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都是圍棋高手
圍棋在風雅相尚的南朝風靡一時後,到宋代又發揚光大,帝王中棋迷和愛好棋類者不少。南宋孝宗趙就是一位棋迷,對於棋類的高手異常寵愛,賞賜毫不吝惜。當時,供職內廷的國手趙鄂並不滿足於在內廷供奉,終日吃喝玩樂,便在下了一盤精彩的棋局後,請求孝宗賜給他官職。結果孝宗欣然同意,授趙鄂武功大夫、浙西路鈐。但宋代的官制在中國歷代官制中較為獨特,分「虛銜」和「實職」兩大類│授給官職後,還不能領實事,必須補了實缺才能名實相副。
不過,孝宗和趙鄂一為棋迷,一為國手,君臣關係極好,因此趙鄂在得到授官後沒多久,又藉機請求補實缺。然而,皇帝這一關好說,但朝臣廷議時卻未必能通過,所以孝宗只好告訴他:「降旨容易,只怕外臣不執行。」
宋代的圍棋由於皇帝的喜愛,在民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現存最早,也是最完整、最有系統的刻印本圍棋專書《忘憂清樂集》,就誕生於宋代,由南宋御書院棋待詔李逸民輯錄而成,並據宋徽宗的詩句「忘憂清樂在枰棋」而得名。書中輯有北宋仁宗皇祐年間翰林學士張擬撰的〈棋經〉十三篇、北宋徽宗趙佶御製詩一首、南宋初年劉仲甫撰〈棋訣〉四篇、張靖撰〈論棋訣要雜說〉一篇,另包括〈孫策詔呂範弈棋局面〉、〈晉武帝詔王武子弈棋局面〉、〈明皇詔鄭觀音弈棋局圖〉、〈諸國手野戰轉換十格圖〉、〈開局棋勢諸圖譜〉等。
宋代尤其是南宋圍棋之盛,和北宋開國皇帝太祖、太宗對圍棋的大力倡導息息相關。太祖趙匡胤喜好圍棋,太宗趙炅更是一位棋迷。有位名叫潘慎修的棋手寫〈棋說〉、〈弈棋十要〉獻給太宗,很得太宗的嘉獎。
太宗以後的幾位宋朝皇帝也都對圍棋興致很濃。大臣王安石、宗澤、文天祥都是一代圍棋高手,君臣理政之餘,時常對弈。
葉子戲
關於葉子戲,最常見的說法是創始於宋太祖趙匡胤。後來,葉子戲發展,衍而為紙牌。另有一種說法是,唐代的中晚期已經有葉子戲流行,可見葉子戲始於中唐;南唐後主的寵妃周氏就曾編過〈金葉子格〉。但可以肯定的是,葉子戲在宋太祖的愛好和鼓吹下,盛行於宋代後宮,並廣為發展,傳到了北地。宮女們常以此打發漫漫長夜。
在遼、金宮中,葉子戲同樣大受歡迎,不僅宮女們樂此不疲,后妃、皇帝也很愛玩,皇帝甚至常和大臣以此為戲。有一首生動描述遼宮宮女玩葉子戲情景的詩是這樣寫的:
脫卻鸞靴換鳳,深宮女伴笑相偕。
閒鋪葉格花間戲,輸去同心七寶釵。
原來這種遊戲還有賭博的性質,難怪深受歡迎,好消磨長夜。
女子角力高手
元代還盛行女子角力。《馬可波羅遊記》記載說,海都王的女兒愛扎路克是一位角力高手。海都王希望她嫁給貴族,愛扎路克卻另加條件說,既要是貴族,又要是角力高手,起碼能在角力中把她降服,否則不嫁。結果,各地的青年紛紛前來應徵,並與她角力。
愛扎路克立下規定說:「如果男子獲勝,嫁與為妻;如果男子失敗,則輸良馬一百匹。」可惜青年們一一敗北,愛扎路克贏馬數以萬計。至正十九年(西元一三五九年),普馬兒王國的英俊王子帶著眾多侍從和一千匹良馬慕名與愛扎路克角力。海都王、王后、大臣都強烈希望促成這樁婚事,希望愛扎路克不要取勝。但愛扎路克遵守自己的諾言,不聽勸告,結果王子大敗,輸掉了千匹良馬。
馬上球類運動
擊球又叫打球、擊鞠,需要高超的馬技。
擊球一般要豎木為東西球門,球門高一丈餘,上刻金龍,下為石蓮花座,中間加以彩飾。球則大小如拳頭,用堅韌的木頭外塗以朱漆做成。擊球的木棍叫「球杖」、「鞠杖」,長數尺,頂端為偃月形;一般是木質球杖外套一層牛皮。宋太宗在太平興國年間,曾令主管人員制訂擊球儀式,規定在每年三月,於大明殿會鞠,即在大明殿比賽擊球。比賽時,左右分朋主持,以承旨二人守門,衛士二人持小紅旗唱籌,御龍官手持哥舒棒守衛球場,同時,教坊樂師在球場外奏樂。
連皇帝也風雨無阻
宋代皇帝參加擊球比賽時,一般由王公大臣和近侍陪賽。皇帝如果擊球,便鼓樂齊鳴,人人為皇帝助威;一旦打進了球,從官與在場人員立即山呼萬歲。如果是群僚進球,則旁觀者叫好,得籌獲勝的當即下馬稱謝。宋代擊球的場地極為考究,尤其是南宋。《禮志》記載說,南宋孝宗趙在興隆初年,常召集諸將在殿前擊球。有時遇到風雨,便張開油簾,用備用的細沙鋪地,讓比賽照常進行,一點也不耽誤。
御製擊球詩
宋孝宗寫過一首〈芙蓉觀擊球賜宴選德殿〉的詩。詩云:
昊穹垂佑福群生,淳德惟知監守成。
禾黍三登佔葉氣,蕭韶九奏播歡聲。
未央秋晚林塘靜,太液波閒殿閣明。
嘉與臣鄰同燕樂,益修庶政答昇平。
又楊太后觀看擊球,心有所感,文思泉湧,作〈宮詞〉云:
用人論理見宸衷,賞罰刑威合至公。
天下監司二千石,姓名都在御屏中。
擊鞠由來豈作嬉,不忘鞍馬是神機。
牽韁絕尾施新巧,背打星球一點飛。
|
(本次內容摘錄自《漫遊宮廷典故》,實學社出版,遠流發行)
最新更新日期:92.12.08
→歷史資料回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