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貂蟬形象的演變》中我明確指出﹕「歷史上並無貂蟬其人」,「貂蟬形象完全是宋元以來通俗文藝虛構的產物。」這已是三國史和《三國演義》研究界多數學者的共識。
然而,由於貂蟬號稱「四大美女」之一,又是《三國演義》中給人印象最深的一位女性,明清以來,總有人想證明歷史上確有其人。如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四十一《莊岳委談》下云﹕「斬貂蟬事不經見,自是委巷之談。然《﹙關﹚羽傳注》稱﹕『羽欲娶﹙呂﹚布妻,啟曹公,公疑布妻有殊色,因自留之。』則非全無所自也。」清代梁章鉅《浪跡續談》卷六亦云﹕「貂蟬……則確有其人矣。」這些著名學者或含糊推測,或斷然肯定,主要依據大致有三。其一,《三國志˙魏書˙呂布傳》云﹕
﹙董﹚卓性剛而褊,忿不思難,嘗小失意,拔手戟擲布。布拳捷避之,為卓顧謝,卓意亦解。由是陰怨卓。卓常使布守中閣,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先是,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壯健,厚結納之。後布詣允,陳卓幾見殺狀。時允與僕射士孫瑞密謀誅卓,是以告布使為內應……布遂許之,手刃刺卓。
《後漢書˙呂布傳》也有類似記載。有人便說這裏的「侍婢」就是貂蟬。但是,從上述記載來看,這位侍婢僅僅是曾與呂布私通,而在誅董卓的行動中並未起任何作用,她與充當「美人計」主角的貂蟬豈能畫等號﹖
其二,有人說既然關羽欲娶呂布之妻,曹操又搶先將其佔有,那麼呂布之妻一定很美,這位美女就是貂蟬。其實,根據《三國志˙蜀書˙關羽傳》注引《蜀記》,關羽想娶的是呂布部將秦宜祿之妻杜氏,卻被曹操搶先佔有。這位杜氏決非「呂布之妻」,當然更不是貂蟬。一些人讀書不細,對史書的明確記載發生誤解,以為關羽是「欲娶呂布之妻」,進而誤為「欲娶貂蟬」,犯了一個可笑的錯誤。
其三,有人引用唐代詩人李賀《呂將軍歌》中「傅粉女郎火旗下」一句,說其中的「傅粉女郎」便是貂蟬。這更是無稽之談。李賀詩中多有浪漫主義想像,豈可一一指實﹖這裏的「傅粉女郎」,跟貂蟬究竟有什麼聯繫﹖
以上種種,均非嚴格的學術考證,根本不能證明歷史上確有貂蟬其人。相反,根據史籍,我們只能說是民間藝人們在長期的講唱傳說中,對史料中「布與卓侍婢私通」這一點予以生發虛構,創造出貂蟬這個美女形象,使之成為王允「美人計」中的主角。羅貫中再對人物關係作了創造性的改造,才進一步突出了貂蟬的美麗、聰明和機警,使貂蟬形象更加優美動人。人們可以喜愛這個形象,卻沒有必要硬說她就是那位「侍婢」,那樣反而大大貶低了貂蟬。
既然貂蟬是虛構人物,通俗文藝敘述其籍貫、經歷等自然有較大的隨意性。具有代表性的是元雜劇《錦雲堂美女連環計》中貂蟬自述身世,說自己是「忻州木耳村人氏」。對此,學術界從來沒有當過真,因為本來就是虛構。
事情本來很清楚,但仍然不時有人提出這樣那樣的說法,企圖把貂蟬拉作自己的前輩「老鄉」。1991年,有人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文章,說「貂蟬是陝西保安縣﹙今志丹縣﹚貂家谷溝人」﹔我當即撰文予以反駁。後來,又有人根據民間故事,說貂蟬和呂布都是山西定襄人。最近,四川某縣又聲稱發現了貂蟬的墓碑,似乎貂蟬又成了當地人。這些說法,比之上面的「忻州」說,其「資格」嫩得多,只不過是民間傳說的不同「版本」而已。明白這一點,又何必再去無中生有,自尋煩惱呢﹖。
(本文選自《三國漫談》一書,將由遠流集結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