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岳南
軍陣是伴隨戰爭而產生的組織藝術,其發展變化有多種形式。今天的人們要了解古代的軍陣,自然顯得力不從心。由於古代兵書真本失傳,以及具有明顯演義性史書及描寫古代戰爭題材的文學作品問世,古代軍陣被無形地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使它越來越處於一種近乎神化的境地,後人難以見到它的真實面目。
在唐代所留下的史料中,有一本叫《李靖問對》的軍事著作。唐太宗李世民問軍事家李靖何為「五行陣」時,李靖當即回答了「方、圓、曲、直、銳」五種陣法,並向李世民進一步解釋,儘管古代兵書戰策所言陣種繁多,各家之說不盡相同,但總離不開「因地形使然」的道理,用此五種陣法完全可以囊括。在這場君臣問對中,李靖鄭重其事地指出:「凡軍不習此五者,安可以臨敵乎?」李靖對古代軍事諸家陣法的歸納,無疑又為後來的軍陣研究者留下一個難解之謎。這個謎經過一千三百多年後才終於得以解開。
一九七二年四月,考古人員在發掘山東臨沂銀雀山兩座西漢武帝時期的墓葬時,意外地發現了抄寫《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兵學著作的竹簡。這些簡牘兵法的問世,引起了世界考古界與軍事界強烈轟動,為研究者提供珍貴的理論佐證,懸而不解、爭論不休的問題由此得到確切而一致的答案。
銀雀山漢簡《十陳》(「陳」即「陣」,以下同)曰:「凡陳有十,有枋(方)陳,有員(圓)陳,有疏陳,有數陳,有錐行之陳,有雁行之陳,有鉤行之陳,有玄襄之陳,有火陳,有水陳,此皆有所利。」雖列有十陣,在今天看來,其中一些並不能算作陣。
如「火陣」只是用火攻擊的方法,「水陣」則是在水上戰鬥或利用水攻擊敵人的方法,這些無法成為獨立的陣形。如「玄襄之陣」只是多置旌旗而誘敵的疑策,並非戰鬥隊形的排列組合,嚴格地說是不可稱為陣的。「疏陣」和「數陣」兩種陣法大同小異,均屬於直陣的範疇,只是前者在戰場上展開隊伍,擴大陣地,後者在戰爭中收攏隊伍,不為敵人所分割。如「雁行之陣」和「鉤行之陣」,前者意在將隊形呈大雁飛行狀展開,以便盡力發揮矢弩之威,而後者的陣法是左右彎曲如鉤,以便見機行事,採取迂迴包抄。這兩種陣法亦可用曲形陣加以概括。「錐形之陣」的陣法相當明確,旨在以精銳之師突破敵陣的防線插入敵人的縱深。因此,名為「十陣」之法,實際的基本陣形仍是「方、圓、曲、直、銳」五種。可見唐代的軍事家李靖對古代兵書戰策的歸納是頗有道理的。
理論的總結自然要經過驗證,然而中國古代軍隊刀光劍影、血流漂杵的戰場,俱被歲月的煙塵所埋沒。許多著名戰役的壯觀陣容,也不能「定格」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後人就只有根據在煙塵中殘留的蛛絲馬跡來推斷遠古戰爭的輝煌場景,並按照各自心中意想的圖形,對古代軍陣的真實面目進行不休的爭執。
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出土,使人們透過欣賞這一奇蹟的表層,同時也窺到了它隱匿於內的、深刻的軍事戰略和軍事思想的脈絡。這無疑是古代一幅完整的陳兵圖再現。三個兵馬俑坑絕非是隨心所欲的安排,它完全具體地向後人展示了秦代精華的軍事布局。
一號坑呈異常規整的長方形,這是一個方陣格局的典型代表。陣中的車馬和武士俑背西面東,顯示整個俑群已具備鋒、翼、衛、本幾個在方陣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坑中的最前端橫排三列共計二百零四件武士俑,除三個鎧甲俑外,其餘均是身著戰袍,腿扎行滕,足登淺履,免胄厓彻𢔰𣈳蝽蝽𡦃㣌束髮,手執弓箭。軍卒的裝備顯然是古代兵書所云的「善發強弩,遠而必中」的摧鋒之士。這與二號坑前端左翼安置的弩兵俑群一樣,反映了這是一支攻擊型的部隊,其戰法必定是在戰鬥開始的瞬間萬箭齊發,迫使敵軍突然絕行亂陣。後續的三十八路縱隊步兵俑再源源前進,乘機衝擊,形成白刃格鬥、斬將擒敵的陣局。在大軍中間的特定位置則排列著戰車,戰車上站有手握青銅寶劍的指揮者,從而形成一個方陣的主體布局。
在俑群南北兩旁各有一列武士俑,身披重鎧,手執勁弩,面向軍陣兩側呈出射狀,這無疑是整個方陣中的「兩翼」。在俑群的後部(即一號坑西端),有三排銳士作橫隊排列,背對大軍,這便是方陣的「衛」。兩翼和衛的作用在於防止敵人攔路截擊或包抄後路,以保障自己軍隊的戰鬥行動不受敵人的夾擊,從而達到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戰略目的。
站在軍事戰略的立場觀察,一號坑兵馬俑所組成的龐大方陣,提供給後人的絕不是一張固定而呆板的圖畫。從這個戰陣的組成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軍事戰略沿革的脈絡。
一號坑方陣的組成之本,在於以眾多的步兵簇擁戰車,從而組成強大的戰鬥力。步兵手執矛、戟、鈹等具有強大殺傷力的長柄兵器,用以決鬥刺殺敵軍主力。車兵和弩兵則是用以射殺突出與明顯部位的敵軍,達到全殲敵人的目的。這個方陣與春秋時期大排面的車陣不同的是,它充分發揮了步兵的戰鬥作用。戰車所布之陣,可顯示軍容,威懾對方,發揮集體作戰的威力。公元前六五六年,齊、楚會盟於召陵(今河南郾城縣東),齊桓公排布諸侯之師為方形車陣,請楚國使者屈完乘車巡視,並洋洋自得地稱道:「以此眾戰,誰能禦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可惜他以戰車為主體的方陣,後來始終沒能抵住楚國以步兵和戰車為主體的軍陣攻擊。它的道理在於戰車為主體的軍陣雖能顯示龐大的氣勢,但在複雜的地形條件下便不能發揮龐大的威力。同時又由於戰車的存在,束縛了士兵在不同情況下個體戰鬥力的發揮,更談不上隨機應變,充分利用靈活作戰的戰術。故此,戰車為主體的方陣隨著戰爭的發展而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也是自然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