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十洲
此外,另一部分為創作綽號,即由魯迅所起的綽號。譬如:
一九一八年一月四日,在〈致許壽裳〉中,以「羅遺老」稱羅振玉;以「女官公」稱傅增湘,是時傅為北洋政府教育總長。據傳太平天國時女狀元傅善祥任東王府女官首領,因姓名與傅增湘讀音相近,故魯迅以「女官公」戲稱之。同年同月十六日又在另一封信中稱傅增湘為「女官首領」。又在一月四日〈致許壽裳〉中,以「老蝦公」稱夏曾佑,這也是擬音類綽號。
一九一九年四月三十日,在〈致錢玄同〉中以「心異兄」稱之。其「心異」之綽號源於林紓的小說〈荊生〉,魯迅在《吶喊》〈自序〉中記述錢玄同到魯迅處催促為《新青年》寫稿,「那時偶或來談的是一個老朋友金心異(即錢玄同。林琴南小說〈荊生〉中有一個人物名「金心異」,影射錢玄同——作者注),將手提的大皮夾放在破桌上,脫下長衫,對面坐下,因為怕狗,似乎心房還在怦怦跳動。」魯迅的這一用法為友人之間的戲稱,隱有褒揚之意;而在十四年後的一九三三年十月二十七日〈致臺靜農〉信中,稱錢玄同為「金公」,其中卻隱有貶抑之意。
一九一九年七月四日,在〈致錢玄同〉中,以「仇偶」和「半仇子女」稱周作人妻羽太信子和他們的子女。因當時正值反日運動,故魯迅以此戲稱,頗為幽默。
一九二一年九月五日,在〈致宮竹心〉中,以「落」(落花生)稱許地山。
一九二三年十月二十四日,在〈致孫伏園〉中,以「一撮毛」稱章廷謙。信中有這樣一句話:「我與一撮毛君認識大約已在四五年前,其時不在真正『章小人(nin)』的時代……」又,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上冊)在一九二三年十二月由北大新湖社出版,那時的章廷謙仍迷戀在情人孫斐君的擁抱之中,很少到魯迅那裏去,魯迅就在送給他的那本書上,寫了一段十分風趣的題辭:
請你,
從「情人的擁抱裏」
暫時匯出一隻手來,
接受這乾燥無味的,
《中國小說史略》。
我所敬愛的
一撮毛哥哥呀!
魯迅二三,十二,十三
一九二五年二月十六日在〈華蓋集.忽然想到〉中,以「康聖人」稱康有為,說:「康聖人主張跪拜,以為『否則要此膝何用』。」
一九二五年六月十三日,在〈致許廣平〉中,以「章士釘」稱章士釗。這是據同年五月十二日《京報》,某學究曾將章士釗訛為章士釘,移來這裏以做戲稱。
一九二五年七月二十日,在〈致錢玄同〉中,以「孥孥阿文」稱沈從文。沈從文在《國語週刊》第五期(一九二五年七月十二日)發表的〈鄉間的夏〉詩中有「耶耶—孥孥唉」的句子。這裏引之,近似口頭禪,屬擬性類綽號。另外,此信中還以「孤松」稱章士釗。其實章的曾用名是孤桐,此用法應屬戲稱。
一九二六年七月三十日,在〈致章廷謙〉中,以「小板」戲稱北新老闆李小峰。李小峰時為北新書局主持人。
一九二六年九月二十五日,在〈兩地書.第二集廈門廣州〉中,以「田千頃」稱陳萬里,原信作陳萬里,疑為魯迅編《兩地書》時起。
一九二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在〈致章廷謙〉中,以「茭白」稱蔣夢麟。蔣當時任北京大學教授及代理校長,按「蔣」字本義為茭白。並在這封信中以「馬二」稱馮玉祥,以「張鬍」稱張作霖。一九二八年十月十二日,在〈致章廷謙〉中,以「夢翁」稱蔣夢麟。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九日,在〈致章廷謙〉中,以「太史」稱蔡元培。蔡曾是清末翰林,俗稱翰林為太史(蔡舊有「革命翰林」的綽號)。
一九三○年四月十九日,在〈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中,以「資本家的乏走狗」稱「新月派」文人梁實秋。原文稱,梁這一類人物「遇見所有的闊人都馴良,遇見所有的窮人都狂吠」。「乏」為乏術之意。
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在〈二心集.沉滓的泛起〉中,以「文學小囡囡」、「文學青年」稱王鐵華、湯增等人。他們於一九二九年九月在上海創辦《草野》,並自稱是「文學青年的刊物」。魯迅以此綽號譏之。
一九三二年六月十八日,在〈致臺靜農〉中,以「駙馬」稱趙景深。趙景深之妻李希同為李小峰之妹,故魯迅諷稱趙為「駙馬」,原文為「罵趙景深駙馬之話」。《二心集》中的〈風馬牛〉、〈關於翻譯的通信〉等文曾對趙的誤譯提出批評,「駙馬」之稱有對趙的篾視之意。
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十三日,在〈致許廣平〉中,以「乖姑」稱許廣平。同年同月十六日,以「H.M.」稱許廣平。「H.M.」是「害馬」羅馬字拼音「Haima」的縮寫,許廣平在女師大風潮中曾被校長楊蔭榆稱做「害群之馬」,在此用做戲稱,亦有「表德」之意。
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在〈致臺靜農〉中,以「金公」稱錢玄同;以「國家博士」稱劉半農。原文是「關於國家博士,我似未曾提起,因我未能料及此公亦能為人作書,惟平日頗嗤其擺架子……」
一九三四年三月二十四日,在〈致姚克〉中,以「大師」稱劉海粟;以「梅郎」稱梅蘭芳。
一九三四年五月十八日,在〈致陶元德〉中,以「盛家贅婿」稱邵洵美。見杜顯志的文章〈關於「邵洵美」的補記和更正〉(《魯迅研究月刊》一九八九年第三期),稱「邵洵美的生母盛氏是盛宣懷的四女兒,盛佩玉的父親是盛宣懷的長子;邵洵美是盛佩玉的表弟。」這樣看來,邵洵美夫妻同是盛宣懷後人,都是有錢人,因此此稱有認識上的偏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