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規制的妃園寢
在乾隆帝的四十一位后妃中,有五位皇貴妃,即慧賢皇貴妃、哲憫皇貴妃、淑嘉皇貴妃、純惠皇貴妃、慶恭皇貴妃。但生前真正當過皇貴妃並行過皇貴妃冊封禮的只有純惠皇貴妃蘇佳氏一人。蘇佳氏是蘇召南的女兒(另一說為蘇盛林之女),生於康熙五十二年(一七一三年)五月二十一日,比乾隆帝小二歲,在乾隆帝即位前入侍潛邸。蘇佳氏頗受乾隆帝的寵愛,在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年)生育了皇三子永璋。乾隆帝即位後,封蘇佳氏為純嬪,乾隆二年(一七三七年)晉封純妃。乾隆八年(一七四三年)生皇六子永瑢,乾隆十年(一七四五年)又生皇四女和碩和嘉公主。乾隆十年晉封蘇佳氏為純貴妃,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年)三月二十四日晉封皇貴妃,同年四月十一日為她舉行了隆重的皇貴妃冊封禮。這時的蘇佳氏,地位僅次於皇后,在宮中位居第二。可惜她福分太薄,舉行冊封禮剛九天,便與世長辭了,終年四十八歲。
蘇佳氏的病逝,使乾隆帝十分悲痛,特別為她舉行了隆重的喪禮並將其葬入裕陵妃園寢。當時裕陵妃園寢早已建成,是一座標準規制的妃園寢。乾隆帝為愛妃舉行隆重的喪禮,似乎還不足以表達自己的哀悼之情,所以在蘇佳氏入葬之前,專門為純惠皇貴妃對妃園寢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改建、擴建;將園寢門和兩側的面闊紅牆拆除,改建到大殿的兩側,增建了東西配殿、方城、明樓、寶城及大寶頂。經過這次改建和擴建,使這座妃園寢成了清朝超越標準規制的妃園寢。清朝共建有十座妃園寢,其中超越規制的只有兩座,第一座是景陵皇貴妃園寢(俗稱雙妃陵),第二座就是裕陵妃園寢。為一位皇貴妃的入葬,特意增建方城、明樓、東西配殿,這在有清一代還是唯一的一例。裕陵以前的泰陵妃園寢及以後的各皇帝陵的妃園寢,都葬有皇貴妃,但均未建方城、明樓和東西配殿。這足以表明純惠皇貴妃得到了非同一般的曠典殊榮。
有許多朋友問我:死在純惠皇貴妃之前的慧賢皇貴妃、哲憫皇貴妃、淑嘉皇貴妃和死在純惠皇貴妃之後的令懿皇貴妃都祔葬了裕陵,既然純惠皇貴妃如此受寵,為什麼單單不將她祔葬裕陵呢?這個問題提得確實有一定的深度,很不好回答。因為在任何清朝史書上和清宮檔案上都沒有記載。一個皇妃葬在哪個位置,只有皇帝才能決定。皇帝將某皇妃葬在哪裡,一般皇帝不說明原因。所以說,為什麼不將純惠皇貴妃祔葬裕陵,只有乾隆帝一人知道,只有他才具有最權威的解釋權。不過,唯獨不將純惠皇貴妃祔葬裕陵確實令人難以理解!乾隆帝所以這樣做,肯定有他的道理。經過我長時間地分析研究,終於悟出了其中的奧祕。
裕陵地宮的金券內共有七個棺位,也就是說最多只能擺放七口棺槨,葬七個人。正面棺床有五個棺位,兩側的垂手棺床上各有一個棺位。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年)葬入了孝賢皇后、慧賢皇貴妃、哲憫皇貴妃,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年)葬入了淑嘉皇貴妃。正面棺床正中之位是乾隆帝的棺位,是其他任何人不能占用的。這就是說,到純惠皇貴妃死時,地宮內還有二個棺位沒有占用(乾隆帝的棺位不計)。在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年),皇位繼承人還沒有確定,皇后烏喇那拉氏正在得寵之時。假設皇位繼承人的生母不是皇后而是妃嬪,那麼她將來一定要尊為皇后的。如果皇后和皇位繼承人的生母都死在了皇帝之前,這兩個人都理所當然地要葬入裕陵的。這樣,地宮內的棺位就已占滿。所以在乾隆二十七年純惠皇貴妃死後,裕陵地宮必須要保留二個空棺位,一個是留給當時的皇后,一個是留給未來的皇位繼承人的生母。如果事前不考慮到這種情況,把純惠皇貴妃葬入了裕陵,那麼地宮裡只剩下了一個空棺位。如果恰恰皇后和皇位繼承人的生母都死在了皇帝之前,那麼事情就不好辦了。精明的乾隆帝不會不考慮到這種情況的。我認為就是出於這個原因,才未將純惠皇貴妃葬入裕陵。
