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一生受制於人的秦始皇(上)


文/史式


  讀者看了這個題目,也許會產生懷疑,覺得我考慮欠周,或者是出了筆誤。因為長期以來,大家都認為秦始皇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有人說他英明、偉大,統一了全國,成為「千古一帝」,是兩千多年來歷代皇帝的鼻祖;有人說他專制、暴虐,嚴刑峻法,焚書坑儒,一生做盡了坑害老百姓的壞事,是古今少見的大暴君。不論是褒是貶,總之認為他一定是個有性格、有主見、有膽識、有決斷的人物,怎麼會是一生受制於人的無能之輩呢!

  我不妨坦誠相告,我之有此說法,是經過長期深思熟慮,絕非一時信口開河。竊以為:評價歷史人物,不宜只憑傳聞,先入為主;或者輕信舊說,人云亦云。有關兩千年前的歷史,現存的史料並不太多,我們是不是可以動動手翻閱一遍,然後再動動腦筋考慮一下,看看是不是那麼回事?如果發現秦始皇一生之中確有很多時間受制於人,自己做不了主,那麼,在鐵一般的史實面前,我們豈能不信!

  作者不贊成稱秦始皇為「千古一帝」,因為這種稱呼有對他過分拔高之嫌;但是贊成稱他為「千古第一帝」。不管他是雄才大略的大皇帝也好,遺臭萬年的大暴君也好,在首創「皇帝」這種稱呼,在首先登上皇帝寶座這件事情上,他總是個始作俑者。不論對他評價如何,這種稱呼絕對不錯。

親政前生活在呂不韋的控制之下

  嬴政從十三歲繼位為王,到他二十二歲時宮廷中發生一場大亂,他才被迫走上前臺,實行「親政」(親自管理政事)。在十三歲到二十二歲的九年中,他名為國君,實際上只是個傀儡,一切國家大事,都由他的「仲父」(其實是真父)呂不韋一手裁決,他不過是個「學徒國君」而已。

  作為一個投機商人,呂不韋確實神通廣大,一本萬利,事事成功。可惜他卻缺少政治眼光與政治手腕,做事優柔寡斷,拖泥帶水。他一生的大事業來自趙姬的肚皮,可是事業成功之後他卻控制不了這個任性的趙姬。趙姬自從登上了太后的寶座,她的任性妄為就在不斷地替呂不韋找麻煩。呂不韋雖掌大權,但是對於和太后私通一事,還是有所顧忌。他自己是衛國人,太后是趙國人,這樣胡作非為,容易引起秦國群臣的敵視,一旦引起衝突,會有不測之禍。他自己相府中美女如雲,也很想擺脫太后的糾纏,所以就物色了一個美男子嫪毐,假扮成太監,送入宮中服侍太后。以後太后竟和此人生下了兩個兒子(也就是嬴政同母異父的弟弟),真是膽大包天。

  嫪毐這個假太監如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過是個男妓,其職責僅僅是陪太后睡覺,不要多管閒事,也許還可以相安一時;可他偏不知趣,以為能和太后睡覺,就成了太上皇,要想干政,還想奪權。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長信侯毐作亂而覺,矯王御璽及太后璽以發縣卒及衛卒、官騎、戎翟君公、舍人,將欲攻蘄年宮為亂。」這樣一來,積壓多年的矛盾一旦爆發,那就只有喋血京城,大家以兵戎相見了。本來宮廷中的醜事,大家能不管就不管,秦國的群臣已經算是夠容忍的了。這時候既然鬧到公開叛亂,秦國群臣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不能不奮起鎮壓。雙方激戰的結果,是嫪毐敗死,遭到族誅。大家追究責任,不能不追到呂不韋的頭上,於是他被罷官。

