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神歌「鄂羅羅」--乾隆朝坤寧宮的朝祭儀式

文/吳十洲 

  乾隆三十年(公元一七六五年)正月初八日寅時前後,天色尚暗,坤寧宮上下卻已燈火通明,開始舉行常祭形式的朝祭。這日復一日的祭祀莊重而繁褥--

  坤寧宮朝祭伊始,預先將鑲紅片金黃緞的神幔用黃棉線繩穿繫其上,懸掛在西山牆所釘之雕龍頭髹金紅漆三角架上。再以淨紙兩張,各四摺,鏤錢四枚,展開後掛於神幔兩端。舁供佛之髹金小亭連座,奉安於南首,啟亭門。次於神幔上懸菩薩像,又次懸關帝神像,均置於大炕上,東向供奉。這樣一個場面充斥著騎馬民族於山巔、於草原享祭神靈的遺風,也是薩滿教相信神祇無處不在、無處不有的一種反映。

  朝祭所供神位有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關聖帝君。一個雜處的多神崇拜的排列,而將神祇置於炕上行祭祀,概為滿族薩滿教祭神之特質。

  炕上另設置紅漆大低桌二張,桌上各置三只香碟,淨水三盞,方切灑糕分為十盤,以九盤供於桌上,一盤供於桌下北首。炕沿前鋪黃花紅氈,設司祝叩頭小低桌。司俎太監等預於中間屋內鍋前地上設油厚高麗紙二張,進包錫紅漆大桌二張,西向分為兩行,各置於油厚高麗紙上。屆時,司香點香,司俎太監、司俎等進豬二頭於坤寧宮門外之右首,皆北向。

  一切準備停當,時辰已到,奏三絃、琵琶之司俎太監二人,司俎官、司俎八人,首領太監二人,依次進入。三絃、琵琶在前,其次十人分作兩層排列,均向上盤膝而坐。

  這時奏起三絃、琵琶,鳴響拍板。其後司俎滿洲(司俎滿族巫師)等屈一膝跪,拊掌(拍手),司香舉神刀授司祝,司祝執神刀進司俎等。此時復奏三絃、琵琶,鳴拍板,拊掌。司祝行一叩頭禮,興(起身),司俎等唱起神歌:

  「鄂羅羅,鄂羅羅……」

  司祝擎神刀禱祝三次,誦神歌一次。擎神刀禱祝時,司俎等復歌「鄂羅羅」。誦神歌三次,如前儀,這樣往返九次而告一段落。司祝跪下一叩頭,興,然後再禱祝三次,以神刀授於司香。這時又奏起三絃、琵琶,鳴響拍板,人等起立,避於神堂兩側。司香移司祝叩頭小低桌於北首。

  此時皇后一行步入坤寧宮。司俎官、司俎等俱退至門外,惟留司祝、司香、司俎婦人、太監等在內。皇后在眾人的簇擁之下進於朝祭神位前,她雙手合十,星眸半閉,兩片唇輕輕地嚅動著。

  皇后儀態雍容華貴,頭著染貂(薰貂)朝冠,朝冠上綴紅纓,中安金纍絲三鳳冠頂一座,嵌三等大東珠一顆,二等東珠九顆,三等東珠四顆,四等珍珠三顆,另有小珍珠四十八顆;紅纓上周飾金鳳七隻,二等東珠六十三顆,小珍珠一百四十七顆,貓睛石七塊。朝冠後飾金翟鳥一隻,上嵌小珍珠十六顆,貓睛石一塊;翟尾繫鑲青金石、金桃花垂掛一件,嵌二等東珠六顆,二等珍珠五顆,三等珍珠六顆,四等珍珠三百零二顆。額戴鑲青金石金約(額頭的箍飾)一圈,嵌二等東珠十三顆;後繫鑲松石、青金石垂掛一件,嵌二等東珠十六顆,二等珍珠五顆,三等珍珠十六顆,四等珍珠三百二十四顆。頸懸鑲珊瑚金領約(項圈)一件,嵌二等東珠十一顆,三等東珠四顆,二等珍珠四顆;後繫珊瑚背雲(扁圓狀的墜飾)二個,松石墜角(珠玉狀的墜飾)四個。耳飾金珥三副,鑲頭等珍珠十二顆。胸前掛朝珠三盤,中東珠一,珊瑚二。其珠光寶氣早已是無以復加,光彩炫目,令人仰慕。

  皇后身著石青色朝褂(朝袍外的無袖長背心),片金緣,前後繡有立龍各二,華貴無比。下通襞積(衣裙上的褶),四層相間,上為正龍各四,下為「萬福萬壽」。領後垂明黃條,其飾珊瑚墜角。厚實的綾緞與精巧的紋飾在月光雪色的映照下,嘆為觀止。

