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中的年節和風俗,反映了後宮的部分生活。作為一個身分地位皆特殊的大家庭,皇帝後宮既處於社會頂端,社會的各種風俗和習尚也不同程度地保留在宮中,成為宮中年節和風俗的主要內容,並且種類繁多、內容豐富而多采。
皇帝君臨天下,是國家之主、後宮之長,故每逢重大的時令年節,他總要以國主家長的身分,以一個當政者和人世的權威,代表天下蒼生祭祀天地諸神與祖先,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皇帝的這些活動歷代都被編入典章制度,成為王朝政事的重要部分。這一部分內容不包括在後宮生活之列。但後宮中的年節、風俗卻離不開皇帝的參與,其內容又與作為外朝祀典一部分的祭祀有所不同。
歲首吉慶
正月初一稱為「年節」,這天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故又稱「歲首」、「月首」、「時首」。無論深宮陋巷、貴賤貧富,都極為看重此刻,都要以最隆重的方式賀歲。
從漢高祖劉邦起,宮中便開始有所謂的歲首朝賀,即在歲首這一天,於宮中正殿舉行隆重的大朝會。只見皇帝一身袞冕,莊嚴肅穆地出席慶典,百官則身穿朝服,列隊御前(宋時稱此為「排正仗」)。朝會時,置旌旗、設儀仗、備太常雅樂,還請外藩使節。太子、王公、宰相率先領百官向皇帝賀歲,執酒上壽。皇帝接受拜賀,然後賜賞群臣,大擺宴席,上演樂舞和百戲。
宋代的元旦大朝會是在大慶殿舉行。朝會時,殿門洞開,庭院旗幟招展,兵部陳列黃麾杖五千人、太僕佈置五輅、殿中省設輿輦繖扇、光祿卿奏請群臣拜賀上壽。迨皇帝接受朝拜後,即舉行大宴。
立春
立春在元旦的前後,是古人的春節。由於人們喜慶春天,因春天萬物復甦、一片新綠,所以歷來立春就是一個重要的節日,京師和宮中有各種迎春、迎氣活動。
東漢時,迎春使者打著青幡,頭裹青幘,到東郊隆重地迎春。在他抵達之前,先有一個清純美目的童男,一身青色衣,頭罩青巾,站立在東郊的田野,象徵「春天」。迨迎春使者到達後,童男即出現在田野中,表示春天降臨,使者見而跪拜,然後把「春天」帶回。於是滿城春色,宮禁碧綠,一片生機盎然。
立春到了後,作為農業國的中國就要忙於春耕了。由於兩宋極為重視這個節日,故立春時,京城的地方官要向皇帝皇后進獻春牛,用以鞭春,表示勸農。北宋時是開封府造送大春牛,南宋則由臨安府造送。春牛一般用木頭做成,又叫「土牛」。《醉翁談錄》說,宋時造做的春牛,以真定府的最大。
不過,造進禁中的春牛,仍是由開封府來完成。史書記載說,立春前一天,開封府進春牛入禁中鞭春。開封、祥符兩縣進春牛到府前。這天大早,府僚打春,府前左右百姓賣小春牛。這天花裝欄坐,上列百戲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獻送。立春當天,宰執親王百官都賜金銀幡勝。內廷中,宦官還用五色絲彩杖鞭牛,這就是所謂的「打春」。
