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用市民意識改造的英雄──張飛(上)
 

文/沈伯俊

  從宋元時期起,隨著市民階層的壯大和通俗文藝的發展,三國歷史成為一個越來越熱門的話題。人們在講說三國英雄的故事時,往往按照市民自身的歷史觀、道德觀和審美觀,改造歷史,改塑人物。在「尊劉貶曹」的主導傾向下,張飛成為一個最具知名度的人物。

  在今所知見的數十齣元雜劇三國戲中,以張飛為主角的就有《莽張飛大鬧相府院》、《張翼德大破杏林莊》、《張翼德單戰呂布》、《張翼德三出小沛》、《摔袁祥》、《莽張飛大鬧石榴園》等十餘齣,數量位居前茅。而在元代刊刻的《三國志平話》中,《張飛見黃巾》、《張飛殺太守》、《張飛鞭督郵》、《張飛獨戰呂布》、《張飛摔袁襄》、《張飛三出小沛》、《張飛捉呂布》等關目,頗為引人注目,使張飛成為此書前半部中最有活力的人物。

  這些以張飛為主角或重要角色的通俗文藝作品,按照市民階層的意識,將歷史人物張飛「勇而暴」的性格特色,改造為「勇而莽」的性格特色。這是一個容易被人忽略、實則非常重要的變化。「暴」的精神指向是「殘暴」,意味著不講道理,暴虐好殺,它只能減弱人們對劉蜀集團和張飛本人政治上的好感,而絕不會讓小民百姓喜歡。「莽」則意味著魯莽、粗心,也意味著無城府、少心計。它雖然常常導致誤事,卻沒有那股令人害怕的殺氣;它是許多平民百姓也會有的毛病,是可以容忍、可以接受的缺點。所以,此時的「莽張飛」,已經向市民的藝術口味大大地靠攏了一步。不過,此時的張飛形象,由於作品的粗陳梗概而顯得不夠豐滿,還由於某些情節誇張過分而明顯失真(如《三國志平話》寫他在長?橋頭「叫聲如雷灌耳,橋梁皆斷,曹軍倒退三十里」),他的「可愛」度還不高,還期待著天才作家的進一步塑造。

  元末明初傑出的通俗文藝作家羅貫中,一面充分熟悉漢末三國史料,一面選擇吸收通俗文藝的養料,並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創造才能,在《三國演義》中塑造了一個具有高度美學價值的、全新的張飛形象。

  羅貫中在塑造《三國演義》中的張飛形象時,除了保持歷史人物張飛忠於劉蜀集團、勇猛善戰的基本特點之外,主要按照市民階層的倫理觀和審美觀,著重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創新:

  其一,賦予張飛一個接近市民的出身。

  我在前面已經說過:「張飛出身,史無明文。」《三國志平話》卷上稱他「家豪大富」,卻沒說明他以何為業。而在《三國演義》第一回中,張飛首次出場,便自稱「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英雄。」所謂「頗有莊田」,當然算得上富裕;而「賣酒屠豬」──儘管他本人不一定親自操刀殺豬──則是普通市民們相當熟悉、相當接近的行當。這樣的出身,很自然地賦予了張飛較多的民間色彩和市井氣息。

  有意思的是,劉關張三人的實際出身都不算高:歷史上的劉備,雖然說是「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但早已家道中落,不得不以「販履織席為業」(《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三國演義》據史?述云:「家寒,販履織席為業」(嘉靖元年本《三國志通俗演義》第一回,毛本《三國演義》第一回作「家貧,販屨織席為業」)。歷史上的關羽,出身不明,《三國志•蜀書•關羽傳》開篇便說他「亡命奔涿郡」,想來應該是出身於下層;《三國演義》亦未明言關羽的出身,而第一次寫他出場的動作則是「推一輛小車」(嘉靖元年本《三國志通俗演義》第一回,毛本《三國演義》第一回作「推著一輛車子」),顯然是下層勞動者模樣;民間傳說便乾脆說他是賣豆腐(或賣黃豆)出身。相近的出身,給了他們彼此接近的機會,成為他們順利結拜為兄弟的重要基礎。

  然而,由於劉備後來成為蜀漢的開國之君,諡「昭烈」,關羽早在北宋即已追封為王,元代已習稱「關大王」,在普通民眾心目中,他們已是高高在上的帝王和神祇。因此,儘管劉關張原本都有市井氣息,張飛的家境還好於劉備、關羽,卻只有張飛最能使芸芸眾生感到親切。

  其二,充分突出張飛愛憎分明、嫉惡如仇的道德品格。

   歷史上的張飛,對劉蜀集團確實忠心不二,但那主要是群雄紛爭中各事其主的政治立場,說不上有多少高於他人的道德色彩(夏侯惇、典韋、許褚之忠於曹操,周瑜、魯肅、黃蓋之忠於孫權,田豐、沮授之忠於袁紹,王累之忠於劉璋,均不亞於張飛)。

  在《三國志平話》中,張飛殺死定州太守,是因太守斥責劉備就任安喜縣尉時「違限半月有餘」,「是拖酒慢功,嫌官小,故意違慢」,差一點要杖責劉備;他鞭打督郵,則是因為督郵奉命前來調查殺太守之事,由於劉備涉嫌而下令將其拿下。這裡雖有一點反抗暴政的因素,但主要是出於不願劉備受氣、而要為之撐腰的剛強性格,因此「善」與「惡」的界限還不夠鮮明。

  而在《三國演義》中,張飛的許多行動都帶有正義的色彩:軍閥董卓兵敗時曾被劉關張所救,卻因三人是「白身」而傲慢無禮。張飛為其忘恩負義而大怒道:「我等親赴血戰,救了這廝,他卻如此無禮!若不殺之,難消我氣。」提刀便要殺掉董卓(第一回)。這是英雄好漢對勢利小人的怒斥。劉備任安喜縣尉不到四個月,督郵前來巡視,索要賄賂不成,竟拷打縣吏,逼其誣陷劉備。對這個貪財害民的傢伙,張飛抓住就是一頓痛打(第二回)。這是清白自守者對貪官污吏的懲罰。虎牢關前,當八面威風的呂布打敗公孫瓚,縱馬追擊之時,張飛挺矛飛馬加以攔截,大喝道:「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第五回)這是具有人格尊嚴者對見利忘義者的極大蔑視。這些言行,足見錚錚鐵骨、浩然正氣,表現了正義對邪惡、高尚者對卑鄙者的道義優勢,可使那些長期遭受壓迫欺凌、滿腹怨憤、常常敢怒而不敢言的市井小民們拍手稱快。

(本文摘錄自《羅貫中與三國演義》一書)

最新更新日期:2007.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