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假共和、真獨裁:濮蘭德訪談錄(上)
──1912年12月8日《紐約時報》報導


文/愛德華•馬歇爾(Edward Marshall)


  「中國到底正在發生什麼事?」我問濮蘭德(注1),他現在正應哈佛大學羅威爾學院(Lowell Institute)邀請到美國講授一門關於中國和中國人的課程。

  濮蘭德於一八八三年第一次前往中國,隨後在滿清帝國不同部門供職長達十三年。為表彰他的貢獻,他被清廷授予四品官爵,並獲頒「雙龍寶星勳章」(注2)。有若干年,他作為海關總稅務司赫德爵士的私人祕書,隨後供職於上海公共租界的工部局。他的這一職位,加之他在中國期間曾擔任《泰晤士報》記者多年,給予他充足的機會了解中國的人和事。

  隨後,他來到北京,代表中英公司(British and Chinese Corporation)與清廷進行商業談判,爭取中方於一八九八年將鐵路修築的特許狀授予大英帝國。在一九○六年至一九○九年間,他主持與滿清政府簽訂了四份借款合同。返回倫敦後,他加盟《泰晤士報》。除了為羅威爾學院正在講授的這門課程外,他還為紐約的殖民俱樂部(Colony Club)開設一個講座。

  濮蘭德同時還是多部重要書籍的作者,包括與白克好司(注3)合寫《慈禧外紀》(China Under the Empress Dowager)這部權威著作。該書被譯成多國語言,重印八次。他的新著《中國最近的事變和現在的政策》(Recent Events and Present Policies in China)剛剛在英國國內出版,因此他也成為當前最有資格解讀中國形勢的學者。他本身曾是一名清國官吏,且享有光緒皇帝親自授予的國民特權。

中國人很豁達,沉浸在豐收的喜悅時不再想戰爭

  我向濮蘭德先生詢問新成立的中華民國的情況。在上個星期天的《泰晤士報》中,卡特夫人(注4)對此進行了一番有趣的談論。

  濮蘭德先生回答說,「現在的中華民國並不是美國人理解的真正的共和國,有效率的共和政體並未建立起來。目前中國所呈現出的安靜,決不是由於中國民眾對政治狀況表示滿意。大多數中國人對共和制度根本就沒有最起碼、最基本的理解。因此,更不用說他們是否真正接受這些想法了。

  「目前,大多數中國人民保持沉默,因為他們正忙於這個國家近年來最大的一次穀物豐收。中國人很豁達,當他們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就不再有時間去投入戰爭。而這個所謂的民國總統袁世凱,他正在按照慈禧太后的方案而不是美國人所熟知的共和制度來管理政府。換句話說,他建立了一個新的獨裁統治,來取代剛剛推翻的獨裁統治。」

相信中國會突變是愚蠢的,但無變革,共和不可能實現

  「所以你不相信所謂的『中國覺醒論』,或者新的時代已經在東方破曉?」

  濮蘭德先生回答說,「在中國有句諺語,非常貼切地隱喻了當前的形勢。它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事實是明顯的:一年前,現任民國副總統向袁世凱建議,不要繼續推進民國,而是登基稱帝。

  「袁世凱今年八月對武昌起義者(譯注:指張振武、方維)的處決,是典型的皇帝做法,而非共和政體應有的做法,但它得到了人們的認可。換句話說,源遠流長的專制制度只是換了個名字,中國現政府的基本特點並未改變。」

  「既然這樣,普選代議制不是現行方案的一部分。」

  「在中國,它是不可能實現的,並且在今後若干年也不可能實現。歷史經驗表明,相信中華民族會突然出現激進變革是愚蠢的。但是,如果沒有這樣的一次變革,真正的共和制又是不可能實現的。

中國的悲劇在於白種人禁止他們向外移民

  「中國的悲劇在於這個偉大民族被不斷緊縮的限制牢牢局限於本土,因為白種人不可能任由其競爭以求生存。這是極大的悲劇,白人不斷取得成就,而中華民族永遠是一個被動的民族。

