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墨子》,我們可以從五個方面來敘述墨家的學術思想、言行作為和科學技術成果。
第一是平民思想,主要是《墨子》裡提出的一系列政治思想主張,這是平民之道的靈魂。此外,這些主張中,除了「非攻」之外,其他幾乎都是針對儒家主張,反其道而為之的,所以,與儒家的辯論,成為《墨子》的重要內容之一。墨家的誕生,也開創了「百家爭鳴」之新風。
第二是工具論,包括知識論和邏輯學(名學),這是中國真正的絕學,中國文化典籍裡,只有《墨子》裡有此等理性主義的知識之道。墨學湮沒之後,此類知識不僅沒有發展,自身也湮沒無聞。中國從秦至清,兩千年裡,因為沒有這樣的理性之光,真正的是「萬古如長夜」,復興、啟蒙之與中國無緣,此之故也!
第三是科學成果,主要是幾何學、光學、物理學以及工程學知識,這些來源於實踐與實驗的知識成果,與上述的工具論,一同彌補了諸子百家「科學理論」的空白,這種理性之學的存在,證明了只有平民之道,才是科學發展之道。
第四是「準墨教」,墨子以救世的情懷,創立了墨家,並為墨家這個組織制定了比較完整的指導思想、奮鬥目標、行動綱領、組織原則和組織紀律,有些思想、原則,與宗教的教義相當接近。但是,由於墨子沒有以救世主自居,墨家沒有過多地神化自己,所以,墨教稱呼還不是很恰當的,我們在這裡,姑且在「墨教」前面加上一個「準」字,生造了一個「準墨教」的詞。
第五是俠士精神。在一個官本位的時代,平民之道的推行,其難度基本上近於登天,為此,一些個人化的行為,只能化作「仗義行俠」。新儒學大師馮友蘭不明白這個道理,居然得出「墨家者流,蓋出於遊俠之士」的結論,真是本末倒置,可為一哂。
大百科全書
如今所見《墨子》中的〈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四篇,體例頗似《大百科全書》,都是對一些當時辯論者可能涉及的名詞的解釋與闡述。這些條目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法律、倫理、建築、工程、邏輯、幾何、光學等多方面。其人文方面,展現了當時平民思想概貌;自然方面,體現了當時科技最新成果。
由此我們可以想像,如果墨家活動的時間長一點,如果保存下來的墨家著作多一點,《墨經》的條目會更多,是真正的《大百科全書》!
墨家這樣做,我們可以為他們想像出三大理由:第一,傳播知識,特別是新知識,為平民所用的知識。第二,辯是非。第三,相信知識就是力量,要用知識實現他們「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偉大目標。
墨家重視知識,在《墨子》中是有記載的,《墨子》裡說,墨子收集了天下無數奇書,墨子出行時,經常帶上三車書!
《墨經》的另一個偉大之處,也足堪與狄德羅編寫《百科全書》相比肩,那就是它的科學精神、進步思想、啟蒙意識!
這樣的事,當時儒家也做過一件,即編寫了一部《爾雅》,這部書是儒家典籍的字典。儒家編《爾雅》的動機,是指導小孩學習儒家經典。從內容到思想,《墨經》比之於《爾雅》,前者是泰山,後者不過是泰山之旁的一抔土。
狄德羅的話
狄德羅是西方啟蒙運動的三大旗手之一,他的豐功偉績,主要表現在他倡導、主編的《百科全書》,這本書是西方理性知識的總結,開啟了現代文明。
我在這裡忽然插入狄德羅的一些話語,有兩個原因:
第一,啟蒙運動是歐洲一場平民知識運動,撇開時代、文化背景兩大差異,在民主性、理性之價值取向上,啟蒙主義與本書所述的「平民之道」,是完全一致的。
第二,作為一個傑出的知識分子,狄德羅個人的所作所為,在動機上,與墨子基本相同,他的有些話語,簡直就是《墨子》的翻版。
狄德羅說:
我所有的閱讀、寫作、思考、聆聽、觀察和感受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我的朋友們。我無時無刻不期望著他們幸福……是為了他們,我才不知疲倦地感受著這個世界,運用著我的能力;也可能正是為了他們,我的想像和言談總顯得略微誇張,他們有時以此來攻擊,這些卑劣的小人!
除了語言的時代感外,簡直就是墨子的「夫子自道」啊!
對編輯《百科全書》的用意,他說:
事實上,百科全書的目標是把散落在表面各處的知識都搜集起來,將它們的大致輪廓和內在結構呈現於我們同時代人面前,並將它們留給我們的後代,以便能將過去幾個世紀人們的工作成果保存焉,為將來幾個世紀的人們所使用。
墨子編寫《墨經》,其出發點和目標不也可以說,正是如此嗎?!
狄德羅還說:
只有在這樣一個喜愛哲學的時代才能出現百科全書……一切都必須被公正客觀地質疑、討論、調查,無論關於什麼,也無論你在感情上能否接受,我們必須摧毀一切遮蔽理性的障礙,還藝術與科學自由,對它們來說,這最重要。
你能說這不是《墨經》編著者的原則嗎?!
狄德羅邀請了數百名大家學者參與了《百科全書》的編撰工作,其號召辭是:
前幾個世紀的人們已盡可能地將科學和藝術往前推進了一大步……我們現代人的任務是把這些已經取得的成就搜集起來,整理成一部文集,傳給我們的後來者。
《墨經》決不是一人之作,《墨經》也絕不止那麼一點文字,《墨經》更應該編寫下去,墨子也一定這麼號召墨家弟子這麼做。只是,在那個時代,畢竟不是平民之道在行其時的時代,「平民之道」只在諸子百家中占有一小塊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