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馬戛爾尼使團


文/李守中

 

  一七九三年,有一支英國船隊到達廣州。

  英國終於率先嘗試對中國作一次考察,嘗試建立平等的對話渠道。

  廣州的官員向北京朝廷報告:「英吉利國夷人攜帶大批貢品前來朝貢,貢品品類繁多沉重,如果從廣州上岸經陸路入京,恐怕多有損壞,特請求直航天津。」

  乾隆皇帝很快地恩准了這個請求。

  英國人從一開始就想說明:帶來的是禮品而不是「貢品」,因為英國皇帝與中國皇帝是平等的。英國仔細的準備了這批禮品,希望中國人能通過這些禮品了解西方的技術成就,並且願意同西方在平等地位上交往。在禮品中包括了各類天文儀器、各種玻璃和陶瓷工藝品,還有幾門快速火炮。

  使團的人員差不多有一百人,其中包括了外交官、學者、青年貴族、醫師、畫家、各種技師和樂師等等。這也是一個龐大的考察團。英國人從一開始就希望中國人能夠明白:這是一個使團,不是「貢使團」。

  英國人的希望從一開始就落空了!因為從一開始他們就不得不依靠商人和廣州的官員來與北京朝廷取得聯繫,而這些商人和官員又不得不報告說:「英國派使臣來進貢」。若是不這樣報告,不但英國人入京的請求無法得到恩准,就連報告人的性命恐怕也難以保住!天子受上蒼委託來教化天下萬邦,怎麼可以和蠻夷君王平起平坐!

  乾隆皇帝非常重視英國的這一次「進貢」,因為這年九月要在熱河行宮舉行隆重慶典,祝賀他的八十三歲壽辰,遠方各邦和各部落都要派貢使前來祝賀,如今遠隔重洋的英國也首次派來「貢使」,這證明了天朝的聲威已經達到了世界最遙遠的角落。

  皇帝的喜慶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天朝正處在鼎盛狀態。與朝廷對峙了近百年的準噶爾汗國終於在他的手下滅亡,西域臣服了。他為西藏制訂了「金瓶掣籤」制度,使朝廷取得了對蒙藏宗教首領繼承的批准權,這就消除了這個地區的一個不穩定因素。前所未有的全國圖書總彙《四庫全書》修成,天朝的文治和武功都在他的手中達到了頂峰,英國「貢使」團的到達自然令皇帝更增加一層喜悅,他下令務必精心安排好慶典,令各藩部都能見到來自遠方的「貢使」,也要讓英國悅服天朝的至尊地位。

  皇帝的打算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必定失敗,因為他不了解世界局勢,也不了解英國人的決心。

  英國船隊在七月底到達大沽口,使團換乘中國船前往北京,船頭上高懸著「英吉利貢使」長幡。英國軍樂隊在船上高奏銅管樂,中國鑼鼓則在兩岸敲得震耳欲聾。一路上萬人空巷前來觀睹這一支奇形怪狀滑稽可笑的異邦貢使團,有幸親眼見到這個壯觀場面的人們都深信天朝的聲威確實達到了難以想像的遠方。 

  直到北京的官員與使團團長馬戛爾尼勳爵(George Macartney, 1st Earl Macartney, 1737-1806)商討典禮細節,雙方才開始明白各自的打算都是難以實現的。馬戛爾尼拒絕在朝見之時行跪拜禮,這使得一切都陷入了僵局。

  這是中國傳統政治觀念與西方國際政治觀念之間的僵局,雙方也都試圖找到一個妥協辦法。

  英國人作了有限的讓步,他們同意在晉見乾隆皇帝時單膝下跪,中國官員如實向乾隆稟奏。乾隆本來可以下令驅逐英國人,但是這未免太殺風景,因為不少官員和貢使都知道了英國人的到達,他們未免要好奇的尋找英國人突然離去的原委,於是皇帝也決定讓步。

  皇帝私下恩准了英國人的變通辦法,但是並不把這情況公之於眾,相反,他對這個私下的通融嚴守祕密,英國人這次在朝見中不行跪拜大禮,這只是一個例外,絕不可使之成為慣例,絕不可使之破壞古老的典禮規矩。

  九月十四日,皇帝在熱河夏宮接受群臣和各蒙古王公跪拜時,英國使臣也在其中,當其他成員在五體投地行跪拜大禮之時,英國人也屈身單腿下跪。在場的王公大臣們叩頭時看不見英國人的特殊動作,就連司儀大臣也無法注意到在俯身下跪的人海中,那些英國人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

