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文/莊健隆

  真正體貼老婆的「摸喇仔兼洗褲」之情景已不復存在;現今要捕喇仔就得機械式專業性地去捕撈,不必也不能再「兼顧」了。

  到台菜館吃飯,我特別喜歡點「鹹喇仔」這道開胃小菜。一邊吃,一邊想像我們老祖先到河川裡撈捕天然喇仔(河蜆)的情景;他們用手去摸蜆時,大概是打著赤膊、穿條短褲;在工作當中,這條褲子勢必會弄濕,因為河蜆棲息的水深多為1公尺深左右。就在天黑要回家之前,他們會順便將褲子在河中中揉、搓幾下洗一洗,回家後只須晾起來,為老婆省去一件事。就這樣,很自然地先人說出了:「一兼二顧,摸喇仔兼洗褲。」

河蜆美味,也可治療黃疸

  台語中俗稱的喇仔即河蜆,牠們一般潛藏在水中的泥沙內,靠露出沙面的一對吸水管濾食水中的綠藻或浮游生物維生。據統計,一顆蜆從出生到長成十元銅幣大小,需濾食約一萬公升的水。在台灣或一些亞洲國家,河蜆被視為珍品或當做治黃疸病的療養品,所以才有「吃喇仔兼顧肝」的說法在民間流傳。加上味美價廉,是普受大眾喜愛的平民食物;一般體型較小者,作湯;大者,沸水燙過後浸醬油、大蒜及調味料即為「鹹喇仔」。

  台灣產的蜆科種類據載計有四種:台灣蜆、花蜆、大蜆、和紅樹蜆,其中花蜆和大蜆因淡水河川遭到嚴重污染,棲境遭到嚴重破壞,已不復存在,僅存台灣蜆與紅樹蜆兩種。在河水清澈的昔日,台灣的河蜆產量豐富;過剩時,還被拿來養鴨。但到1950年代,由於農田普遍使用農藥,加上灌排水圳時常導致水源枯竭,以致產量驟減;相對地,消費量又急速增加。就在這種供不應求的情況下,開啟了台灣的河蜆養殖事業。【注1】

養蜆方式逐年改良

  據傳,台灣蜆的養殖開始於1959年的彰化一帶,爾後,陸續擴及至台中、日月潭、台南、桃園、雲林、花蓮等地。在早期,台灣的養蜆方式非常簡單,農民隨手就近將蜆苗零星放在農田的灌溉排水道,欠缺專業化的管理。直到1971年之後,由於蜆的市場需求看好,加上早幾年發展出來的魚塭養蜆方式亦見成效,因此許多農民將貧瘠的農田改闢為養蜆魚塭,而擴大了養殖規模。演變至今,目前台灣養蜆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利用整條灌溉水域養殖,此法多在彰化一帶採用,藉水本身的流動,供給餌料,不必再人工投餌。另一種則利用灌溉蓄水池養殖,此法多在新竹和桃園一帶採用,因水流動慢,必須人工投餌,補充天然餌料的不足。一般養殖業者都購買天然產幼貝(約3到5公釐大小),以竹筏均勻撒布在池中,經過四到五個月,當每粒體重達3至4公克(25×22公釐大小),就可以開始收成。採捕成蜆,現在已不再用手「摸」了,而改用蜆耙;而大池塘或深潭捕蜆,多使用噴水拖網法或吸抽法,也就是在竹筏上裝置柴油引擎,帶動抽水機;操作時,把池底層泥砂及蜆一併沖入拖網中或吸入鐵絲框內,過篩、選別、撈起後出售。

  「摸喇仔兼洗褲」這句俗諺經過一番演變,由「一舉兩得」,變成「一箭雙鵰」,最後還有人看到「摸」字,乾脆把它解釋成「混水摸魚」或者是存心「得了便宜,又賣乖」,真正體貼老婆的「摸喇仔兼洗褲」之情景已不復存在;現今要捕喇仔就得機械式專業性地去捕撈,不必也不能再「兼顧」,更無法「混水摸魚」了。

【註1】

  台灣漁民所選擇的品種為台灣蜆(Corbicula fluminea),這種蜆分布極廣,除了台灣之外,亦遍及韓國、日本、中國等地。牠們原棲息於自然環境中的淡水河川、湖泊、溝渠、池塘內甚或淡鹹水區域,像是河川的入海口。最大體型可達43×38公釐。台灣蜆隸屬軟體動物門、瓣鰓綱,又稱雙殼類,是一種雌雄異體的卵生種,卵徑最初約為0.1公釐,行體外受精後,二十至二十四小時,孵化成「浮游仔」。之後,殼會長出並下沉,用足掘土穴棲息底層沙泥之下,而將其吸水管伸露到水層中,進行呼吸、攝食、排泄,甚至以後的生殖。台灣蜆活動力小,靠濾食攝餌,換言之,牠們由吸水管進水,透過鰓瓣過濾動植物性浮游生物或其他有機物,再由唇瓣輔助送入口中。

本次內容摘錄自《台灣魚故事

最新更新日期:94.06.30

歷史資料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