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萸
慈禧太后藉養狗來與洋人套交情?
德川幕府五代將軍規定飼主必須為狗報戶口
熱衷鬥狗的將軍
根據日本名著《太平記》的記載,鐮倉末期,第十四代的執政者北條高時非常熱衷鬥狗,他一方面下令徵收各地良犬作為貢稅,一方面精心款待這些狗兒,用金銀珠寶把牠們裝扮得花枝招展,再派專人護送。途中凡是過往的行旅,一律向隊伍跪拜恭迎。當這些狗進城後,還獲得優渥的俸祿,享受錦衣玉食的生活。在他執政期間,一個月有十二天會舉行鬥狗活動,而每場參加比賽的狗不下數百隻,彼此混戰起來,令人眼花撩亂,因此這種鬥狗活動又稱「犬合」。
到了戰國時代,面對幕府傾危、四方紛擾的局勢,諸如長宗我部元親、山內容堂等大名,更積極鼓勵部屬鬥狗,以鍛鍊進取心和鬥志。日本對鬥狗的那股熱情,至今繼續延燒著。
愛狗成痴的將軍
除了熱衷鬥狗外,日本也有一位愛狗成痴的將軍,即德川幕府的第五代將軍德川綱吉。他繼位後,致力推動「禮法」與「王道」,以便落實長久以來對中國儒家社會的嚮往。這對於從戰國時代開始的殺戮風氣,原本具匡正教育之功,且人民也喜聞樂見——直到綱吉唯一的嗣子病逝,一切開始走了樣。
原來有個高僧勸綱吉的母親桂昌院說:「妳的兒子前世多造殺業,因此招致子孫命短,今後你們應當要多放生。另外,妳的兒子屬狗,尤應忌諱傷狗。倘能詔令天下愛狗,子孫便可永享繁盛。」桂昌院把這話轉告綱吉後,次日綱吉就頒布〈生類憐憫令〉,不僅嚴禁國人在他出巡時繫縛犬隻,還規定飼主必須為狗買新衣、報戶籍。又由於此法後來擴大為保護牛、馬、龜、鰻等,一時之間,動物最大,江戶城內更是犬滿為患。綱吉不忍這些無主狗到處流竄,索性花費鉅資打造收容所,並動用大批的人力、物力照顧牠們,其愛護的程度,可以說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難怪當時人會給他取「犬公方」的外號。
幸而這項過度保護動物的政策只維持二十二年就被廢止,不然要是連拍死一隻蚊子都要受罰,那麼現在的日本人生活可就難過了。
忌諱戴狗皮帽
以游牧民族身分入主中原的清王朝,也有一些敬狗、愛狗的規定與做法,如禁吃狗肉、禁穿狗皮衣或戴狗皮帽等。因此清代學者徐鼒在《讀書雜釋》中說:「今國法禁宰牛殺犬,重耕田守夜也。」
其實清代執政者之所以對狗情有獨鍾,除了因為傳統的狩獵生活與狗息息相關外,最主要的還是在於狗對他們的開國先祖努爾哈赤有恩。
話說明神宗萬曆年間,遼東地區建州女真部族的首領努爾哈赤,因遭遼東總兵李成梁陷害,倉皇出走避難。逃亡幾天後,眼看追兵就要趕上,疲累不堪的努爾哈赤只得鑽進蘆葦叢中,並且昏睡過去。明軍不見努爾哈赤的蹤影,斷定他藏在這片濃密的草叢裡,便下令放火。一時之間,火焰夾雜著煙霧,沖天四起。
這時,一直跟在他身邊的愛犬見情況不對,趕緊衝出火海,到附近的水塘把自己身體浸濕,再跑回主人身邊,使勁打滾。如此反反覆覆不知過了多久,終於成功地把火給隔開,但牠也因體力用盡而不支倒地。
努爾哈赤醒來後,發現累死一旁的愛犬,明白是牠救了自己一命,心裡感動不已,等脫險回家,便要族人視狗為恩公,既不能吃牠們的肉,也不准穿戴牠們的皮毛製品。這種愛狗勝過其他動物的族風,相傳到今天,依然遵行不衰。
畜洋狗套交情
《清稗類鈔》記載說,慈禧太后經歷八國聯軍的顛沛流離後,回到紫禁城,為表示自己在西化改革上的決心,開始積極與駐華的外國官員做朋友,並經常邀請他們的夫人進宮,藉餽贈厚禮來拉攏關係。一天她與某大使夫人閒聊時,突然想起曾有人說外國女子愛養狗,便道:「其實我也一直很喜歡養狗。」那位大使夫人聽了,笑著回應說:「我剛好有一隻義大利土產的黑狗,可以送給您。」次日,果真有名犬進獻,因其模樣與海獺類似,慈禧太后便喚牠作「海獺」。由於寵愛有加,她不讓這隻洋狗離開自己視線半步,即使接見各國公使夫人,也都與其出雙入對、形影不離。
|
本次內容摘錄自《環遊狗世界》
最新更新日期:95.01.10
→歷史資料回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