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紀鑫
吳三桂雖然是一個人所熟知的歷史人物,但如果將他放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比較,顯然是一個不甚起眼的角色。他不是政治家,缺乏縱橫捭闔、總攬全局的遠見卓識;也算不上出類拔萃的軍事家,在那漫長的戎馬生涯中,他的個人武功固然高強,打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勝仗,但所逞多為匹夫之勇,並無突出的軍事建樹,而在後來的叛清大戰中,更是指揮失誤,將自己一輩子積累的所有資本輸得一乾二淨;在道德倫理方面,他仕明叛明,降清反清,反覆無常,被視為沒有廉恥的小人而遭萬眾唾棄;他與文化創造更是毫不沾邊,一個連道德信仰都不具備的「小人」,哪有什麼獨特的思想體系可言?……然而,正是這麼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人物,卻在明清之際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在那風雲變幻的關鍵性時刻,吳三桂被命運突然推到歷史的前台,成為一顆決定性的砝碼,左右了歷史的天平。
武將的基因
吳三桂於明朝萬曆三十九年(公元一六一一年)生於遼東一個武將之家。其時,正是明代衰微,滿族興起,遼東戰事頻仍之際。吳三桂父親吳襄為明朝武進士,因守遼東有功而官至總兵。舅舅祖大壽、祖大樂、祖大弼是赫赫有名的三員大將,他們率領的「家兵」是明廷倚重的抗清精銳。
父親吳襄身為軍人,卻對血腥殘酷、動盪不定、命運莫測的軍旅生活產生了某種厭倦之情,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過上一種安定而平靜的生活,就讓他投拜在當時頗有名氣的書畫家董其昌門下。然而,從小就為父輩馳騁疆場的矯健身姿所吸引,被刀光劍影的刺激撩撥得熱血沸騰的吳三桂怎麼也不可能安靜地坐在斗室,在那狹小的紙頁與局促的範圍內消耗自己的青春與激情。吳襄也只得順其本性讓他棄文練武。也許是父輩基因的遺傳,吳三桂對習武似乎有著一股超出常人的領悟與天賦,加之他的刻苦勤奮,不出幾年便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武功:十八般武藝樣樣俱能,對騎射尤為精通。就連自視甚高,以騎射為生的滿人、蒙人也不得不對他嘖嘖稱讚、刮目相看。
「榮譽之疤」還是「敗相」?
吳三桂精湛的武功是他最值得驕傲的個人資本,也是他日後能夠成為「砝碼」的先決條件。此外,他還有一大足以引為自豪的天然優勢──俊美豐逸、風流倜儻。一位長相俊美的男人,自然深得風月女性的垂青與愛慕,何況還是一位有錢有才、權威勢重的朝廷武將,更免不了要弄出一些沸沸揚揚的風流韻事,惹出一段轟轟烈烈的浪漫情緣。由此可見,當明清之際的歷史發展到決定性的轉折關頭時,吳三桂那「衝冠一怒為紅顏」的「砝碼」傾斜與他俊逸豐美的外表也不無關係。
然而,就是這麼一位被詩人吳梅村讚為「白皙通侯最少年」的俊美男子,其外表卻有一個無法掩飾的缺憾──鼻樑正中有一道深深的刀痕,刀痕正中,不知怎麼還有一線細絲般的黑紋。對於這條十分顯眼的刀痕,吳三桂心中充滿了一種奇特的感情:既愛又恨,既自豪又擔憂。
刀疤並非與生俱來,而是一場酷烈戰爭的見證。