  「美國排華態度異常強硬,但為中國人送來了醫學──教會他們如何挽救垂危的生命,如何對抗過去可能使人口銳減的流行病。美國人不僅傳授知識,並且培訓他們使用各種西方醫療設備。人口數量大大增加,同時卻沒有採取任何手段抑制早婚和一夫多妻制導致的人口畸形激增。傳教士們通過建立醫院以及其他醫療手段挽救了成千上萬的生命,但每一條生命的挽救意味著下面這個問題的嚴峻性又增加一分:他們中有多少人最終能夠生存下來?

  「美國排華,英國和加拿大也排斥這些從痛苦中逃脫出來的中國人,禁止他們進入白人的領土。我們實際上並沒有讓他們得到解脫,因為他們自己的土地現在不足以養活他們。我們為他們送去科學技術,幫助維繫生命;同時送去精神導師,向他們反覆灌輸道德準則,防止從前的種種行為,避免人口激增。對我而言,現代社會中最令人絕望的悲劇性場景,就是基督文明的慈善行為與亞洲國家冷漠無情的自我保護意識之間存在的痛苦衝突。

  「英國和德國,即使在其現有人口壓力下,如果沒有通過移民來緩解壓力,其後果也將是非常嚴重的,能夠支撐的時間不會太長。在很短一段時期後,經濟壓力就將浮出水面,並且不可避免地只能通過戰爭解決,這也是一個自力更生、不願忍饑挨餓的民族寧願選擇的一種辦法。

  「中國已被證實無法通過向國外移民來解決人口增長的棘手問題。沒有移民可能,人口問題只能通過三種方式解決,而在中國歷史上也一直是這樣的,它們分別是饑荒、瘟疫和對叛亂的屠殺。

選舉權不應該與人的髮型聯繫起來

  「我饒有興味地注意到,在貴國總統的通信中,他對你所談到的承認中華民國問題隻字未提。

  「我獲悉一些在美國頗有影響的人物熱中於立即承認中華民國,然而,這樣的提議更多是出於他們內心的激情,而非理智的思考。至關重要的是,正在考慮承認中華民國的所有外國列強應清醒地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即中國人民本身至今並未承認中華民國這樣一個新的國體。在正式大選舉行前,現在的中國政府至多只是一個非常時期的臨時政府。即使是熟悉中國事務的最明智的學者,如果他們誠實的話,他們也很難預測中國的哪些部分在大選時願意接受共和政體,甚至即使他們願意,在現實中推行的共和制度也不過比當前的表象稍多一點真實的含義,因為中國人在這個問題上並未達成基本共識,全國大選的計劃也還沒有進入任何政治議程。

  「如果共和黨(注5)在首次選舉中勝出,那只能表明一小部分當前得勢的、已分化為兩三個派系的政客們在盡全力操控選舉。少數商人和其他上層階級的人士可能會認真行使他們的選舉權,但目前,整件事都被一種極其敷衍和幼稚的方式對待,其結果也是預先知道的。選舉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在西方人眼中看來可能是荒唐可笑的。例如,共和黨非常嚴肅地提出,任何留有長辮的人都不得參與投票。不知道這是否可以作為袁世凱更具政治家風度的一個例證,因為他認為選舉權不應該與人的髮型聯繫起來。」

袁世凱相信共和政體不適合中國

  「你認為袁世凱是真誠的嗎?」我問道。

  「他在今年九月發表的聲明是真誠的。同時毫無疑問,他個人相信,共和政體並不適合當前中國的需要,也與人民大眾的利益背道而馳。他不同於任何一位美國總統,他是由於時勢需要被迫成為總統的,正如副總統也是被迫成為副總統──黎元洪並不想被革命軍挑中,直到有人用手槍指著其腦袋,才勉強同意。