  這個巧妙的妥協使雙方都保持了自己的尊嚴。雙方都保持了自己的信念。

  施禮完畢,英國大使向皇帝呈遞國書和小禮品。乾隆在接見儀式中,顯得十分愉快爽直,落落大方和充滿自信。他詢問大使在他的使團裡有沒有人會講中國話,這個問題使得馬戛爾尼有些難堪。因為使團的正式團員中,沒有一個人能講漢語,只有一名十二歲的見習侍童托馬斯•斯當東(George Thomas Staunton, 1781-1859)在旅途中學會了講一點漢語,他是馬戛爾尼的副手斯當東爵士(George Leonard Staunton, 1737-1801)的兒子。

   皇帝被深深地打動了,他讓小斯當東上前站在他身邊並且和他交談了幾句,然後高興地從身上解下一個自己使用著的檳榔荷包,賜給這個來自遠方的番邦少年,以此作為嘉獎。

  這是極為少見的殊榮,他大約深信這名少年成長之後必定能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傳播到遙遠的歐洲去。

  然後皇帝接見了從伏爾加河畔返回中國的蒙古土爾扈特部落首領。這次慶典是極為成功的,乾隆特別賦詩一首,其中提到:「博都雅(葡萄牙)昔修職貢,英吉利今效盡誠」。

  乾隆在十月三日把致英王的覆信交給了馬戛爾尼。不過這並不是覆信的原件,原件是用中文寫的,僅僅用於歸檔。馬戛爾尼拿到的只是一份拉丁文譯本,這篇譯文由宮廷內的西洋傳教士寫成,他們在翻譯時仔細地刪除了英國人不可能接受的語句。爾後馬戛爾尼再把拉丁文譯成為英文。他在翻譯中再一次仔細的刪除了英國國王可能不接受的詞句。

  儘管皇帝拒絕了英國派大使常駐北京的請求,雙方還是各自維護了自己的尊嚴和信念,而代價卻是中國未能從這次事件中了解世界,英國也未能與中國建立平等關係及對話渠道。

  乾隆致英王的信,中文原件很長,在這裡僅能錄下最後一段,由此可見一斑。

   天朝撫有四海,惟勵精圖治,辦理政務,奇珍異寶,並不貴重。爾國王此次賚進各物,念其誠心遠獻,特諭該管衙門收納。其實天朝德威遠被,萬國來王,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不有。爾之正使等所親見。然從不貴奇巧,並無更需爾國制辦物件。是爾國王所請派人留京一事,於天朝體制既屬不合,而於爾國亦殊覺無益。特此詳晰開示,遣令該使等安程回國。爾國王惟當善體朕意,益勵款誠,永矢恭順,以保義爾有邦,共享太平之福。除正副使臣以下各官及通事兵役人等,正貫加賞各物件另單賞給外,茲因爾國使臣歸國,特頒敕諭,並賜賚爾國王文綺珍物,具如常儀。加賜彩緞羅綺,文玩器具諸珍,另有清單,王其祗受,悉朕眷懷。特此敕諭。

  這封信件在今日來看似乎滑稽可笑,在歐洲人眼中這封信確實粗暴高傲,妄自尊大。但是在當時中國人的眼中,這卻是一篇極為溫和誠懇,通情達理的答覆,這是中國古老政治信念的真誠表達。

  這個信念在前二世紀正式成型,這個信念維護著大一統帝國,每當一個帝國分崩離析之後,民眾都會相信上天將委派一位天子來重建天朝,也就是重建大帝國,從而為全人類樹立典範,這個信念不僅幫助皇帝維持或重建帝國,也使帝國內各民族逐步融合或產生認同感,認為大家都是受天子直接教化的文明族群。朝鮮、越南和日本還有前來通商的一些歐洲國家也都在形式上尊重天朝和天子的至尊地位,如今英國卻偏偏要向這個古老的信念挑戰,要天子承認他與英國君王平等,這是完全不可能接受的。

  這種特殊的自尊心理並非中國人所獨有,猶太人自視為耶和華的選民,日本人認為自己的皇帝是天神。這些也都是特殊的民族自尊心,但是中國人的特殊信念被正式的體現在政治體制和禮儀上了,這就無法與歐洲的慣例兼容,這就阻隔了一切平等外交關係,也阻隔了中國的學者去探索外部世界。


※本次內容摘錄自《中國二百年:從馬戛爾尼訪華到鄧小平南巡(1793-1992)》

最新更新日期:9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