珅為之氣結,但在乾隆面前,也不敢造次。
王:乾隆帝是一代明君,為甚麼如此識人不明,讓和珅貪贓億萬?作者在小說中寫到一段軼聞:乾隆當皇子時,與父皇雍正的寵妃馬佳氏有過刻骨銘心之情,馬佳氏因此被勒死,頸上留下紅痣;後來乾隆即位,發現和珅的容貌與馬佳氏相似,而且頸上也有一顆血痣,以為是馬佳氏轉世,便對和珅百般寵愛、縱容,這種移情作用,或可解釋為乾隆帝偏聽偏信於和珅的緣由。
謝:作者在書中寫入了不少野史,像是乾隆帝專程到浙江海寧「尋根」的傳說。原來當年乾隆出生時,發生一段「貍貓換太子」的後宮祕聞;乾隆的尋根之旅,在生父的祖堂,只見到陳老夫婦的鞋屐,鞋頭朝內,鞋跟朝外,這是寓意「孩子到了」。作者穿插了各種軼聞,增加了不少可讀性。
正史與野史兼容
王:這是《王爾烈》的特色之一。在這部小說中,有幾項特色:
一、開創文學體例,小說、傳記、詩歌、散文等文體兼具。
二、把文學與史學知識溶於一爐,正史與野史兼容。
三、考證翔實,部份比美學術論著。我查了高鶚、劉墉、紀曉嵐的生平事跡, 發現本書所記十分正確,這有點像金庸的武俠小說,故事情節雖屬創作,但在觸及歷史的部分盡量忠實,歷史背景毫不含糊。
四、多方呈現中國詩詞的美學內涵。像八角山詩、寶塔詩等,排列方式是美學的,展現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
清貧思想,永恆價值
謝:縱觀王爾烈的一生,可謂「清廉到底」,即使他去主持鑄幣回來,依然兩袖清風。這樣一位風骨凜然的帝師,可以給現代讀者什麼樣的啟示?
王:清末官場流傳說:有四種人最當紅,分別是:帝師、王佐、鬼使、神差。這話拿來檢視王爾烈,卻不管用,因為他不愛權、不愛錢,他唯一熱愛的,就是──教育英才。他有很多機會可以發財,卻都鄙夷之,這種追求公義、堅守清貧的觀念,源自儒家思想對他的薰陶,「為富不仁,為仁不富」的理念深深影響著他,使他終身奉行清貧思想,很像《論語》中那位一簞食一瓢飲的顏回。
當他在職場上退休後,告老還鄉,他在人生理想上的追求並沒有終止,而是延續下去,他把翰林府改為學塾,到處募款來興學,比退休前更辛苦、更清貧。從這裡,可以看到讀書人的價值觀;也可以給我們反躬自省:知識分子的人生理念中,有沒有一個永恆的價值?能不能起積極正面的領導作用?能不能發揮向上提昇的功能?
王爾烈,這麼一位典範人物,很值得我們一起來認識他!
→歷史資料回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