那是發生在明朝天啟年間的事了。都指揮使吳襄正帶著五百兵丁出城巡邏,突遭滿清皇帝皇太極親自率領的四萬八旗主力包圍。吳三桂在錦州城樓上遠遠望見父親被圍,自然心急如焚,急忙請求身為總兵的舅父祖大壽發兵相救。當時城中只有三千兵丁,如果出城迎敵,無異於自取滅亡。吳三桂跪在地下請求道:「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父親被敵人剁成肉醬而見死不救,請允許我帶家兵與敵決一死戰。」吳三桂說完,不待舅父作答,便率領二十多名家丁騎馬飛馳出城,旋風般地殺入敵陣。吳三桂揮舞大刀左衝右突,怒吼著拚死向前,二十多員家兵緊隨其後,一時間如入無人之境,竟然殺開了一條衝向包圍中心的血路。突然,一員滿將高舉紅旗帶著一群士兵從斜裡刺殺過來,吳三桂急忙拉開弓弦一箭射去,對方應聲仆倒在地。然而,正當他飛馬向前割取敵將首級時,不料這位滿將拚著最後一股勇力,揮刀向他砍來。吳三桂沒有防備,躲閃不及,一刀正中鼻樑。處於萬分危急之中的他根本顧不上包紮,只是順手擦了一把,結果弄得滿臉慘紅,面目猙獰,而他的拚殺也更加神勇了。他終於殺到了父親身邊,不由得高聲叫道:「快跟我來!」接著又轉過身來,帶領殘剩的明軍,向來路殺回。
二十多人的輕騎投入四萬敵陣,無異於主動送到狼嘴裡的一塊肥肉。然而,正是這不合戰爭常規的突然襲擊,弄得老謀深算的皇太極疑竇叢生,擔心明軍故設誘兵之計,竟未加追趕,聽憑吳三桂父子逃逸而去。
雖然留下了一條刀疤,但吳三桂以同歸於盡的氣概拚死救出父親,孝勇之名頓時傳遍遐邇。
吳三桂的嶄露頭角對國勢日蹙的明朝來說自然更是大加看重,先是讓他承襲父職,官都督指揮;接著又擔任遊擊、副將等職;此後,吳三桂一路看好,頻頻擢升,二十八歲那年,就被封為鎮守一方、獨當一面的寧遠總兵官。
正是這條無法抹去的疤痕為吳三桂帶來了鮮花與盛譽,它是忠誠、勇武、孝義的象徵,也是他的發跡之始。因此,他「敝帚自珍」地愛惜這道傷疤,為這塊榮譽之疤感到自豪。同時,這又是一塊令他憂患乃至痛恨的傷疤。一位算命先生端詳他的「尊容」後,竟在背地裡說他的鼻樑刀疤是一塊「敗相」。他說吳三桂一生貴不可言,只是這條刀疤生得突兀,壞了「風水」,是為「斷梁」耳。斷梁,即房屋樑柱倒塌,那會有什麼美好的結局與下場?吳三桂聽了,也沒有太大的反應,只是冷冷地笑笑而已。明明是一塊發跡之疤、榮耀之疤,怎就壞了自己的「風水」呢?他不相信。但內心深處,卻不時生出一股隱憂。因此,每遇重大決策及難解之事,吳三桂總是下意識將手移至臉面,捂住鼻樑上的那道疤痕。
|
《上帝之手:撥動歷史的轉盤》
曾紀鑫◎著 預定2006年12月出版
人們談論歷史時,常免不了提出多種假設:要是沒有某某人物出現,要是沒有某某事件發生,要是歷史朝另一個方向稍微一拐,那麼,我們今天的現實會是一番怎樣的光景呢?
其實,這種種假設,便是歷史的偶然性。歷史偶然往往通過某些代言人予以體現,這些代言人便是人類的強者,歷史的弄潮兒──偉人、英雄與豪傑。
透過紛繁駁雜的偶然表面,在歷史的內裡,又分明貫穿著一條清晰可現的脈絡,一種頗富意味的規律──這便是歷史的必然!
偶然與必然相互結合,歷史才顯出它的汪洋恣肆與斑斕多姿。
基於以上認識,作者開始了《上帝之手:撥動歷史的轉盤》一書的構思與創作。
對卷帙浩繁的中國古代史經過一番爬梳剔抉,作者從「改變歷史」這一角度,選取了十一位對中國哲學、思想、文化、政治、經濟、軍事、制度等方面?生過舉足輕重的作用與巨大影響的典型人物:周文王、呂不韋、秦始皇、劉邦、董仲舒、曹操、拓跋宏、李世民、趙匡胤、朱元璋、吳三桂。在作者眼裡,他們都是一些被「上帝」選中的「代言人」,那大音稀聲、大像無形的上帝正是通過他們撥動了歷史的轉盤,不僅決定了民族的命運,改變著歷史的昨天與今天,還將繼續影響中國的前途與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