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為了抹黑女人篡位的武則天,連帶把高宗也說成了懦弱無能的傀儡式帝王。
實際上,高宗決策果斷,敢做敢為,而高宗在世時的武則天, 也是真正的賢內助,跟高宗一唱一和,配合緊密。
在唐高宗和武則天之間,現有的流行史書的基本描寫是高宗柔弱甚至窩囊。武則天則是動物凶猛、步步進逼。一切都是武則天作主,高宗如同一個沒有骨頭的老人,最多在一邊求求情,可憐兮兮。這種關係,在他們對待孩子的問題上,尤其表現突出。然而,這一切都不是歷史真相,這是舊史學努力營造的結果,武則天是被妖魔化了,唐高宗呢,則被弱智化。
那麼,高宗與武則天夫妻兩人的關係,真相到底如何呢?
一、高宗為主的夫妻關係
現在,我們努力尋找說明唐高宗性格的新資料,尋找能夠證明唐高宗和武則天關係的新資料,就是為了復原歷史的原本狀況。
麟德元年(六六四),河北的魏州刺史出了問題:貪贓。用現在的說法就是貪汙。案情嚴重,肯定是貪汙數額巨大。但是,這個人不是一般人,他是郇國公李孝協,皇帝的叔叔,屬於皇室成員。皇室成員的問題一般由宗正寺負責,於是宗正寺就提出,按照法律,李孝協應該處死,但是,他的父親為國家捐軀,他本人也沒有兄弟,如果處死,就會絕嗣。所謂絕嗣,就是絕戶,沒有了後人。通常,這種情況是要給予認真考慮的。但是,唐高宗很堅決,回答說:「畫一之法,不以親疏異制,苟害百姓,雖皇太子亦所不赦。孝協有一子,何憂乏祀乎!」(《資治通鑑》卷二○一)他的意思是:法律講究的是一致對待,不能因為親疏關係而發生變化,如果侵害百姓,就是皇太子也不能赦免。何況李孝協有兒子,哪裡存在絕嗣問題。最後還是下令,使李孝協在家中自盡。
這件事,原本宗正寺是要從中袒護李孝協,把沒有兄弟說成是絕嗣,而絕嗣的真正含意是沒有後代。宗正寺含糊其辭,指望皇帝一馬虎,那麼李孝協就可以保住性命了。哪裡想到,皇帝一點不含糊,概念清晰,法制觀念也不淡薄,乾淨利索地把李孝協處置了。十分堅定地維護法律,即使是皇親國戚也一律法辦,這是唐高宗內心世界的一種真實顯現,是唐高宗性格的充分展現。從這裡我們看到的唐高宗是態度鮮明,意志堅定,處事果敢。這跟我們一般對唐高宗的印象很不一致。
哪一個唐高宗才是真實的呢?
讓我們再看一個事例。顯慶五年(六六○),房州刺史梁王李忠被廢為庶人。〈黜梁王忠庶人詔〉列舉了梁王李忠的一系列罪狀,如為反對派說情,派人偵察兩宮動靜,說夢見什麼什麼,又私下跟巫師占卜等等,總之根據他的罪行,「考之大義,應從極刑」。這就是說本來要處於死刑的。但是為什麼最後沒有這麼辦,而是免為庶人呢?這是因為皇后武則天的請求。詔書中這樣寫道:「皇后情在哀矜,興言垂涕,再三陳請,特希全宥。」(《唐大詔令集》第一七九頁)
在這裡,我們對於唐高宗和武則天都得到了不同以往的印象。通常給我們的印象是武則天對於高宗這些親戚,都是趕盡殺絕而後快。通常,唐高宗對於武則天的決策或者袖手旁觀,或者無能為力。幸虧這個原始文件被保存下來,我們才知道對於李忠,唐高宗是主張決殺的,而武則天是說情的。唐高宗是堅決的,而武則天是多情的。武則天是流著眼淚,再三陳請。於是,我們又得到了一個不同的武則天形象。以往,我們會認為武則天是一個整天凶巴巴的女毒物,不是殺這個就是殺那個。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在唐高宗的身邊,一邊流淚,一邊陳述的武則天。本來主張堅決處理的唐高宗,面對武則天的不斷求情,只好妥協,保全了這個皇子的性命。
那麼,唐高宗和武則天兩人的關係呢?在這裡,我們看到的是高宗為主,武則天為輔的基本關係。在高宗在世的時候,究竟哪個武則天形象更令人信服呢?聯繫唐高宗對於李孝協的處置,我們可以相信,這樣的資料透露出來的信息應該是更可靠的。
