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建
師爺與雇主的關係無奇不有,有的是兒子當官,父親在底下當師爺;一位女師爺更傳奇,分別擔任過父親、兄長、丈夫的師爺。
和春秋戰國時的門客一樣,清代的師爺也是形形色色,並不像一般所想像的那樣,清一色戴瓜皮帽、架老花鏡、蓄山羊鬍、踱四方步,手持摺扇,搖頭晃腦。
即便是讀書人,也有種種來歷。乾隆初年名幕萬楓江在《幕學舉要》中說:「幕中流品最為錯雜。有宦轍覆車,借人酒杯,澆己塊壘;有貴冑飄零,摒擋紈,入幕效顰;又有以鐵硯難磨,青氈冷漠,變業謀生;又有胥鈔諳練,借棲一枝,更有學劍不成,鉛刀小試。」有的是下台官員,沒落貴族;也有是舉業不成,功名不就的讀書人;更有的是資深胥吏,「流品錯雜,優劣不一」。
師爺原是武林高手
清末四川有個知縣在任上巧取豪奪,弄到不少銀子,任滿後想派人把這筆橫財送回老家去,又怕路上被人搶走。正好這時他的表弟曹某來訪,知縣擺酒接風。曹某在席上自稱「力敵百夫」,並揮舞雙刀,當場表演,果然銀光閃閃、風聲呼呼,知縣看得滿心歡喜,就請他代為護送銀子回鄉。
曹某聞言洋洋得意,保證一路順風,眾幕友也紛紛讚嘆祝賀。這時,唯有幕友中的蔡氏兄弟沉默不語。知縣見狀不悅,便責問蔡氏兄弟為何不表示祝賀。蔡氏兄弟說:「貴表弟武藝保命尚且不行,更何況保住銀子。」曹某大怒,逼蔡氏兄弟上場比武。蔡氏兄弟果然披掛上陣,一個持刀盾,一個持長槍,往來跳躍,輕如飛鳥,刀槍蔽身,不見人影。曹某這才口服心服。
原來蔡氏兄弟本是京師鏢行的保鏢,只因有一次護送三十萬鏢銀經過山東時,遭到夜襲,幸虧綠林豪俠「九郎」出力相助,才得以保全。從此,蔡氏兄弟不敢再做保鏢,情願默默無聞地當個師爺。曹某聽罷目瞪口呆,再也不說大話了。(《十葉野聞•磨盾祕聞》)
父子檔、兄弟檔
師爺中竟有武夫,這確實是很少見的事。除此之外,清代還有父為子幕的:清代浙江有個少年進士,年方十八就得高中,不久被授為某一縣的知縣。他的父親是一位精通刀筆的老牌師爺,擔心兒子年紀太輕,不熟悉政務,就與兒子一同赴任,深居衙內,為兒子出謀畫策,處理各種公文案牘。每天晚上,老師爺都在燈下與兒子討論一天政務得失,指導如何施政,而這位少年知縣也因此政績卓著,名聲遠揚。(《折獄奇聞》卷四)
此外,也有不少弟為兄幕的故事。例如清朝同光之際,著名戲劇家及戲曲評論家楊恩壽,就曾是他六兄楊麓生的師爺。當時楊麓生調任廣西北流縣知縣,該地在經過太平天國動亂後,統治秩序混亂,州縣殘破,官員外快也很少,有的甚至出價八十兩銀子,聘請兼任刑名、錢穀、書啟三項事務的師爺,因此很少有人願意到廣西去應聘。
楊麓生自己忙著下鄉清剿盜匪,因此縣衙裡必須有靠得住的師爺當家才行。於是他急召原來在湖南家鄉當師爺的楊恩壽趕到任所來幫忙。楊恩壽在縣裡一個人既管刑名,又管錢穀,縣考時要批改考卷,平日還要兼管當地的稅關事務,整日忙得不可開交,以致舊病復發。他在日記裡大吐苦水,直說「曷勝焦灼」。後來,楊麓生又請另一個兄弟老三來幫忙管稅關,楊恩壽方才略微輕鬆一點。近兩年後,楊麓生以當時的廣西第一高價--每年六百兩銀子,聘請到另一名師爺,楊恩壽才得以脫身回鄉。(《坦園日記》)
清代女師爺傳奇
父為子幕、弟為兄幕不稀奇,清代還有妻為夫幕的故事。據清人筆記記載,乾隆年間,直隸就曾有一位巾幗幕友。她是某知府的女兒,自幼隨父赴任,耳濡目染,「自刑名錢穀,及書劄往來、財賦出入」,無不精通。當父親年老多病,精力不濟時,她就代為主持政務,成了一名「女師爺」。
知府去世後,這位巾幗幕友又隨兄赴任,成為哥哥的師爺,「兄倚之如左右手」,一直到三十九歲時才由兄長作媒,嫁給一位新任知縣。結婚後,她囑咐夫君只需管「堂上事」,自己則在內院設「內簽押房」,以四妾承宸謄抄,兩個老婦把門、傳遞公文,「案無留牘,邑無廢事」。丈夫因此政績卓著,被上司提升為直隸州知州。然而,她卻勸告丈夫說:「君之才能只夠治理一個縣,不夠治理一個州,而我要管理家務,也沒有精力來幫助你。我們還是激流勇退,告病歸鄉得好。」說完就取出早已起草好的稟文,請夫君過目簽押,然後夫妻倆回鄉頤養天年。(《清代吏治叢談》卷一)
找補缺官員做白工
上引萬楓江的話中已提到下台官員充當幕友的情況,而清代各省督撫還常常差使下屬的官員為自己當幕友。
清代設「官缺」制度,「官缺」就是官職。但清代官多「缺」少,州縣官員任期滿後,一般不能馬上補到新缺,得去吏部抽籤,然後再到另一省排隊「候缺」,常常必須候上一年半載,方能等到空缺。
由於候缺期間,政府並不發放俸祿,因此每個候缺的官員,都拚命設法讓自己盡快補上官缺。而總督、巡撫也就利用這種情況,要候缺官員為自己作幕友,處理政務案牘,但卻不給束脩報酬。候缺官員思缺心切,往往自願做白工--當然對於那些被挑中當師爺的官員,督撫也會另眼相看,一有空缺必定優先考慮,或者指給好缺、肥缺,或者超級擢用,以此作為報酬。
|
本次內容摘錄自《師爺當家:明清官場幕後傳奇》
最新更新日期:94.04.14
→歷史資料回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