宋代的立春日,皇帝依例賜給京官近臣僕從各色幡勝(幡勝指用金銀箔羅等作成的彩色裝飾物,在唐宋尤其是宋時極為盛行)。《醉翁談錄》記載道:「這天,自郎官御史寺監長貳以上,都賜春幡勝,用羅做成。近臣都加賜銀勝。開封府鞭牛以後,官屬大合樂宴飲,辨色則入朝門謝春幡勝。」
春季食品
春日宮中的食品極其豐富。《唐歲時節物》說,元日有屠蘇酒、五辛盤、咬牙餳。人日有絲籠。二月二日有迎富貴果子。三月三日有鏤人。寒食有假花雞球、鏤雞子、子推蒸餅、餳粥。宋承唐時風俗,又略有變更。《膳夫錄》汴中節食條:上元油鎚、人日六上菜、寒食食冬凌。宋時的應景食品是所謂的「春盤」,即立春前一日,宮內出春盤、美酒,賜賞近臣。盤中以生菜蘿蔔為裝飾,又烹豚、白熟餅、大環餅等糖果。
上元燈會
元宵是正月十五日,又叫上元節。因張燈為樂,故又稱「燈節」。
元宵始於漢代祭祠太乙神。漢代有正月望日(即正月十五日)祭祀太乙神的風俗,祭祀從當日天黑一直到次日天明,燈火點燃一整夜。自此以後,代代相傳,形成正月望日徹夜觀燈的習俗。但是,上元節以燈慶元宵的風俗,至唐宋始盛行,在此之前,並不多見。
唐時京城在正月十五日的前後三夜,解除夜行禁令,京城皇帝貴戚、士庶百姓均可徹夜長遊。其時長街陋巷、寺觀樓閣,都巧為裝飾,張燈明燭,燦爛如畫,處處火樹銀花。唐代宮室中的上元燈火是天下一絕。唐玄宗曾在東都洛陽上陽宮,於元宵日大設燈火,彩燈盈庭,從禁中到廷院,燭光如晝,連綿不絕,異常壯觀。此外,京城安福門的高高燈輪更是一絕。該燈輪高二十丈,錦綺周身披掛,四處鑲嵌金銀,其間錯雜五萬盞彩燈,遠遠望去,真是萬花齊放,如同一株大樹。燈輪下又有宮女千人,身穿羅綺,曳著錦繡,珠翠閃耀,馨香盈野;又有長安、萬年兩地選出的少女、少婦千人,一同在燈輪下踏歌,三日三夜縱樂狂歡。
宋代時,上元觀燈成為約定俗成的一大習俗。元宵前後五日,京城張燈結彩,妝扮得花團錦簇。而皇宮正門也結彩成山樓影燈,樓前並設置路台,台上表演著百戲節目。《東京夢華錄》記述說,正月十五日元宵,開封府結縛山棚立木,正對宣德樓,遊人集聚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餘里。擊丸蹴鞠、踏索上竿、趙野人倒吃冷淘、張九哥吞鐵劍、李外寧藥法傀儡、小健兒吐五色水、旋燒泥丸子、大特落灰藥榾柮兒雜劇。溫大頭、小曹嵇琴,黨千簫管,孫四燒煉藥方,王十二作劇術,鄒遇、田地廣雜扮,蘇十、孟宣築球,尹常賣《五代史》,劉百禽蟲蟻,楊文秀鼓笛。更有猴呈百戲、魚跳刀門、使喚蜂蝶、追呼螻蟻。其餘賣藥賣卦,沙書地謎,奇巧百端,日新耳目。
燈節上中心部位豎著三座大門。中門名「都門道」,左右名「左禁門」、「右禁門」。門上結著彩結,金書門牌。牌字為「宣和與民同樂」。彩山左右彩結文殊、普賢像,跨著獅子、白象,兩人伸出手,手指間出水五道。宣德樓上垂掛黃緣簾,當中一個是御座,用黃羅設一彩棚。御龍直執黃蓋掌扇,列於簾外。兩垛樓各掛燈球一枚,約方圓丈餘,內燃椽燭。簾內也作樂,宮嬪嬉笑之聲,下聞於外。樓下用枋木壘成露台一所,彩結欄檻,兩邊皆禁衛排立,錦袍嘅頭簪賜花,執骨朵子,面此樂棚。露台下面是爭睹盛會的庶民百姓。樂人時時以驚險又精彩的表演贏得歡呼,台上台下時時山呼萬歲,歡聲雷動。坐在宣德樓上的天子該是何種心滿意足的滋味呢?
