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從「草原的霸主」到「世界征服者」--成吉思汗一族(下)

文/朱耀廷 

  第四,這部小說分為《草原的霸主》、《征服中原》、《往滄海之道》、《斜陽萬里》四卷,從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寫到南下伐金、蒙古的三次西征;從忽必烈完成中國歷史上的第四次統一,寫到蒙古貴族諸王之間的戰爭、忽必烈的東征與南征,一直到元朝滅亡。可以說,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蒙古史和元朝史。通過這部歷史小說,讀者可以對這段歷史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大體的把握,這正是成功的歷史小說應當承擔的一種社會責任。

是歷史逼迫他們不得不選擇戰爭

  更為可貴的是,陳先生並不僅僅停留在如實地介紹歷史上,還通過小說中人物的活動與對話,對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進行了評說和解析,從而更能引起人們閱讀的興趣,更能給予人啟發與思考。「開卷引人入勝,閉卷回味無窮」,應該說是這部小說又一特色。作者努力做到了人物的行為符合邏輯性,即在當時人看來是合情合理的,或者在當事者看來是有充分理由的。譬如寫到戰爭,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征戰殺伐了一生。但這並不是因為他們好戰,也不是因為什麼黃種人的本性,而是由於他們處在以征服戰爭為職業的階段,歷史逼迫他們不得不選擇戰爭。成吉思汗新婚燕爾,妻子就被搶走了,哪一個熱血男兒能夠忍氣吞聲呢?他聯合克烈部和札木合發動了對蔑兒乞部的戰爭,難道這是應該指責的嗎?四百五十名和平商人,被花剌子模邊將無端殺害了;要求引渡罪犯的正使又被對方的國王殺死了,副使則被燒掉了鬍鬚,受到人格的侮辱。為了維護國格與人格,難道不應該替商人和使者報仇嗎?這正是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的主要原因。正是為了對付古代的恐怖主義者──亦思馬因的暗殺集團,蒙哥才派旭烈兀進行了第三次西征;而為了統一中國,忽必烈才組織了二十萬大軍南下滅宋;為了維護元朝的統一與國家的穩定,忽必烈才不顧七十歲高齡,親自指揮了討伐乃顏的戰爭,等等。

  人們嚮往和平,厭惡戰爭。但對歷史上發生的戰爭也應進行具體分析,作為反映戰爭時代的歷史小說既不能一味宣揚戰爭的恐怖,也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地對一切戰爭進行鞭撻與否定。當然,我們也沒有必要對古人發動的戰爭進行辯護與歌頌。小說通過瑪利亞、岐國公主、耶律楚材、忽蘭妃、唆魯禾帖尼、長春真人丘處機、列班騷馬等,對某些戰爭提出了懷疑和批評,對某些蒙古將領的殺人過多等進行了否定。這是藝術的否定,但它卻體現了作者的愛憎與好惡。

  再譬如對成吉思汗子孫內部紛爭的描寫,其中有爾虞我詐、你爭我奪,暴露了人性惡的一面;但從某種意義上又反映了進步與保守兩種勢力的不合與鬥爭。這種不合與鬥爭並不是來自於人們的個性,而是與他們的生活環境,他們周圍的同胞及戰友的追求、好惡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當描寫南宋滅亡時,作者如實分析了賈似道、丁大全以及南宋帝后的腐朽與無能,但也從某種意義上歌頌了文天祥及其戰友的民族氣節與反抗精神。

人物性格的刻畫注重邏輯性與真實性,並展示出其情感的複雜性

  第五,歷史小說是否成功,關鍵在於人物性格的刻畫。《成吉思汗一族》在刻畫人物性格時,也注意了事物的邏輯性和歷史的真實性。比方說,對幾次宗教事件和與之有關的宗教人物的描寫,既反映了成吉思汗以來宗教政策的正確性,又反映了某些人物的愚蠢與缺乏人性。譬如乃蠻王子屈出律在用陰謀手段篡奪了西遼的王位之後,又強迫當地人民放棄了自己的信仰。成吉思汗的大將哲別正是巧妙地利用了這一事件,輕而易舉地打敗了屈出律。再譬如窩闊台、貴由死後,脫列哥那、斡兀立海迷失婆媳先後重用邪教人士,搞得政治黑暗、朝政混亂,最終導致了汗權的喪失。

  小說多次分析了成吉思汗的宗教政策是主張政教分離,即認為宗教世界與現實世界是不同的,不應該用宗教的主張與利益干預現實的政治。而另外卻有一些人主張,政教必須合一,由此又導致了不同派別乃至不同政權之間的矛盾與戰爭。朮赤後王與伊兒汗國之間的對立與戰爭,以及旭烈兀後王內部的爭奪與政變,實際上都與宗教政策有關。宗教與民族問題,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如何正確地解決這一問題,小說本身雖然沒有提出答案,但卻可以引起人們的深思與回味。

  如何對待好人與壞人,也是人物性格刻畫時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一般的文藝作品往往將自己的主人翁寫得完美無缺,而將主人翁的對立面寫得一無是處。《成吉思汗一族》對雙方的描寫都是一分為二,對最偉大的人物也是將他們作為一個普通人加以人性化的描寫,展示出其情感的複雜性;對於主人翁的對立面也要看到他們的優點與長處。譬如小說中的成吉思汗、忽必烈既有王者風範,又有普通人的心腸;既表現他們對社會發展所做的卓越貢獻,也表現了他們身上的局限性,包括他們的人性深處的弱點;既賦予這些歷史偉人一些理想主義光彩,但又沒有把他們神化。在陳先生的筆下,他們既有雄才大略,也有殘暴凶悍;既有廣闊胸懷,能聽取逆耳忠言,求賢若渴,善於化敵為友、羅致人才的美德,又不斷總結實踐中的經驗教訓,使自己的心靈得以逐步昇華──從而使他們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豐滿的活生生的人物。而對於他們的對立面,包括札木合、王汗(脫斡鄰)、海都、篤哇、乃顏以及南宋的賈似道等,也挖掘了他們的優點與長處,以及他們與成吉思汗、忽必烈對抗的理由等。

反映各地民族的風俗習慣與宗教信仰

  第六,小說全面反映了民族風俗與各地的風情。無論是歷史上已經發生的事和可能發生的事,作者都注意了要合於民族風俗。只有充分展示了民族性,才有世界性。小說涉及了幾十個民族,每個民族語言不同,服裝各異;各個民族都有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傳統。譬如蒙古草原結拜安答的形式,絕對不同於桃園三結義和日本人的結拜形式;蒙古人喝酒時先敬天敬地,然後才一飲而盡;騎馬行進之中換乘坐騎;對長生天的崇拜,凡事求助於長生天保佑;以及幼子守灶的傳統……,等等。而漢人、色目人又各有自己的信仰與風俗。唆魯禾帖尼王妃的聰明之處,就是注意尊重不同人的不同信仰與習慣,包括自己的兒子,她都不強制他們改信自己所信奉的景教。忽必烈較多地接受了母親的影響,形成了重視人才、尊重他人的優良作風,這正是他能夠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本次內容摘錄自《成吉思汗一族》「審訂人的話」

最新更新日期:97.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