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遠炫(資深媒體工作者、文字工作者)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台灣地區甫結束總統大選,執政八年的民進黨潰敗,國民黨重獲執政機會,民眾卻在此次的選舉中,展現了高度的公民意識,以手中的選票做出選擇,而在政黨輪替再輪替的過程中,台灣的民主又再往前滾動。如果要給新政府一面以史為鏡的鏡子,細數歷代以來政治風流文采彧彧,唐太宗李世民所開創的令人稱道的「貞觀之治」與唐朝史事,應是一面寶貴的借鑑。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璀璨輝煌的時代,唐太宗擊退匈奴威震西域成為「天可汗」之後,唐朝在國際上的地位就宛如是現在的美國一般,成為國際上的超強霸權,首都長安城媲美華盛頓DC,長安道上熙來攘往的人群絡繹不絕。唐朝胸襟開闊,能融合不同的種族,不管是在政治上還是在文化表現上,唐太宗李世民開創了史家讚頌的「貞觀之治」,但是他的即位其實是透過「玄武門之變」的方式,為了爭奪大位,殺害了兄長建成與其弟元吉,這也讓唐太宗一直戒慎恐懼,小心翼翼的以施政的成績來證明他的確有承擔大位的能力。
大陸百家講壇主講唐史的孟憲實先生在講到唐史時,提出「以人為本、理性問政」的想法,並以唐史為例,談到貞觀五年有個河內人李好德得了精神疾病,常常出現自大妄想的言論,而被視為犯罪逮捕。大理丞張蘊古認為李好德不應該承擔法律責任,並說服了唐太宗。唐太宗同意他的說法,張蘊古跑到監獄裡告訴了李好德,還跟他一起下棋。太宗聽了御史的報告大怒,於是殺了張蘊古。
後來太宗後悔了,但人命卻不能復生,於是他恢復張蘊古的名譽,讓他的兒子當官,並且制定制度,三覆奏和五覆奏制度。類似現在的司法三審制度,審慎處理死刑。孟憲實認為唐太宗能做出令世界矚目的成績,是因為他們的理智能夠限制情感,是因為他們能夠實現自我克制。張蘊古一人冤死,換來眾多人的再生。張蘊古沒有白死。在張蘊古事件上,唐太宗展現了「理性問政」的一面。
貞觀六年,唐太宗放了三百多個死刑犯回家團聚,並且約定一個時間集合所有死刑犯。結果死刑犯依約定守信出現,唐太宗認為這三百死囚重然諾,於是將他們全數釋放,一時之間傳為美談。宋朝的歐陽修根據這段史實寫了一篇有名的〈縱囚論〉反駁,認為唐太宗這項舉動只是與死囚之間上情下意彼此猜測而做出的矯情決定,畢竟三百死囚怎可能成為三百義士,這些被判有罪處死的人犯,怎麼可能做出講信講義的事情,無非是猜測唐太宗的心思,逃跑遭到通緝是死,依約回來雖然也是死,卻還可能有一線生機。唐太宗矯情的縱放了死囚,卻忽略了死囚背後所代表的無數痛苦的家庭,他只成全了自己的美名而忽略了更多百姓的利益,這種激情演出,常常會模糊焦點,甚至有可能做出錯誤決定。
2007年台灣地區也以特赦的方式釋放了刑期未滿的煙毒犯等犯人,赦免的結果是,在沒有配套措施下,煙毒犯再犯回籠,毒癮暴斃或是搶奪、殺人。印證了歐陽修在〈縱囚論〉的觀點:「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應該更以審慎的態度處理。而總統大選後,新政府也將研究是否廢除死刑,在人道與人命之間,更需要宏觀與圓融的智慧,來解這一道難解的課題。也就是以理性問政為基礎,建立政府組織部門的效能,獲得民眾的信任。君主時代才需要愛民如子的政治人物做之君做之師,民主時代則緊守「理性問政」理念,讓政黨政治能夠良性互動,才是走向正確的道路。2008年總統大選後,死刑是否廢除成了新政府研擬的方向,唐太宗在枉殺張蘊古與釋放死囚的理性與激情中,其實透露了一個重要訊息,以及任何施政都須「以人為本」作為建設基礎,以「理性問政」為方法,才能建立良好的施政品質,至於視民猶親愛民如子,就讓他留在歷史的洪流裡即可,不如「以人為本、理性問政」以唐為鏡,創造恢弘視野與新的氣象。
|
※相關閱讀《孟憲實講唐史》
※本次內容摘錄自【炫子的童心樂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