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文德
隆中在沔水(漢水)南岸,由一個不很大的谷口進入,約在三、四里的山路裡,便是隆中村──一個山明水秀的山中小村。《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在此結草廬而居,並且親自下田耕種(躬耕),一個沒有家產、又缺乏關係的年輕人,一切都要靠自己,絕不像一般白面書生,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或許因這樣的經歷,諸葛亮擅於動手製造工具,從小養成自力更生、富於創造力和想像力的個性。
正史的《三國志》,對年輕時候的諸葛亮,作了如下的描述: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卅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古尺八尺,約現在的一百七十八到一百八十公分左右,換句話說,諸葛亮絕非坊間傳言中「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知識分子,相反地,早年的勞動生活,使諸葛亮長成身體健康、雄壯威武的山東大漢。常自比管仲、樂毅這兩位春秋戰國名將,更可看出諸葛亮早年的志願,是想做個立功於疆場上、富於謀略的武將。或許由於幼年歷經戰亂,使他對戰爭頗為關心,也因為這樣,年輕時便熟讀兵書,對軍事學有相當深入的研究。祇是環境的限制,使他從小沒有「習武」的機會,從現有史料看來,諸葛亮似乎是位祇能動腦、卻無法親手執武器作戰的大將。在所有保存的記錄中,也從未看到諸葛亮手執刀劍的畫像。
早年的苦難生活,養成諸葛亮早熟的個性,他嚴肅、謹慎而尊重禮節,思慮周密,對自己頗具自信。因而結交的人大都比自己年歲大很多。有資料的徐元直,就比諸葛亮大上十五、六歲左右,幾乎已是上一輩的了,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等據說比徐元直還年長。即使和當地名族龐德公家族的來往,諸葛亮也似乎比較常接觸年齡至少大三十歲左右的龐德公,而對和他年齡相近、祇多他三歲的龐統,交往上就少得多了。因此,同輩對諸葛亮瞭解不多,更少於來往,對諸葛亮自比於管仲、樂毅的說法,更是不服氣的「莫之許也」。
不過,諸葛亮對這些年長頗多的友人,卻一點「自卑」感也沒有,反而很自然又大方地和他們相處,經常共同討論著時事及未來的志向。裴松之註《三國志.諸葛亮傳》,有這麼一段記載:徐元直、崔州平、孟公威常和諸葛亮討論學問,徐元直等三人作學問傾向「精熟」,亦即重在某些經典的專精研究,讓自己有相當徹底地瞭解,再將其心得用於日常為人處世上。但年輕的諸葛亮卻不同,他獨觀「大略」,也就是說他涉及較廣,並著重在實務應用上,務求多方面的融會貫通,屬於「通才」式的學習。當然,這多少和諸葛亮過人的學習能力有關,他精通儒、法、道、雜等諸子經典,對天象、地理、土木工程、易經、兵法也有相當深入的研究,可以稱得上是位相當「雜」的「雜家」。
最讓後代人感興趣的是陳壽在〈諸葛亮傳〉中,特別記載的「好為梁父吟」。這首〈梁父吟〉到底是在描寫些什麼?為什麼年輕的諸葛亮會特別地喜歡它呢?
依照現有史料記載,〈梁父吟〉是一首流傳在齊國──諸葛亮家鄉的古歌謠,它的內容如後:
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里。
里中有三墳,纍纍正相似。
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又能絕地圯。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
這首歌謠的意思是:步過齊國都城臨淄,往南望過去,有個叫作蕩陰里的地方,里中有三個墳墓,建造的型式幾乎是相同的。
試問這是誰家的墳墓,鄉里的人一定會告訴你,這是春秋時代齊國勇士田疆(田開疆)和古冶子的墳墓(另外一個墳墓,是和此兩人齊名的齊國勇士公孫接的)。這三個人的勇力可排南山,劍術之精妙足可斬斷地基。
不幸三個人同時遭到讒言陷害,兩個桃子卻殺害了這三位勇士,是哪位高手設計了這套陰謀呢?就是大名鼎鼎的齊國宰相晏子!
