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玄武喋血--秦王府李世民的密謀

文/孟憲實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四日,長安城玄武門外,發生了一場手足相殘的血腥政變,李世民率兵殺死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貞觀之治的光芒,是穿越玄武門之變淋漓的鮮血而照耀大地的。李世民是怎樣一步一步實現他的陰謀的?難道李世民一定要用這種手段才能奪取天下嗎?

烏城戰報 疑雲重重

  烏城戰報傳到長安,本來是一個尋常的情報,但是卻引發了一場震驚朝野的軒然大波。這一次皇帝接受了李建成的建議,讓李元吉為統兵元帥前往烏城增援。李元吉為元帥增援烏城很正常,關鍵是李建成、李元吉的幕後策畫。

  他們的計畫有兩個要點:第一,利用李元吉統兵的機會,調撥秦王府的主要戰將參戰,包括尉遲敬德、秦叔寶等。李元吉要利用出兵作戰的機會,消滅這些秦王府的將軍。戰爭狀態下,統兵元帥對自己的部下有生殺大權。李元吉要在戰場上實現這個計畫,易如反掌。第二,朝廷為李元吉送行舉行出征儀式,在昆明湖為齊王餞行,太子李建成代表皇帝出席,利用這個機會殺掉李世民。

   一段時間以來,李世民陣營窮於應付來自太子陣營的挑釁,但是陣腳並沒有亂。因為李建成陣營強大,李世民陣營只能將計就計。現在,李世民再次獲得情報,李建成要利用烏城軍事行動把自己一網打盡。

  李世民的情報從哪裡得來的呢?這麼重要的情報是誰送給李世民的呢?

  歷史對此有記載。東宮一個叫做王?的人前來報告。史書沒有說明這個人的動機。如果進行整體分析,我們可以大概得出結論,兩個陣營之間,實際上都在招降納叛,都在爭取對方的人。李世民當初對尉遲敬德說的話,其實就有這樣的含意,打入內部,掌握情報。這個王?,職務是東宮的率更丞,應該是東宮軍隊裡的官員,他恐怕就是李世民陣營爭取來的臥底。顯然,在爭取對方人員的時候,李建成陣營不如李世民陣營更成功。

  這個情報,關係玄武門事變的根本性問題。如果這個情報確實,證明是李建成陣營首先決定使用極端手段,如果這個情報不確實,或者半真半假,比如有調用秦王府軍力的計畫,但沒有餞行謀殺計畫,那麼李世民陣營就是首先採用極端手段的一方。如果相信這個情報的真實性,可以認為玄武門事變是應急的舉措;如果不相信這個情報的真實性,可以認為這些都是後來李世民陣營用來狡辯的掩飾之辭。

  有兩個情況讓人懷疑這個情報的真實性。一是李建成陣營對李世民採用極端手段的警惕性十分低。如果李建成方面首先使用或計畫使用謀殺計策,他們對這方面的問題應該十分警惕才對。但是在後來玄武門事變的過程中,無論是太子還是齊王都顯得手忙腳亂,根本就沒有任何準備。二是後來魏徵在受到李世民責難的時候,說太子沒有採用他的計畫,否則就不會有如此下場。那證明魏徵曾經有使用極端手段的計畫,但是沒有被太子採納。

秦王定計 擒賊擒王

  面對這個情報,李世民陣營如何反應呢?李世民把這個消息首先告訴了長孫無忌,長孫無忌立刻與其他人取得聯繫。危機當前,秦王府的官員眾口一詞。用文雅一點的辭彙表述,就是行周公之事,控制最高當局;淺白一點的說法,就是採取軍事手段,用突然襲擊的方式奪取最高權力。

  從現在得知的情況看,房玄齡與長孫無忌是秦王府內部最早主張採取軍事手段的人。但是,這個主張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現有資料不能證明。事實應該是,在秦王府內部,採取軍事極端手段奪取最高權力的主張早就存在,而李世民或者不明確表態,或者不支持,所以不能付諸實踐。當烏城情報傳來的時候,房玄齡、杜如晦這兩個主要謀臣因為當時是朝廷的官員,不能及時參加秦王府的密謀,所以長孫無忌應該成為最核心的謀畫者。

