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國煇
【計文】
示之以動,利其靜而有主,益動而巽。
【解說】
這個計謀是必須明顯地虛張聲勢,表現我方的意圖以震懾敵人,讓敵方不敢任意、擅自行動,而保持原狀。利用敵人這種僵持的靜態,使我方掌握戰場上主動的契機,再以奇謀進行原先計畫的行動。這個計謀和第6計「聲東擊西」最顯著的差異是:「聲東擊西」以引起敵人混亂為主軸;「暗渡陳倉」則以暴露企圖、震懾敵人為基石。
趙雲陣前擋曹兵,關羽暗渡取樊城
《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劉備拜單福(徐庶)為軍師,在新野操兵練馬。曹操從冀州回到許都,心中常有併吞荊州的意圖,特別派遣曹仁、李典、呂曠、呂翔四人率領三萬兵馬,屯居樊城,察看劉備的動靜。
呂曠、呂翔自從投降曹操之後,尚未立下汗馬功勞,自願率兵攻擊劉備。曹仁大喜,調撥五千兵馬給呂曠、呂翔二人,前往新野廝殺。劉備聽從單福的建議,派遣關羽、張飛埋伏,自己則和趙雲率領二千人馬迎敵。呂曠、呂翔無法抵擋趙雲的攻勢,呂曠當場被一鎗刺死,呂翔在脫逃的路程中也被張飛一矛刺死。五千名曹兵四散奔逃,大多被劉備的兵馬擒拿回營。
幸運逃脫的曹兵,回營傳報失敗的消息,曹仁聽了大吃一驚,和李典商議軍情。李典認為劉備是人中豪傑,不可輕視,這次作戰失敗,是兩位將軍自以為是,小看敵人所造成的結果,現在最好的方法就是按兵不動,請曹操親自率領大軍前來征剿。曹仁卻認為李典膽怯心虛,前次作戰失利,損失許多人馬,這個仇非報不可,而且新野只是一個小地方,何必勞煩曹操親率大軍遠征。
李典說:「兵法上曾提及:『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我並不是害怕作戰,只是目前還沒有必勝的把握」。
曹仁回答:「你難道心懷二志嗎?我一定要生擒劉備,報這一箭之仇」。
李典說:「曹將軍你如果一定要攻擊劉備,那我留守樊城,這樣才有萬全的準備」。
曹仁回答:「你如果不肯同去,恐怕真的是心懷二志,圖謀不軌。」 因為曹仁的懷疑,李典不得已只好與曹仁共同率領二萬五千名人馬,渡河攻擊新野。
單福得勝回營後,認為曹仁在樊城駐紮,聽到兩位將軍被殺的消息,一定會沉不住氣,率領大軍前來作戰,這正是蜀軍奪取樊城的最好時機。劉備大喜,同意單福的看法。兩人依計行事,部署完備。
有哨兵傳來消息,說曹仁已經率領大軍渡河前來攻擊。單福請劉備率軍出寨迎敵。兩軍對陣,趙雲與李典交戰,李典無法抵擋趙雲,撥馬回陣,兩軍都罷兵歸寨。
李典認為劉備的軍士精銳難當,實在不應該輕敵,還是趕快回樊城駐守。曹仁大怒,認為李典未出軍之時已經怠慢軍心,現在陣前又失利,應該要斬首。但是其餘的將領求情,所以命令李典率領後軍,曹仁親自披掛上陣。
第二天,曹仁佈下陣勢,單福命趙雲率領五百士兵從東南生門進入,再從西邊景門殺出,以破曹仁的「八門金鎖陣」。趙雲遵從單福的指示,率領士兵從東南角殺入中軍,曹仁率領士兵往北邊驚門奔走以引誘趙雲,但是趙雲卻不追趕,直接從西方景門殺出,曹仁的陣勢大亂。劉備率領軍士乘機攻擊,曹兵大敗而退。單福命令士兵不要追趕,收兵回營。
曹仁輸了一陣,才相信李典的話,因而再請李典商議。李典認為大軍傾巢而出,樊城恐怕有危險。曹仁準備利用夜晚劫寨,如果失敗就退兵駐守樊城。李典認為不可輕率劫寨,劉備一定有準備。曹仁卻認為李典太多疑,於是不聽勸告,自己率領前軍,李典隨後接應,在當夜二更時分前去劫寨。
另一方面,劉備與單福正在寨中商議軍事。單福認為曹仁一定利用黑夜劫寨,於是命令趙雲與張飛各自率兵埋伏。當夜二更,曹仁率兵偷偷接近劉備營寨,只看見營寨四面火起,曹仁知道劉備已經有準備,急忙退兵。在營寨四周埋伏的趙雲立即率兵攻擊。曹仁來不及整合士兵回寨,急忙向河北方向奔逃,才到河邊,張飛又率領埋伏的士兵襲擊。李典保護曹仁乘船渡河,曹仁的兩萬五千名士兵大部分都淹死在水中。曹仁渡河後急忙奔向樊城,才到城下,命人叫開城門。忽然城上鼓聲大震,關羽率領士兵從城內殺出,曹仁看到關羽,大吃一驚,急忙掉頭奔回許昌,來不及脫逃的士兵則死傷慘重。
【說計解謀】
「暗渡陳倉」中「示之以動」的基本概念是故意大張旗鼓來吸引敵人的注意力,然後再從背後攻擊敵人,像捕蛇人在捕蛇之前必定會在蛇的面前晃動,來吸引蛇的注意,就可以輕鬆地從蛇的背後捉住蛇頸,將蛇制服。
《孫子兵法•九地篇》提到「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的主要意旨是利用敵人無法兼顧或不注意的時候,從敵人料想不到的途徑,攻擊敵人沒有提防之處,讓敵人措手不及,正是「暗渡陳倉」的最佳註解。
單福以「暗渡陳倉」的方法,表面上劉備、趙雲率領兵馬與曹仁對陣,藉以牽制曹仁的大軍,暗中卻命令關羽偷襲空虛的樊城,這是一次在敵、我兵力懸殊之下應用「暗渡陳倉」的方法,成功地「以寡擊眾」,創造勝利,不但使曹仁及三萬士兵傷亡慘重,還奪得軍事重地樊城,為原本兵力薄弱的劉備,增添許多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