二、夫妻搭檔,親密戰友
唐高宗力排眾議確立武則天為皇后,因為阻力太大,在清除了所有的阻力以後,為了自我證明,唐高宗竭盡全力樹立武則天的威信。讓武則天?頭露面,讓武則天參與朝政。部分因素,就是要表演給世人看:你們越是否定武則天,我就越發抬舉武則天。武則天威信的樹立,最有功勞的人當然就是唐高宗。
為了樹立武則天的威信,唐高宗與武則天配合默契。
1.廢王立武之後的和解,用武則天上表的方式昭示給世人
高宗永徽六年(六五五)十月十三日,皇帝下詔廢王皇后、蕭淑妃為庶人,宣布立武則天為皇后。同月二十一日大赦天下。就在大赦天下的那一天,武則天上表給皇帝,說當初韓瑗、來濟反對任命自己為宸妃,敢於面爭廷諫,是一種真正為國的表現,希望皇帝給予嘉獎。
《資治通鑑》卷二○○的記載是:
|
丁巳,赦天下。是日,皇后上表稱:「陛下前以妾為宸妃,韓瑗、來濟面折庭爭,此既事之極難,豈非深情為國!乞加褒賞。」上以表示瑗等,瑗等彌憂懼,屢請去位,上不許。
|
前面,我們提到過這件事,說這是為了表達皇后的寬宏大量。僅僅如此嗎?當然不是。經過廢王立武的事件,朝廷經過了劇烈的動蕩,如果繼續鬥爭下去,只能對政局發生更嚴重的破壞。這就如同經過玄武門之變,國家受到極大的傷害,唐太宗所以在控制局面以後立刻實行全面和解一樣,唐高宗如今也有和解的需要。但是,這個和解政策,卻不是由唐高宗提出的,而是由新皇后武則天提出的。可以相信,武則天這個原諒韓瑗、來濟的上表,絕不會是擅自做主,一定是與高宗商量之後才提出的。
那麼,為什麼由皇后提出,而不是皇帝提出呢?
第一,提出的問題不是關鍵問題。在廢王立武的過程中,關鍵的問題是長孫無忌為首的反對派反對武則天當皇后。在看到反對派勢力強大以後,高宗與武則天有所退縮,退而求其次,於是提出不當皇后,當宸妃的要求。結果,遭到韓瑗、來濟的反對沒有成功。高宗與武則天不得已繼續要求廢王立武,讓武則天當皇后,而最後終於成功。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韓瑗、來濟當初不反對武則天當宸妃的話,那麼武則天就不會當上皇后。所以從當皇后的意義上說,韓瑗、來濟是有正面作用的。所以,提出表彰韓瑗、來濟是有道理的。設想,高宗和武則天會表彰韓瑗、來濟他們反對武則天當皇后嗎?不會。所以,他們選擇的是一個非關鍵問題。
第二,提出表彰韓瑗、來濟,其實也有拉攏兩人,瓦解長孫無忌陣營的意義。一方面,給天下人看看,皇上和皇后不計前嫌,寬宏大量。如果韓瑗、來濟不接受,那就是典型的敬酒不吃。
第三,這個政策要和解,要拉攏,如果由皇帝提出不是更好嗎?不。因為對方的心理還不清楚,如果皇上被人拒絕,那就難以收場,而皇后提出,即使被拒絕,也可以由皇帝收場。
後來的事實證明,和解也好,寬容也好,對方都沒有接受。不久以後,韓瑗上書,為褚遂良求情,認為褚遂良沒有錯。如果褚遂良不錯,那就是皇帝錯了。所以和解不成。唐高宗開始有步驟地打擊對手,先把韓瑗、來濟貶出朝廷,然後再收拾長孫無忌。這些,在第九講,講廢王立武的對立派下場的時候已經講過。
皇后的身分特殊,既不等於皇帝,又能代表皇帝。正確的就算作是皇帝的,需要修正的則是皇后的建議而已。從此以後,唐高宗和皇后武則天經常以這樣的方式,用不同的態度發表意見,使得皇帝治理天下的靈活性有了充分的體現,彈性變得很大。有的時候,用皇后的名義宣布政策,有的時候,以皇帝的名義宣布政策。然後,或者是皇帝,或者是皇后,再進行第二步行動,從而使得整個政策進退有餘,伸縮自由。皇帝與皇后的配合,親密無間,十分融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