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武則天的傳說有很多,最出名的大概要數無字碑了。郭沫若曾經猜測為是否武則天自己所立,意為千秋功罪任由後人評說。因為完整版的武則天遺詔尚未發現,這一說法很難得到證實,倒是可以找到不少反證。其實中國帝王陵寢按例是不立碑的,武皇破例為高宗李治樹立述聖碑並親自撰文,述聖碑也由此成為中國帝王陵墓建築中最早的歌功頌德碑。但這一做法並未被宋元時代沿襲,而是從明代才開始繼承、發展、定型,以至於完善。然而帝王身後事多由繼位者評述,鮮有自己生前擬定的,因此無字碑為中宗李顯所立的可能性最大。據說碑上原本已經打好了格子,但由於中宗對於母親的複雜心事,以及神龍年間詭譎的政局,難以對武皇做出定評,終於還是以不置一詞作罷。
不過郭沫若的這個說法卻是流傳最廣的,也許在普通大眾心裡,也只有「功過是非任君評述」的氣魄,才能配得上這位空前絕後的女皇傳奇性的一生。
興亡千載事悠悠。的確,儘管世易時移滄海桑田,武則天這個名字從未被人淡忘過,關於她歷史地位的爭論也從未停止過。即使在唐代,人們對她的認識也不統一。中宗復國登極之初,對於母親餘悸猶存,且礙於母子孝道,不願受以「五王」為首的親李唐派大臣挾制等原因,官方論調對武皇仍然極為尊崇,承認周朝是正統王朝,武則天的地位是皇帝,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在武皇生前,公開為武皇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宣稱武皇「在朕躬則為慈母,於士庶即是明君。」
二、武皇去世後,李唐太廟中以武皇配高宗,題名依然是「天皇聖帝武氏」,並且按照為帝王修實錄的舊例,詔令武三思魏元忠等親附武周的大臣修成《則天實錄》二十卷。
三、中宗原本以光武自比,復國後下令在全國各州設置大唐中興寺、觀各一所,後有人提醒他這表示對武周的否定,中宗便立刻改「中興」為「龍興」,統一了認識。
而至睿宗時代,情況又有改變,對武皇的稱呼先後有「天后」、「大聖天后」,以及「天后聖帝」等,大抵在皇后和皇帝之間搖擺。畢竟睿宗和當時權勢極盛的太平公主都是武皇親生子女,不會做得太絕。直至玄宗踐祚,才開始大規模的撥亂反正工作,先後毀天樞,改明堂,李唐太廟中的「天皇聖帝武氏」也由此變成了「則天皇后武氏」。至天寶八載(七四九),玄宗上尊號自稱「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又把祖宗八代全部封了個遍,所有唐代皇帝都稱為「大聖皇帝」,如高祖諡為神堯大聖皇帝,太宗諡為文武大聖皇帝,高宗諡為天皇大聖皇帝,等等,搞到後來皇帝的諡號越來越長,只好改稱廟號或年號。但玄宗對於皇后的稱呼卻非常吝嗇,除廢后外,統統改稱「順聖皇后」,表示她們都是李家的媳婦,也僅僅只是李家的媳婦,其中便有曾縱橫一世的武皇──「則天順聖皇后」。這個稱號就此成為武皇的定稱,也就是說,從這時起,她在唐代官方的地位是皇后、太后,而非皇帝。
而到了唐代晚期,武則天不僅被擯出皇帝之列,她的以周代唐也被視為篡奪行為,武周成了偽朝。盛唐時李白詩云:「中國有七聖」,指高祖、太宗、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七帝。而到唐末黃巢之亂時則有「十八葉天子」的說法,指上述七聖中武則天以外的六帝,再加以肅宗、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和當朝皇帝僖宗等十二位,共十八位。
唐後期已然如此,極重禮法的宋代史官自然更不客氣,宋代修成的《新唐書》和《資治通鑒》提到武皇一律統稱為「武后」或者「太后」,其他皇帝則稱為「上」或者「帝」。宋人彙編的唐代文獻《唐會要》、《?府元龜》等,口徑一致,凡帝王部分一概不收武則天,只當她君臨天下十五年的史實不存在。
至於武周政權,中宗倒是認可武周為合法政權,只是周唐一體,武周即是李唐的一部分,只不過這個家有時候父親當家,有時候母親當家。後世則認為武周是「上不斬唐祀,下不絕唐嗣」,因此也不能算獨立王朝。這是說,武皇宣稱帝位來自於李唐三帝,自己為代子臨朝,就算她做了皇帝,李唐太廟的香火也從未斷過,後來又把帝位交還給兒子,自稱為李家媳婦,要求歸附陵寢,所以不能視為獨立王朝。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見仁見智吧!
而比武則天的歷史地位更具爭議的,是她的政績。略過封建史家基於「牝雞司晨」對她的種種辱罵不談,現代史家對她的評價也很不一致。持肯定意見的八○年代前有郭沫若、范文瀾、翦伯贊、汪籛、韓國磐等,八○年代後有趙文潤、王雙懷、胡如雷等。汪籛認為「一、她幫助了普通地主的興起,進一步打擊了大地主、豪強地主;二、基本上消滅了關中地區的軍事貴族的部曲、佃客制,為封建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開闢了道路。……憑這兩點,就可以充分肯定武則天」。
胡如雷也認為武則天是個應該基本肯定的歷史人物,因為她在執政的半個世紀中社會經濟確實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肯定中也應當掌握分寸,不能評價過高。因為,武氏的消極政策和措施(主要指酷吏、貪官、奢侈浪費)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進步起了扯後腿的作用。
而持否定意見的人也絕對不少,八○年代前有呂思勉、岑仲勉、熊德基等,八○年代後有黃永年、雷家驥等。黃永年發表的〈武則天真相〉一文,對她「得到高宗信任」、「得到人民擁護」、「知人善任」、「對唐代文化的高漲大有貢獻」等說法,一一駁斥,全盤否定,最後乾脆來了一句:不要因為她是女的就特殊照顧。
那麼該如何評價武則天呢?她究竟是郭沫若筆下的「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的傑出女政治家,還是岑仲勉口中「實無絲毫政績可記」、只是撿了個餡餅吃僥倖沒餓死的篡位者?每個人的著眼點不同,看重之處也不同,實在是個很難說清的問題。但既然寫了這篇文,說不得也只能加入到這場口水戰中。
要評價一個帝王,私德不影響其政績,故此武氏殺子殺媳及養面首之類此處略而不論,主要論述其內政和外交。其掌控天下的時間可從永隆元年(六八○)廢太子賢為庶人開始算起,至神龍元年(七○五)中宗復國為止,大約二十五年左右,其中獨立掌政二十一年(自弘道元年十二月高宗病逝算起)。
在政治方面,武氏掌權後中央集權程度大大加強,主要表現在削弱相權和加強監察力度兩方面。由武皇開始,太宗開創的以門下省為中心的政事堂制度改為了以中書省為主。按唐制,中書省出旨,門下省負責封駁,並有權駁回帝王所下的聖旨,因此門下省的地位下降,也就意味著相權對於皇權的牽制能力減弱。也是從這個時代開始,尚書省的左右僕射未加同中書門下三品的稱呼,不得進入政事堂,不再成為真宰相。武皇更大力提拔資歷較淺的小官上位做宰相,首創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稱謂,以進一步削弱相權,加強皇權。這是唐代宰相制度的一大變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