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堅孫策父子勇猛性急、喜愛行險、缺乏謀算,很快就出局了。 |
文/于學彬
孫堅、孫策父子倆雖然不是同時死的,但他們卻死得極其相似。首先他們都「不得好死」:一個是腦漿迸流,一個是血流滿面。再者他們的死都很不值得:一個是追趕如驚弓之鳥的五百敵人,一個則僅為了追趕一隻鹿。第三,他們的死都是「不該發生的」,不但自己可以不死,而且也不需要別人替死。
曹操手下的謀士郭嘉曾評論孫策說:「孫策輕而無備,性急少謀,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於小人之手。」若拿郭嘉的話來分析孫堅、孫策枉死的原因,則將發現的確切中要害,並有先見之明。
也許是因為家庭環境影響或者遺傳關係,不但孫堅、孫策有如此缺點,就是後來的孫權也屢犯同樣的錯誤,只是孫權比較幸運罷了。
匹夫之勇,輕而無備
孫堅逞匹夫之勇並非一次,例如,在各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華雄藉孫堅缺糧之機前來偷襲,孫堅也是任「眾將各自混戰」,自己則單獨「突圍而走」,僅祖茂一人跟在身後。當時孫堅身上只帶一張弓,情急之下,又拽折了鵲畫弓,只剩赤手空拳。若非祖茂與他換了赤幘,替他而死,那麼孫堅這次肯定死無葬身之地。
至於孫堅之子孫策,輕敵就險之事更多。孫策從袁術處借兵討伐劉繇,取勝後進兵神亭。當時劉繇在神亭嶺南下營,孫策在嶺北下營,相距很近,孫策卻突然要夜拜光武廟。長史張昭勸諫說:「不可。嶺南乃劉繇寨,倘有伏兵,奈何?」孫策不聽,只帶十二人出寨上嶺,尋廟焚香。祭拜之後,他竟要過嶺探看劉繇寨柵。因此引來「太史慈酣鬥小霸王」。本來十三個人擒拿兩人是很容易的事,但孫策卻固執地要與太史慈單打獨鬥。太史慈用了調虎離山之計,孫策竟然丟下十二個隨從,追到平川之地,又打成一團。這時劉繇的千餘士兵忽然來到眼前,若非周瑜及時來救,恐怕早已被劉繇的千餘人殺得連屍體都無處去尋。
在丹徒會獵時,孫策身邊應該帶有心腹從人,但他向來「天馬行空,獨來獨往」,雖對許貢家客產生懷疑,卻沒有一點警惕,結果遭到仇人的突襲。這次就不像前幾次那樣幸運了,迨程普等人趕到,雖把許貢的家客砍為肉泥,孫策卻已身受重傷。
孫策之弟孫權也闖了幾次險,例如在「孫仲謀大戰張文遠」的一次惡仗中,就差點丟了性命。當時,孫權接到張遼送來的戰書,大怒道:「張遼欺吾太甚!」「來日吾不用新軍赴敵,看我大戰一場!」第二天他果真金盔金甲,披掛出馬。結果樂進一人一馬,一口大刀來刺孫權,多虧宋謙死命相保,雖救了孫權,但他自己卻被暗箭射中心窩,替孫權命赴黃泉。
對於孫氏父子這種輕入險地的做法,很多人都提出忠告,孫策的手下張紘曾勸諫說:「夫主將乃三軍之所繫命,不宜輕敵小寇,願將軍自重。」後來張紘也勸諫孫權說:「主公恃盛壯之氣,輕視大敵,三軍之眾,莫不寒心,即使折將拏旗,威震疆場,亦偏將之任,非主公所宜也。願抑賁、育之勇,懷王霸之計。且今日宋謙死於鋒鏑之下,皆主公輕敵之故。今後切宜保重。」
張紘對孫策、孫權兄弟倆所講的道理非常中肯而又重要。他首先指出「主將」或「主公」有自己的特殊職責,並且責任重大,絕不可和偏將相混。如果放棄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而去做自己不該做的事情,那是很不明智,甚至是很危險的。他同時又毫不客氣地指出這樣做的結果,不但危害自己,而且還會危害別人,所以勸諫他們要「自重」。
孔子說:「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論語•述而》)諸葛亮說:「勇而輕死者可暴也。」(《將苑•情勢》)孫子也說:「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孫子兵法•九變》)他們所講的都是同一個意思,即做為一個領導者,不應自恃「盛壯之氣」而冒險行動。如果丟下自己的部屬,而自蹈險地,很容易被敵人所利用。用郭嘉的話說,就是:「他日必死於小人之手。」因此這種行為是很危險的,同時,為這種危險所做出的犧牲又是很不值得的。所以孫堅、孫策式的「匹夫之勇」,實在不值得稱道。
急躁易怒,不能自制
曹操的謀士郭嘉在評論孫策時曾說他「性急少謀」。如果就孫策的全部歷史來看,認為孫策「少謀」確實有點偏頗,但認為孫策「性急」,則是切中要害。孫策之死不能不說與他的「性急」有直接的關係,而這種急躁的性格,又是來自於他父親的「遺傳基因」。
當初孫堅得到「傳國玉璽」打算私自藏匿時,不料被袁紹發現,袁紹找他來質問,他因不能說服對方,便急著指天為誓說:「吾若果得此寶,私自藏匿,異日不得善終,死於刀箭之下!」在那個崇信神祇鬼怪的時代,若非性情急躁之人,豈肯如此指天為誓?後來他自己果真「死於刀箭之下」,「不得善終」。儘管兩事純屬巧合,但此語一出,總讓人覺得很不吉利。尤其當他的兒子也「死於刀箭之下」時,更容易讓人聯想起這句誓言。後來,當袁紹要喚出打撈「玉璽」的軍士時,孫堅竟大怒,立即準備斬那軍士,雙方一時劍拔弩張。多虧眾諸侯勸住,才免生一場流血事件。接著孫堅「隨即上馬,拔寨離洛陽而去」,這無疑又是一次急躁的行為。正是這次急躁行為,致使孫堅與袁紹、劉表結怨,種下致命的禍因。
孫策性急之處更是隨處可見。建安四年,孫策襲取廬江,豫章太守華歆投降,這時曹操知孫策強盛,慨歎說:「獅兒難與爭鋒也!」便主動要與孫策結為兒女親家。如果孫策能利用這個機會,穩住曹操,那麼江南群雄將很容易各個擊破。但孫策卻只急於求取大司馬之職,見曹操不許,便與之結怨。此外,孫策身中毒箭,本該靜養,但他「為人最是性急,恨不得即日便愈」。當他聽到郭嘉說他「乃匹夫之勇耳」的時候,竟不顧「若怒氣衝激,其瘡難治」的勸告,大吼道:「匹夫安敢料吾!吾誓取許昌!」便欲商議出兵。試想:此種急躁的性格怎能不誤事呢?
諸葛亮在《將苑•情勢》中說:「急而心速者可久也。」即性情急躁,急於求成的人,可以用持久戰的方法來拖垮他。《孫子兵法•九變》中說:「忿速,可侮也。」即急躁易怒的人,是經不起刺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