這是《東京夢華錄》中記述的宋徽宗統治時期的元宵盛會。宋時的元宵設燈,由唐代的三日擴為五日,到十八日方才收燈。據傳說,這是因為吳越王錢俶來朝,獻土納錢,以買元宵燈會後的兩夜。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吳越王為了自保,常向宋王朝進貢財物。這筆收入既在收支之外,宋廷當然樂意用於盛慶,以粉飾天下,裝點昇平。再延長兩夜不是更能體現泱泱大國的繁榮富足?這是合情順理的。
粉飾太平的節慶
南宋定都臨安。進入新年以後,都城臨安燈火輝煌,日盛一日。後宮中由宦官置辦的各式燈盞,式樣翻新,品種各異,年年都有所不同。聞名歷史的鰲山,專為陳列燈具而立起的,燈的品種數不勝數,其中最馳名也最具特色的便是「蘇燈」。蘇燈在閃爍的燈海中別具風采,燈中圈片大的直徑達三、四尺,框架用五色琉璃,上面繪具人物山水、鳥獸蟲魚、草木花卉,可謂栩栩如生,奇巧動人。據說,福州有一年進獻的一種白玉燈更為精奇。燈圍全部用白玉,燭光映照時,光耀奪目,如同一具潔白晶瑩的玉壺,令人嘆為觀止。後來,新安又進獻了一種無骨燈,形狀如同一個玻璃球,而實際上,它不過是用粟為原料燒製而成的。
上元節燈火閃爍,奇燈層出不窮,以獨特的姿容和不同的光彩裝點著苑囿、後宮。宮中製作的琉璃燈山,精奇絕倫,巧奪天工。史載燈山高五丈,人物都用機關活動,結大彩樓貯藏。又在殿堂樑棟窗戶間做湧壁,繪諸色故事,龍鳳吐水,蜿蜒如生,成為諸燈之冠。前後設玉柵簾,寶光花影,不能正視。仙韶內人演奏新曲,聲聞人間。殿上鋪連五色琉璃閣,都是球文戲龍百花。小窗間垂小水晶簾,流蘇寶帶,交映璀璨。中間則設御座,恍然如在廣寒清虛府中。
皇帝在上元夜燈海煌煌之中,踏著二鼓的夜色,乘坐小輦登臨宣德門,觀賞鱉山。抬著御輦的內官們為了使皇帝便於觀覽,一律低首倒行。皇帝則坐在舒適的小輦上,看著燈火繁盛,也品味著盛世天子的無窮滋味。
上元之夜真是個亮如白晝的歡樂之夜,上元的宮城更是一座五光十色的不夜城。五彩燈光輝四射,耀人眼目,天空澄徹中映得一片紅。鱉山上萬燈爭艷,千姿百態,巧妙奇特,無所不有。閃爍變幻的燈海中心,由五色玉柵簇成的「皇帝萬歲」四個大字,更是奇光競射,奪人眼目。玉柵上,眉清目秀的伶官們奏著喜樂,唸著祝語,山呼萬歲。玉柵下是廣闊的露台,台上百戲雜陳,藝人畢集,絕技紛呈。宮中的教坊女藝人和宦官百餘人,一律巾裹翠蛾,仿著街坊的清樂和傀儡戲,輕奏漫舞。皇帝興致來時,還可以隨時宣喚臨安府尹早已準備好的市井歌舞隊。
燈節中,歡樂祥和的熱鬧氣氛直至深夜,迨最後施放煙火時,將歡樂的氣氛推向高峰。只見一百多架煙火衝天而起,隆隆升空。歡聲笑語如海,山呼萬歲聲此起彼伏,樂聲則如漫漫江河。皇帝在燈火煌煌中矜持地起駕,坐上小輦,回到寢宮。外頭依舊彩燈閃爍,長夜不息。這哪裡有國破家亡的哀思和沉痛?分明是國富民安,一片欣欣向榮,繁華昌盛│這種粉飾之下,該有多少臣民的血和淚?難怪詩人感嘆說:「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室上元燈火之盛,有〈鷓鴣天〉二首為證:
日暮迎祥對御回,宮花載路錦成堆。天津橋畔鞭聲過,宣德樓前扇影開。奏舜樂,進堯盃,傳宣車馬上天街。君王喜與民同樂,八面山呼震地來。
紫禁孼光一萬重,五門金碧射晴空。梨園羯鼓三千面,陸海鰲山十二峰。香霧重,月華濃,露台仙杖彩雲中。朱欄畫棟金泥幕,卷盡紅蓮十里風。
中和節
二月一日是中和節。中和節始於唐代。唐大臣李泌請以二月朔為中和節,賜給民間以囊盛裝的百果、瓜、穀種子,後得到允准,便代代相沿。人們在這一天互相饋送,叫做「獻生子」。皇帝在這一天於宮中接受百官進獻的農書,以示重農務農。此後,中和節便延續於歷代宮中。
花朝節
二月十五日是花朝節。相傳這一天為花神的誕生日,屆時百花盛開,花朝正盛,爭奇鬥艷,歷代便定之為「花朝節」。冬至以後的第一百零五天是寒食節。 寒食節後的兩天為清明節。清明節是為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而漸漸相沿成俗的──人們相約在介子推被燒死的這一天,家家不動炊火,只吃寒食。此一風俗在民間廣為流行,並執行嚴格,尤其是介子推的家鄉太原,形成了連續一個月的寒食風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