  皇后的朝袍色用明黃,披領及袖俱石青,片金加貂緣,肩上下襲朝褂處亦加緣,繡文為九條立龍,間以五色雲。中無襞積,下幅八寶平水。披領繡行龍二,袖端為正龍各一,袖相接處又有行龍各二。領後垂明黃?,其飾珊瑚墜角。朝袍內另有朝裙,亦為明黃色,片金加海龍緣,上用紅織金壽字緞,下為石青行龍粧緞,皆正幅,有襞積。煌煌粲然,無與倫比。

  是時,司祝先跪,皇后隨之亦跪。司祝祝畢,皇后向神佛行禮,興,退。司祝叩頭,興,合掌致敬。司香撤去佛、菩薩前供淨水二盞,闔供佛小亭門,撤菩薩像,恭貯於黃漆木筒中。隨後,司俎太監等恭舁供佛小亭並所供香碟二只,移奉於坤寧宮西楹大亭,香碟供於前,小亭座移置於後。復移神幔稍南位,這時關帝神像於正中,所供淨水並香碟皆移正中,奏三絃、琵琶,鳴拍板,誦神歌。神歌的禱祝辭是:

   上天之子,佛及菩薩,大君先師,三軍之帥,關聖帝君:戊戌年生小子
    烏拉納喇,戊戌年生小子烏拉納喇,今敬祝者:豐於首而仔於肩,衛於
    後而護於前。畀以嘉祥兮,齒其兒而髮其黃兮,年其增而歲其長兮,根
   其固而身其康兮。神兮貺我,神兮佑我,永我年而壽我兮。

柳枝求福之神

  禱祝辭中自稱「戊戌年生小子」的便是皇后本人。她生在康熙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一八年),值戊戌年。皇后烏拉納喇氏,於雍正年間被冊為皇四子弘曆的側福晉,乾隆帝登極不久就被冊立為妃。乾隆十三年(公元一七四八年)三月,孝賢皇后去世後,因宮中無人統攝,於七月冊立時為嫺貴妃的烏拉納喇氏為皇貴妃,攝六宮事。乾隆十五年(公元一七五○年)八月又冊立為后,主內治。其下有皇貴妃一位、貴妃二位、妃四位、嬪六位,分居東西十二宮,佐內治。另外有貴人、常在、答應無定位,隨居十二宮,勤修內則。其在宮內的尊貴地位可想而知。

  這時,皇后示意將移祭佛立佛多鄂謨錫瑪瑪,即所謂「樹柳枝求福之神」。如果說前祭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關聖帝君還與中原漢族文化相通的話,那麼「樹柳枝求福」則完完全全是一個滿族特有的宗教神。此神的祭祀與坤寧宮朝祭的其他諸神不同,為求福時所專祭。滿族人祝祭諸神中,唯有「佛立佛多鄂謨錫瑪瑪」隨時可以附祭求福,不拘任何日子。

  佛立佛多鄂謨錫瑪瑪神在民間亦呼「佛多媽媽」。「佛多」(fodo)是滿語,意思是「求福跳神時豎立的柳枝」,「媽媽」或「瑪瑪」(mama)是滿族的祖母對老年婦女的尊稱,直譯為「柳枝祖母」。佛多媽媽是滿族淵源流長的始祖母女神。早在所謂的人類洪水時期,就有「佛多媽媽與十八子」的神話。

  相傳古時候,洪水氾濫,世上一切生靈都被淹沒了,一切生命都停止了。只剩下一塊石頭,叫烏克伸;還有一棵柳樹,叫佛多媽媽。於是它們兩個便從兩處相互噴火,這樣水就漸漸沒有了。後來,它們不知為什麼又打起來,被阿布卡赫赫(即天女)看見,她勸解說:不要再打了,你們可以結為夫妻。這樣石頭烏克伸和柳樹佛多媽媽生了四男四女。這四男四女又相互結為夫妻,生兒育女。後來四女都同自己的丈夫反目,把丈夫殺死,帶著兒女們向北遷徙,後來到了現在的黑龍江下游,成為赫哲等民族的祖先。若干年後,石頭烏克伸和柳樹佛多媽媽又生了四男四女,他們又互為夫妻,生兒育女。接下來四女又與各自的丈夫反目,殺夫後帶著兒女們向南去了,就是現在的黑龍江上游,成為達斡爾、鄂溫克等民族的祖先。再後來石頭烏克伸和柳樹佛多媽媽又生了一男一女,他倆結成夫妻,生兒育女便繁衍了大清帝國的締造者--滿族。

  關於佛多媽媽的神話還有柳葉生人,柳枝變美女與人結合生育了滿族,女真天母阿布卡赫的女陰變成柳葉,落到人間,生育了人類萬物,佛多媽媽也是由女陰--形體為柳葉演化的女神等等。

  因此,皇后所祭「佛立佛多鄂謨錫瑪瑪」只是為省音而稱作「佛多媽媽」,祂是柳葉之神,同時也是生殖神、祖先神;祂具有守護與賜福的神力,是滿族的保護神。

※本次內容摘錄自《《乾隆一日(上)》

最新更新日期:96.8.24

歷史資料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