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岳南
公元二世紀的希臘著名作家阿里安(Flavius Arrianus)在《亞歷山大遠征記》(Anabasis Alexandrou)中,對古代希臘的方陣(phalanx)作了這樣的解說:「方陣並不是像歷史學家所說的那樣,只是一個僵化的隊形,它可以是方形,也可以是拉長的長方形,亦即形成擺好的陣勢。這種陣勢也可以隨戰機收縮,以便突破敵陣。」阿里安的這種解釋,也同樣適於銀雀山漢簡《十陣》所言「枋陳(方陣)之法,必薄中厚方,居陳(陣)在後」的特點。「薄中厚方」,有的史學家解釋為「加強兩旁的兵力,中間較弱」,這顯然與「本必鴻」、「戰惟密」的列陣思想相矛盾。按照考古學家張占民先生的解釋,「薄中厚方」的「中」應指方陣的正面,「方」似指方陣的縱深。「薄中厚方」的列陣理論應為正面要小,縱深要長,以此編成軍陣,必然成長方形。唯有這樣宏大而縱深的軍陣,才能充分顯示出攻擊或防守在戰爭中的優越性。
很明顯,一號坑軍陣無論從哪個角度透視,都難將其整體予以分割開來。和一號坑不同的是,二號坑兵馬俑軍陣分離成四個形狀各異的軍陣布局:第一個空間(東北側)是由三百三十四位弩兵組成的方形集團,第二個空間(南側)是由六十四乘輕車組成的方形隊形,第三個空間(中部)是由十九乘重型戰車和百餘位隨車步兵組成的長方形勁壘,第四個空間(北側)則是由六乘戰車和一百二十四位騎兵組成的力量。
弩兵和騎兵在戰國末期至秦代已發展成相對獨立的兵種,但在戰場上卻不能構成獨立的軍陣。儘管這時的弩兵已形成集中的兵團並排成相應的隊形,他們前後相次,射時前無立兵,隊無橫陣,張而復出,射而復入,更發更上,具有多番次輪回的戰鬥效能,卻無法做到軍陣所要求的隨戰局不同而進退自如、千變萬化的功能。因為行動緩慢、兵器殺傷力有限,決定了它在戰場上必須與其他兵種配合的特點。與此相反,騎兵儘管行動迅速、機動靈活,可惜手中所持的兵器不是槍、刀、劍、戟而是勁弩。受兵器的局限,他們不得不同樣必須與其他兵種配合。因為勁弩使用不便,況且鞍馬沒有腳,這樣的兵種假如獨立成陣,其在戰場上的使用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如果歷史倒轉幾百年,位於第二和第三空間的龐大車隊,完全可以形成「先編後伍」的「魚麗之陣」。從戰車與步兵的布局來看,也符合陣法所要求的先把戰車編成縱橫隊列,再在車後安排步兵,成為車前步後,並在車與車之間以步兵填之,形成魚兒鑽進曲簿的制敵要領。這種陣法春秋時達到鼎盛,鄭國曾用少量的兵車和士卒戰勝了強大的周軍,創造了以少勝多的輝煌戰例。但這種以車為主、步兵為輔的全正面進攻隊形,隨著戰爭的發展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弱點而無法再適應戰場的形勢變化了,到戰國末期便只能和其他兵種配合,成為陣中的一個部分。
儘管二號坑中的四個軍事集團不能單獨成陣,但是他們組合起來,就構成一個具有強大殺傷力和攻擊效能的曲形陣,這種軍陣一旦應用於戰場,必將是所向披靡,威力無窮。這個多兵種配合建立堅強陣容的戰術思想,隨著戰爭的發展,越來越受到軍事家的重視。當冷兵器退出歷史舞台,這種列陣思想同樣滲透到現代化戰爭中,從而形成了規模更加龐大、兵種更加複雜的「立體」軍陣。
雁行之陣
既然一號俑坑和二號俑坑模擬的是兩個實戰的軍陣,三號俑坑又作為指揮部出現,那麼這三個俑坑無疑就是一個密不可分的軍事集團。這種不同兵種的排列組合方法,是遵循什麼樣的軍陣原則?
很明顯,這個大型軍陣的排列,完全不同於春秋以前的陣法了。周滅殷的牧野之戰,只是一種單調的車步配置一線的橫排方陣,雙方交戰時均作全正面衝突,在戰術思想上沒有採取策略性地變化的活力。敵我雙方只能靠兵器的優劣、士氣的高低而決出勝負。
秦俑坑軍陣布局和兵種的排列,隱現著一種隨戰場情況做變化的跡象。執弩的前鋒射擊後,可隨即分開居於兩側,讓路給後面的主力,騎兵則根據不同的敵情,以迅疾的速度衝出軍陣,和步兵主力形成犄角夾擊敵人。這種戰術上的變化,在春秋中期的車戰中開始出現,到戰國時期隨著步兵與騎兵的興起,這種以夾擊為隊形的陣法逐漸轉趨於成熟。春秋時期大排面的車陣戰已被這種追擊、包圍、正面進攻的戰術所替代,「雁行之陣」由此形成。
秦俑軍陣無疑是「雁行之陣」的再現。當戰爭一經開始,陣前的弓弩手先開弓放矢,以便施展其穿堅摧銳的威力。一號坑的步兵主力乘機向前推進。與此同時,二號坑的騎兵與車兵避開敵軍正面,以迅猛的特長襲擊敵軍側翼,一號坑步兵主力在接敵後將隊形散開,和車騎兵種共同將敵包圍,致使敵軍呈困獸之狀,從而達到殲滅的目的。這正如《孫子.兵勢》所言:「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一號俑坑是以傳統的車兵與密集的步兵組成的龐大軍陣,兵力部署相當於二號俑坑兵力的三倍。而二號俑坑是由弩兵、騎兵、車兵組成的軍陣。當二號俑坑的兵車、戰馬以「取銳」的快速進攻方法衝入敵陣時,一號坑的大軍則「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與敵軍正面交鋒,這種布陣方法,可謂大陣套小陣,大營包小營,陣中有陣,營中有營,互相勾結,又各自發揮了摧銳致師的性能和目標。既有曲陣的神奇變化、迅疾勇猛,又有方陣的高深莫測、雄壯威武,使得這個雁行之陣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向無敵。
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正是利用這樣一支所向披靡的大軍和劃時代的軍事戰術思想,血蕩中原,席捲天下,完成了歷史賦予他的偉大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