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紀鑫
呂不韋,一位當之無愧的偉大商人、政治家、思想家與軍事家!
是他,改變了秦國的血統;是他,使秦國變得更加富強,推進了統一六國的進程;是他,領兵滅了東周,首開「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先例;是他,編纂了集百家諸子之長的《呂氏春秋》,為一統天下後的秦國制定了宏偉的治國藍圖……歷史,曾在他手中改變過,並試圖以一己之力繼續控制其進程按他心中的模式發展。然而,歷史又像一匹脫韁的野馬,桀驁不馴地拐了一個彎,出其意料地走上了另外的道路……
陽翟大賈:商人的嗅覺
呂不韋是以一個成功的商人身分登上歷史舞台的。
然而,那時商人的地位卻極其低下。其衣服式樣,有著特殊的卑賤標誌;商人再富有,也不能乘坐高車駟馬;人們每每提及商人,都將他們視為不懂禮儀、毫無廉恥、奸滑狡詐的小人,並與罪犯、家奴等同。
呂不韋年輕聰穎、謀略過人,在經商中更是練就了一身處變不驚、縱橫捭闔、遊刃有餘的真實本領,加之具有雄厚的財力作後盾,他自然不甘心一輩子僅做一名地位低賤的商人。為什麼千金之富不如一爵之尊?難道商人就該受人歧視嗎?他們能不能通過經世治國、折衝樽俎、馳騁疆場等途徑改變命運,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呢?不難想見,這些念頭肯定長久地積蓄在年輕巨富呂不韋的腦海,不時地啃噬、咬齧著他的心靈,催他奮進。在一個不把人當人的社會裡,我們可以將其視為個體自主意識的覺醒,呂不韋想做的,就是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一個具有人格尊嚴、自由平等的大寫的人!
於是,精力充沛的呂不韋在往來奔波的經商途中,在不斷尋找商機的同時,也在頑強而敏銳地尋找著改變自己人生命運的良機。
奇貨可居:政治大投資
一個偶然的機會,呂不韋在趙國都城邯鄲街頭遇見了一位窮困潦倒的落魄王孫,此人名叫異人,是秦國人質。頓時,呂不韋靈光一閃,一個絕妙的主意立即湧上心頭:要是與異人達成一項協定,由我助他歸國,扶他登上秦國國王的寶座,而他則以相國之位作為回報,到那時,我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苦苦追求的一切不是全都達到了嗎?
就這看似不經意的靈光一閃,竟然改變了秦國乃至中國歷史的發展走向。
沒有超人的智慧與雄厚的財富,就不會萌發出這一絕妙的奇謀。然而,如果不是七國之爭的風雲激蕩,而是鐵板一塊的專制集權大一統國家,這一奇謀也不會有萌芽的可能,是戰國時代為其提供了成功的土壤。
呂不韋放下手頭的生意,風塵僕僕地趕回陽翟故宅,與父親呂鑫商議。
下面這場呂氏父子間的對話,文見《戰國策•秦策五》:呂不韋「歸而謂父曰:『耕田之利幾倍?』曰:『百倍。』『立國家之主贏幾倍?』曰:『無數。』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餘食;今建國立君,澤可以遺世。願往事之。』」
可見,呂不韋決心義無反顧地捨棄「珠寶之贏」,開始施行他的「異人之贏」了。
意外:有孕的趙姬
為了慶賀「異人」變「子楚」,呂不韋在自家館舍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特邀子楚赴宴。
兩人席地而坐,頻頻對飲,喝至酣暢之際,呂不韋又喚出能歌善舞的愛妾趙姬以助酒興。
身著舞服、略施粉黛、嬌美動人的趙姬一上場,子楚一見,頓時神魂顛倒,不知所持,竟囁囁嚅嚅地向呂不韋提出迎娶的要求。對此,《史記•呂不韋列傳》寫道:
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說之,因起為壽,請之。呂不韋怒,念業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子楚遂立姬為夫人。
趙姬獻舞時已懷有身孕,對此。呂不韋心裡當然十分清楚。原為飲酒助興,沒想到子楚一見鍾情。因此,呂不韋心裡十分惱怒。儘管如此,可一想到為扶持異人立為太子已散盡千金,就不願前功盡棄半途而廢。為了達到目的,呂不韋於萬般無奈之中只得獻出趙姬。當然,他與趙姬肯定有過一番祕密而緊張的磋商,其焦點恐怕就是趙姬那微微隆起的肚子。
在歷代的史書及有關記載中,也有人認為這是呂不韋的又一條名為「嫁接術」的奇謀,是他主動獻出了趙姬,其目的就是要使嬴姓之秦國變成呂姓之秦國。由司馬遷所記,僅憑「呂不韋怒」這一「怒」字,我們就知此事並非先有預謀。呂不韋一心所念,是怎樣扶立子楚登上秦王寶座,自己當上相國。至於要想改變秦國的「顏色」,恐怕他還沒有想得那麼深遠,即以當時的情況而言,也一時無法顧及,是許許多多碰巧湊在一起的「偶然」造成了以後的事實。
悠悠千古事,任由後人說
幾千年來,呂不韋在正經史書及民間傳說中的形象與口碑都不甚佳,認為他耍陰謀不地道不正派不光明不磊落。這,恐怕與呂不韋低賤的商人出身,與他的鑽營謀略、不擇手段,與上述我們所列的那些難解之謎密切相關。
應該說,歷史對呂不韋實在是太不公平太不公正了。其實,他的失誤就在於沒有把一件事情做徹底。而這,正是那不可更改的商人本性害了他。商人最看重的就是實利,卻不知道中國的傳統與社會最講究的卻是名義。孔老夫子早就說過,名不正則言不順。對儒家有著獨到研究的呂不韋似乎對這句話的認識不深,頗有點視而不見、見而不行的意味。他搞了陰謀,又裝出沒搞的樣子;他成了無冕之王,卻沒有將國王的王冠戴上一天;他改變了秦國的嬴姓血統,卻又裝成原封未動似的沒有更改……他太重實利,又太講究人格、人性、尊嚴之類的東西了。而中國封建政治的支撐與基礎就是虛偽,呂不韋直到臨死的前一刻恐怕也沒有領悟過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