  這無疑是一件天大的事情,無論多少人主張,最後是需要李世民親自拍板的。在秦王府內部,最後形成的局面是大家共同勸說李世民,至少現在留下的記載是這樣的。李世民面對這個主張,不能毫無顧忌,他必須仔細思考,否則下場是人所共知的。李世民認為:「骨肉相殘,古今大惡。吾誠知禍在朝夕,欲俟其發,然後以義討之,不亦可乎!」李世民希望用後發制人的辦法解決衝突,如果從自衛立場出發,那麼骨肉相殘的責任就不在李世民。顯然,李世民考慮的不是勝敗的問題,而是善後過程,是奪權後長遠的合法性問題。

  但是,大家的擔心卻是後發制人的危險性,所以沒有人同意李世民的看法。在部下勸說李世民的時候,大約從這麼幾個理由來試圖說服他。

  第一,「大王功蓋天地,當承大業。」這是從建功立業的角度相勸。(房玄齡)

  第二,面對釜底抽薪的政策,採取自衛立場:「大王羽翼盡矣,身何能久?」(程咬金)

  第三,尉遲敬德:「大王不從敬德之言,敬德將竄身草澤,不能留大王左右,交手受戮也!」長孫無忌也附和道:「無忌也當相隨而去,不能復事大王矣。」此二人是以脫離秦王府為要挾。

  第四,平時蓄養的勇士八百人已經進宮,行動已經開始。「擐甲執兵,事勢已成,大王安得已乎!」尉遲敬德強調,士兵已經發動,沒有迴旋的餘地。

  眾口一辭,何況八百勇士已經進入戰鬥位置,箭已上弦,即使李世民不同意也難以中止了。於是,李世民退讓了,說,那就占卜一下,看看是凶是吉。正在占卜,張公謹從外面進來說:事到如今,發動軍事行為,已是不容置疑。占卜為了解疑,現在無疑,為什麼還要占卜呢?大家齊聲同意。於是連占卜也沒有搞,直接定計,發動政變。

  有關這個過程的文字記載中,有一個重要的方面,誰都沒有提及。在軍事政變的準備過程中,特別是在決策的過程中,對於李世民集團而言,究竟是什麼因素最重要?真的是善後的說辭嗎?事情已經做了,最高權力已經奪得,那麼究竟怎麼說都是由勝利的一方來決定,怎麼可能擔心沒有辦法解釋呢?那麼是擔心失敗嗎?也不是。打仗是秦王府最擅長的,突襲是用局部的優勢兵力攻取敵人的首腦,因為對方沒有準備,整體優勢就發揮不出來,等到反應過來,主要的戰事已經結束。所以,勝算很高,不必擔心。那麼,李世民擔心的究竟是什麼呢?

  我以為,李世民最擔心的是內部的忠誠度。這樣的行動,內部的高度團結是必須的,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會影響全局。內部的人必須全力以赴,必須同心同德。李世民用自己的猶豫來觀察所有人的態度和立場。而一旦決定,我們看到李世民立刻恢復了戰場上的勃勃英姿。何以證明?我們看看李世民是怎樣對待秦王府外的房玄齡和杜如晦的。

  當李世民所在的秦王府已經決定發動政變的時候,房玄齡和杜如晦不在場。李世民讓尉遲敬德去找回這兩個人,但是,兩個人沒有立刻回來,他們看來還不知道李世民已經下定最後的決心。也許是尉遲敬德沒有說清楚。李世民於是摘下自己的佩刀,交給尉遲敬德,說,你再去,他們要來就來,不來,就用這刀砍下他們的項上人頭。兩個人聞訊,趕緊穿上道服,悄悄地潛入秦王府,參與到大家的密謀中。

  

※本次內容摘錄自《孟憲實講唐史-從玄武門之變到貞觀之治》

最新更新期:97.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