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濯滄溟應斗魁,波瀾繞翠浪頭排。
火煙光起鹽田熟,海月初升漁艇回。
風送潮聲平樂去,雨飄山色特呈來。
地靈福氣生天外,自有高人出世才。
這是永樂五年(一四○七年)解縉登上一座海島(特呈,位於廣東湛江灣內),脫口而作的七言律詩。詩文揮灑自如,美景躍然紙上。詩如其人,作為燕王府智囊之一的解縉,就是個聰穎豪放、才氣橫溢、桀驁不馴的讀書人。
當藩王的時候,我就很崇拜這位學富五車、寫一手精絕小楷的大儒,儘管他被父皇視為「大器晚成」,「益令進學,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從而一再遭貶。永樂初年,他主持纂修《永樂大典》、《太祖實錄》所累積的功績,奠定了在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當著群臣的面,我曾經說出「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的話。在國家大政的決策過程中,解縉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可惜,讀書人多半都有目空一切的毛病,解縉也不例外。擢升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的解縉,仍然沒把自己當作官場一員,仍然沒有意識到「伴君如伴虎」的危險。他保留著讀書人剛正不阿的氣節,卻缺少為官者能屈能伸的品質。
一天,解縉奉命入宮,與我磋商確立皇儲之事。本來,立「國本」是皇帝家事,請他來議,無非是聽聽意見而已。換作其他大臣,肯定會順著我的想法。然而,解縉偏偏執拗。
我有三個兒子。長子朱高熾,性情溫和,熱愛讀書,崇尚「恤民之政」,經常和儒臣談古論今,與朱允炆多少有點相似;次子朱高煦,不愛讀書,只熱中舞槍弄棒,性情凶悍,行為輕浮,有些無賴氣,可打仗勇猛,多次救我於險境之中,與我多少有些相似。還有一個叫朱高燧的兒子,基本上屬於混蛋類型,早就淘汰出局了。朱高熾和朱高煦之間,該選誰為太子呢?大臣們議論紛紛,我也拿不定主意:說心裡話,比起大腹便便的朱高熾,我更欣賞勇武無敵的朱高煦;可朱高熾是長子,歷史上不立長子而導致手足相殘的教訓實在太多了。
見到解縉,我表達了立次子高煦為太子的想法。得到的卻是解縉柔中有剛的反對之聲:「皇長子仁孝,天下歸附,若棄之立次,必興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歷代事可為前車之鑒。」他從傳統禮法和歷史教訓兩個角度分析,反對廢長立幼。聽罷這席話,我面露不悅之色。
對於長期伴駕的解縉而言,我面部表情的細微變化逃不過他的雙眼。只聽他馬上跟了一句:「好聖孫!」這句話,竟把我的不悅一掃而光。君臣相視而笑。原來,別看朱高熾令我不滿意,但他的長子朱瞻基深得聖眷。解縉這麼一說,我恍然大悟,找到了立嫡立長的依據:立朱高熾為太子,可以確保我鍾愛的皇長孫朱瞻基將來順利登基,繼續保持永樂朝的偉大事業。
永樂二年(一四○四年)四月初四日,朱高熾正式立為皇太子,朱高煦受封漢王。冊封詔書由解縉起草,以告天下。
就在詔書發布那天,看到朱高煦一臉懊喪,我心裡一驚:這個毛頭小夥兒會不會破罐破摔,鬧出什麼亂子來啊?沒過幾天,解縉上書指出,失去皇儲競爭主動權的朱高煦,憑藉戰功和父寵驕橫一時,經常流露出奪嫡之心。希望我引起重視,避免禍起蕭牆。
解縉雖是近臣,可管得未免太寬了吧?他是不是在離間我們父子的感情呢?我對解縉頓時心生厭惡。永樂四年(一四○六年),我賜黃淮等親信大臣二品紗羅衣,唯獨不給解縉。接著,解縉又沾上了洩露朝廷機密和考試閱卷不公的罪名,被貶為廣西布政使司參議。臨行前,我又接到了一封舉報信,乾脆把解縉貶到交趾布政使司,負責督餉。
若干年之後我才知道,這一切的罪名,幾乎都是朱高煦的構陷。
永樂八年(一四一○年),解縉進京奏事,恰巧我離京遠征。於是,他在覲見了太子朱高熾之後就匆匆返回交趾。等我回到北京,朱高煦就密奏說解縉趁皇上在外,私謁太子,隨後揚長而去,毫無人臣之禮。本來就對解縉有意見的我,為之震怒。
如果僅僅是這樣也就罷了。可解縉不知好歹地上了一道奏疏,說自己返程途中,看到贛江兩岸旱情嚴重,建議朝廷鑿贛江以通南北,利於引水灌溉。此時的我,看到任何有關解縉的東西都會大發雷霆。這份奏疏無異於火上澆油。我馬上下令,將解縉逮捕下獄。可以想像,在錦衣衛的大牢裡,這個固執的讀書人會遭受何等慘烈的皮肉之苦!
永樂十三年(一四一五年)正月十三日,錦衣衛指揮使紀綱上了一道奏疏,附有囚徒名籍,其中赫然列著解縉的名字。一晃五年過去了,解縉還在監獄裡。我隨口說了一句:「縉猶在耶?」沒想到,這一句話要了解縉的命。
在錦衣衛大牢裡深受虐待的解縉,一定恨透了紀綱。此言一出,做賊心虛的紀綱覺得,解縉可能將獲赦免。一旦這小子被放出來,肯定饒不了他。與其等死,不如先下手為強。於是,他趕回大牢,哄騙解縉即將獲釋,請他喝酒,為他接風。解縉不知是計,喝得爛醉如泥,結果被錦衣衛士卒活埋在雪中而死,年僅四十八歲。他的妻兒老小都被發配到遼東,家產也全部抄沒。
解縉的悲劇告誡所有人:在永樂朝,無論你多麼聰明,無論你與皇上多麼親近,不要多管閒事,尤其是不要管皇上的家事。陷進這個無底洞,裡外不是人。
於是乎,永樂朝的閣臣們,一個個服服帖帖,沒人敢跟我頂牛。即使是特立獨行的黑衣和尚姚廣孝,在接受了太子少師的官職後,也不願脫去袈裟,只是埋頭於纂修《永樂大典》,輔佐皇子讀書。如此而已。
可憐的解縉,誰教你生在永樂朝?誰教你管皇上的家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