這個二桃殺二士的悲慘故事,發生在春秋時代晚期。《晏子春秋》中,對此有詳細的描述,其大致情形如下:
春秋晚期,齊景公在位的時候,齊國出現了三位有名的勇士,他們分別是公孫接、田開疆及古冶子,武勇過人,個個以一當千,祇是他們的個性驕傲而狂妄,如果聯合起來,足以威脅齊王室政權的安全。
齊國宰相晏子深知這三個人雖狂妄、高傲,卻有非常好面子的習性,因此抓住這個弱點,和齊景公共謀設法除掉這三位勇士。
有一天,魯昭公來訪,送來幾個金桃,齊景公將它們分配給幾個在朝大臣後,祇剩下兩個桃子。晏子便趁機向齊景公建議,不如把這兩個金桃送給最有功勞的勇士,以表彰他們的賢能。
齊景公當場下令,所有臣屬都可以自表功勞,以爭取這項榮譽。公孫接首先挺身而出表示:「幾年前,我陪主公在桐山打獵時,碰到了猛虎襲擊,我單獨一個人力搏猛虎,保護了主公的安全,這個功勞如何呢?」說完便上前來,拿了一個桃子,大吃起來!
古冶子見狀,奮然而起,大聲道:「誅虎不足為奇,我有一次陪主公渡黃河時,妖龍作怪,情況非常危險,我奮力斬妖,平息風浪,救了全船的人,這個功勞如何?」
齊景公也作證道:「對的,當時波濤洶湧,非將軍斬殺妖龍,不能解危,此蓋世奇功也,值得食此金桃!」
古冶子聽罷,也立刻向前,拿了一個桃子吃了起來。
祇見田開疆憤怒地衝上來,巨聲表示道:「我曾奉命征伐徐國,斬其名將,俘虜五百餘人,徐君恐懼,主動投降,乞求做為保護國。這次的戰功,使鄭國和莒國的國君因而畏懼,便共商尊崇我主公為盟主,這樣的功勞也有資格吃金桃吧!」
晏子也趁機表示:「開疆的功勞最大,更十倍於前兩位勇士,可惜金桃都吃完了,請賜酒一杯,以後有機會再另作賞賜吧!」
齊景公也無奈地表示道:「將軍的功勞最大,可惜講得太慢,已沒有桃子來賞賜你的功勞了。」
田開疆按劍激昂表示:「斬龍打虎,小事耳,我跋涉千里,血戰功成,卻反而不得食金桃,在齊魯兩國國君的廷宴上受此委屈,乃奇恥大辱,將為萬代所恥笑,何以再有面目立於朝廷上。」說完,揮劍自刎而死。
公孫接看了大驚,亦拔劍而言:「我這種微小的功勞卻搶著吃金桃,田將軍功勞最大,反而吃不到。夫取桃而不讓,非廉潔之士,視人死而不能從,更非勇者的行為!」說完,也自殺而死。
古冶子奮力大叫道:「我三人情同骨肉,誓同生死,兩人已死,我怎能苟活,於心何安!」也自刎而死。
景公以三人皆能表露豪傑之氣,便以古禮厚葬之。這便是有名的「二桃殺三士」的故事。
齊國的父老們,對這三位豪傑,堅守氣節而遇難的境遇頗為同情,便作〈梁父吟〉的歌謠以哀歎之,一方面也諷刺有賢相之譽的晏子,以奸智害無罪之人的不仁。
有些歷史學者認為諸葛亮好為〈梁父吟〉,祇是懷念故鄉,故經常吟頌家鄉歌謠而已,與此內容無關。甚至有人認為〈梁父吟〉是齊地的通俗歌謠,諸葛亮所吟頌的,或許並非「二桃殺三士」這首。雖然目前已無任何史料可以證實諸葛亮「好為梁父吟」是否便是諷刺晏子的這首歌謠,但以年輕諸葛亮特異獨行的個性,以及陳壽如此慎重的作此記錄,應該不祇是象徵著懷念家鄉而已。
晏子,原名晏嬰,是歷史中有名的賢相,曾多次以其智慧,拯救國家於危難中。他為人正直,以敢於諫言而聞名,因此深為齊君信任,權傾朝野。但晏子為官清廉,家中餐餚常無肉可食,妻妾也從不穿絹布衣裳,連很少稱讚政客的孔子,都對他頗有讚言。司馬遷在《史記》中,則將他和曠世名相管仲,同列為〈管晏列傳〉,可見晏子在歷史學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諸葛亮好為〈梁父吟〉,表示他對這件事的深刻感受,三勇士為國家安定不得不被悲慘地犧牲,名宰相晏子幾近殘忍的智慧,突顯出政治在崇高美麗口號下的殘酷面,對這種身為政治人物,不得不然的宿命論,年輕又有意投入政壇的諸葛亮,相信早有徹底的領會和覺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