  在呂不韋受牽連而罷相之時,嬴政的身後一直有兩股勢力在明爭暗鬥。一股是秦國本土的百官,他們知道是一批外來的政客在秦國掌了權,才造成了這次大亂。為了維護秦國的利益,他們力主驅逐外來的客卿,嬴政下逐客令,就反映了他們的意願。另一股勢力是呂不韋的賓客,各國人都有,長期以呂不韋為核心,在秦國把持大權。呂不韋雖然罷相,他們潛在的勢力仍然不小,絕不甘心從此退出政治舞臺。因此以李斯為代表,向嬴政上〈諫逐客書〉,請求收回成命,力圖保住他們的陣地。從表面上看,是嬴政主意不定,一時要逐客,一時又收回成命。好像之所以收回成命,是因為李斯的文章寫得好;如果文章寫得不好,就不會收回成命了。於是〈諫逐客書〉就成了傳誦千古的名篇。其實事情絕非如此簡單,如果忽視兩派政治勢力的長期鬥爭,把逐客與收回成命只看成嬴政與李斯個人之間產生的一個偶然事件,那就把問題看得太膚淺了。

  經過一年多的鬥爭,兩股勢力終於取得妥協,以嬴政親政擺脫呂不韋的控制為前提,凡是沒有參與叛亂的客卿可以留任,不加驅逐,大家共同效忠秦國。可是呂不韋久掌大權,根深蒂固,要想清除其勢力並非易事。在秦國群臣的支持下,嬴政處理呂不韋分為三步走,一是免官、罷相;二是貶謫,遷於蜀地;三是逼令自盡。走完這三個過程,前後用了三年時間。

親政後又走進了李斯的陰影之中

  在秦國內部的這些動亂之中,有許多人都在不停地活動。把嫪毐進獻給老情人趙姬一事,是呂不韋決定的;小人受寵,頭腦發熱,貿然發動叛亂,是嫪毐自己決定的;為了保護秦國的江山社稷,也為了保護自身的利益,奮起反擊叛亂者,這是秦國群臣決定的。在這麼一件大事中最應該作出決定的是嬴政本人,可他就是無所作為,一切等著別人安排。

  在呂不韋獨掌大權的時候,嬴政事事受制於他,那是大勢使然,事非得已,無須多說。但在叛亂平息之後,嬴政得到秦國群臣的衷心擁護(許多不知內情的秦國官員與軍民還以為他真是秦國的王室之胄),宣布「親政」,那正好是一個力爭自己做主奮發有為的好機會。可惜他做不到這一點,在走出呂不韋的陰影之後不久,就又不自覺地走進了李斯的陰影之中。不過這兩次「陰影」在形式上略有不同。呂不韋與他實際上是父子關係,又受封丞相,公開主政,可以毫不掩飾地控制他,並不怕人指責。李斯就不一樣,他是外來的客卿,在嫪毐發動叛亂,呂不韋受牽連而失勢之時,他乘機攫取大權,成為外來客卿的領袖。他最會玩弄權術,表面上十分尊重嬴政,做出一副忠心耿耿絕對服從的假象,實際上把秦國的大權逐漸攬到自己的手中,玩嬴政於股掌之上。

  李斯是楚國人,在他打算西行入秦謀求富貴之時,他的祖國──楚國正處於多災多難,風雨飄搖之中。不久之前,秦兵攻陷了楚國的都城郢城,楚頃襄王被迫遷都於陳(今河南淮陽,與李斯的老家上蔡近在咫尺)。經過秦兵的一再蹂躪,楚國已是田園寥落,骨肉流離。被秦國扣留的楚懷王憂鬱致病,客死他鄉。這時,愛國大詩人,楚三閭大夫屈原眼見國破家亡,哀傷憔悴,作懷沙之賦,投汨羅江而死。當時年紀輕輕的李斯,面對著一片殘破的故鄉,不願為生活在苦難中的家鄉父老出一點力,卻興高采烈地跑到千里外的秦廷去謀求富貴。若與高風亮節,懷沙自沉的屈大夫相比,李斯算個什麼東西!李斯進入秦國之後,看準了目標,一頭鑽進呂不韋的相府,又吹又拍。「不韋賢之,任以為郎」,並引見秦王嬴政,加以重用。呂不韋被貶之後,李斯迅速投井下石,取而代之,成為秦廷的謀主。我們只要舉出幾件大事,就足以說明嬴政已經逐漸受制於李斯,直到自己在沙丘死得不明不白為止。(待續)


※本次內容摘錄自《皇權禍國:皇帝是個什麼東西》

最新更新日期:10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