後來的事實是:皇貴妃魏佳氏生的皇十五子永琰在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年)冬被密定為皇位繼承人,魏佳氏死於乾隆四十年(一七七五年)正月二十九日,魏佳氏作為皇位繼承人的生母,當年就葬入了裕陵地宮。皇后烏喇那拉氏後來失了寵,死後將她葬入了妃園寢,才使得裕陵地宮出現了一個空棺位。皇后烏喇那拉氏是在乾隆三十一年(一七六六年)七月十四日死的,如果她生前沒有失寵,也必然葬入了裕陵。所以說,不將純惠皇貴妃祔葬裕陵而葬入了妃園寢,表明乾隆帝思慮縝密,處事周詳,精明之至。
一部陵寢祕笈
乾隆帝在原配孝賢皇后於乾隆十三年(一七四八年)死後,將原潛邸側福晉嫻貴妃烏喇那拉氏晉封為皇貴妃,「攝六宮事」,代理皇后管理後宮事務。孝賢皇后喪期過後,於乾隆十五年(一七五○年)八月初二日正式冊立烏喇那拉氏為中宮皇后。烏喇那拉氏為皇帝生育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三子永璟和皇五女。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年)正月,她隨乾隆帝第四次南巡,途中因與皇帝發生了矛盾,擅自剪髮,被提前送回京師。翌年七月十四日,烏喇那拉皇后病死,終年四十九歲,乾隆帝命以皇貴妃之禮,由內務府來辦理喪事。
按清朝制度,死於皇帝之前的皇后,應該葬入皇帝陵內(如孝賢皇后)。烏喇那拉氏雖然以皇貴妃之禮安葬,但其皇后位號並未廢掉。更何況此時慧賢、哲憫、淑嘉三位追封的皇貴妃尚能入葬裕陵,身為皇后的烏喇那拉氏豈能沒有這一資格?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關於這位失寵的皇后的喪禮、葬地,在官修史書上卻隻字不提。
我在二十年的時間裡,曾先後幾十次到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總想在浩如煙海的清宮檔案中找到有關皇后烏喇那拉氏喪事活動和奉移、入葬情況的記載,結果所獲甚少。為什麼這方面的檔案如此之少?我分析可能有以下兩個原因:其一,關於烏喇那拉氏的喪事規格,當時在朝中頗有異議,乾隆帝也有些心虛,因此關於她的喪事活動及相關文書檔案自然也要嚴加管理,甚至有可能在事後銷毀;其二,基於上述原因,無論皇帝的諭旨,還是各部院衙門之間的往來公文均用滿文書寫。我不懂滿文,自然也就無法查找了。我在《內務府奏案》目錄中就曾看到一個關於烏喇那拉氏喪事的條目,但將檔案提出來一看,發現是用滿文書寫的。
關於烏喇那拉皇后的喪事和葬地,也留下了一點蛛絲馬跡。清東陵文物管理處藏有一部《陵寢易知》,共一函六冊,手寫本,是由東陵守護大臣於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年)編纂的。內容包括陵寢規制、儀樹數目、帝后妃入葬日期、碑文宸翰、陳設供奉、祀典禮儀、庫儲俸餉、官制防護等。為什麼要編纂這部書?作者在序中說:「既係旗僕,當知旗事。」「遇差庶可稽察,所問猶如指掌。斷不能疑難咨嗟,亦何致形同聾聵。雖無出類奇聞,正是本分應曉。」這部書可以說是在陵上當差人的工作必讀和指南。它不是正式出版物,也不是供外界人觀看的,而是專供在陵上當差者學習的「業務材料」。此書的另一個特點,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的變化和陵寢制度的改進,隨時進行記錄。其真實性、準確性、可靠性之高,不容懷疑,而且世上僅此一部,沒有副本,可稱得上是一部十分珍貴的陵寢祕笈。
就是在這部祕笈中,記載了烏喇那拉皇后的葬處:在裕陵妃園寢的內葬人物中,有這位失寵的皇后的名字;在裕陵妃園寢的葬位圖中,清楚地標示著這位皇后與純惠皇貴妃同葬在主寶頂下的地宮內,居於左側;在「神牌位次」部分,明確地記載著這位皇后位於後殿,於乾隆三十一年(一七六六年)九月二十八日入寶頂。
烏喇那拉皇后的葬處終於找到了。但這畢竟還只是文字記載,又是孤證。烏喇那拉皇后是否真的葬在了純惠皇貴妃地宮?最有說服力的就是打開地宮,看個究竟。(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