  「有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可以表現出當前總統和副總統對於共和政體的態度。去年十二月,當立憲派與革命派之間進行談判時,現任副總統黎元洪給袁世凱寫了一封信,告訴他如果聰明的話應該趕緊稱帝,因為時機對他非常有利,並且提醒他:李鴻章在一九○○年朝廷逃離北京時,便愚蠢地沒有抓住類似良機。」(待續)

【注釋】

  1. 濮蘭德(John Otway Percy Bland, 1863-1945),英國人,生於愛爾蘭。一八八三年來華,考入中國海關,在北京總稅務司署任總司錄事司兩年。一八九六年辭職,就上海英租界工部局祕書長,兼《泰晤士報》駐滬通訊員。一九○六年被派為中英公司駐華代表,一九一○年遭開除。後病逝於英國的薩福克郡伊普斯威奇(Ipswich, Suffolk)。

  2. 滿清政府於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為洋人設立的獎勵勳章。

  3. 白克好司(Sir Edmund Trelawny Backhouse, 1873-1944),或譯為巴克斯,英國漢學家。一八九八年來華為使館翻譯學生。一九○三∼一九一三年任京師大學堂英文教習。其間與濮蘭德合寫《清室外紀》和《慈禧外紀》二書,並廣為蒐集中國古籍與善本。一九一三年被派為倫敦大學漢文學院主任,未就。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北京置產,致力漢學研究和翻譯。一九三七年因日軍佔領北平,被迫遷至東交民巷舊奧國使館居住。後病逝於北平的法國醫院。

  4. 卡特夫人(Mrs. Carrie Chapman Catt, 1859-1947),美國爭取女性投票權的領袖及世界和平運動領袖。生於威斯康辛州瑞朋市(Ripon)。一八八○年自愛荷華州立學院畢業後,在梅森市(Mason)任中學校長和校監。一八八五年與報紙編輯查普曼(Leo Chapman)結婚,但次年丈夫不幸過世。一八九○年改嫁西雅圖工程師卡特(George W. Catt),開始積極參與州內、國內及國際的婦女選舉權運動。一九○○∼一九○四年及一九一五∼一九二○年,她擔任全美婦女選舉權協會(National American Woman Suffrage Association,簡寫NAWSA)會長,最終促成國會正式批准規定婦女享有選舉權的美國憲法第十九條修正案。一九○二年,她協助創建國際婦女選舉權同盟(International Suffrage Alliances of Women,簡寫IWSA),一九○四∼一九二三年任主席。一九二○年,她重組全美婦女選舉權協會,改稱為全國女性選民聯盟(National League of Women Voters),並出任首屆會長。在一九二○、三○年代,她還投身反戰行列。後病逝於紐約州新羅歇爾(New Rochelle)。

  5. 共和黨是民國初年較有影響力的一個政黨。一九一二年五月九日,以統一黨與民社為主幹,聯合國民協進會、民國公會、國民共進會、國民黨(由江浙從事教育和地方公益的學士所組成,非同盟會改組後的那個國民黨)等政團,在上海張園宣佈成立。推黎元洪為理事長,張謇、章炳麟(太炎)、伍廷芳、那彥圖為理事,程德全、湯化龍、林長民等五十四人為總幹事。成立不久,以章太炎為首的統一黨因不滿原立憲派人士跟舊官僚利用政黨與同盟會爭權奪勢,宣佈脫離該黨,重新獨立。五月二十九日,共和黨將本部遷至北京,改上海為交通事務所。其政綱標榜「保持全國統一,採取國家主義;以國家權力,扶持國民進步,應世界大勢,以平和實利立國」,實際上是與袁世凱結盟,對革命派構成嚴重威脅。隨著組織的發展,該黨黨員迅速增加,全國人數不低於十萬。一九一二年冬在國會選舉中失敗。次年五月二十九日與民主黨、統一黨合併,組成進步黨,與國民黨抗衡。


※本次內容摘錄自《共和十年(上):《紐約時報》民初觀察記(1911-1921)》

最新更新日期:10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