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六歲的軍師王朗,在陣前被諸葛亮罵到羞怒而死,情何以堪? |
文/于學彬
一個人在做某件事之前,首先要對自己的能力有個正確的評估。倘若評估過低,就會產生自卑感,做起事來畏首畏尾,這當然不好。但也絕不能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高,否則容易做出不自量力之事。一個人如果不自量力,就會產生過高的期望值,然而當現實與期望值相反或者大大低於期望值時,便會產生挫折感,並出現強烈的緊張狀態與情緒反應。王朗正屬於這種不自量力的類型。
當王朗在曹叡面前推薦曹真時,曹真曾推辭說:「臣才疏智淺,不稱其職。」然而王朗卻大言不慚地道:「老臣雖駑鈍,願隨將軍一往。」言下之意即為,有我王朗隨你前去,肯定會馬到成功。當魏兵過渭河之西下寨後,王朗又自吹自擂地說:「來日可嚴整隊伍,大展旌旗。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話,管叫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戰自退。」這裡滿含胸有成竹、手到擒來的口氣。當三軍鼓角已罷,他又乘馬而出,派探馬出軍前,大叫曰:「請對陣主將答話!」儼然一副不可一世的架式。
從這些語言和行為中,可以看出王朗那種自命不凡、志在必得,卻實屬駑鈍迂腐的性格特點。正因他在出師之前只想到成功,沒想到失敗,所以一旦遭遇挫折後,便如同突然受到當頭一棒那樣,打擊沉重,難以承受。荀子說:「能小而事大,辟之是猶力之少而任重也,捨粹折無適也。」意思是如果自己的能力有限,卻非要去做力所不能及的大事,就好像力氣不足卻要逞強去挑重擔一樣,除了傷筋斷骨,又能有什麼別的結果呢?王朗要在三軍陣前逞能,不僅僅是傷筋斷骨,而是送了自家性命。
諂諛之臣,不善含恥
孫子說:「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擄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孫子兵法•九變》)由此可知,身為將領的,有五種性格足以致命:只知死拼,就可能被誘殺;貪生怕死,就可能會被俘擄;急躁易怒,就可能會因敵人挑逗而輕舉妄動;注重虛名、過於自尊,就會受侮辱;無謂地遷就百姓,就可能被百姓拖累而陷於被動。以上這五種因性格所引發的危機,不但屬於將帥的過失,還會在打仗時帶來危害。可以說導致軍隊覆滅、將帥被殺,都是由這五種致命的弱點所造成的,行軍者不可不警惕。
在為將的「五危」之中,「廉潔,可辱也」這一致命弱點,正是王朗之所以被罵死的根本原因。王朗那個時代,人們都把「忠孝節義」當做最基本的倫理道德,何況以「舉孝廉入仕」的王朗。但由於種種原因,讓他這個「漢朝大老元臣」投靠了曹操,並在篡奪了漢家天下的曹氏朝廷裡獲得「司徒」這樣的高級職務,這顯然已觸犯「忠臣不事二主」的大忌。雖然事過境遷,他對曹氏政權早已死心塌地,但潛意識裡,他仍認為自己這樣的行為是極不光彩的。因此,當諸葛亮毫不留情地罵他「汝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時,他自然會覺得很沒面子,何況他還站在千軍萬馬之前、眾目睽睽之下。對他這個「既想做婊子,又想立牌坊」的人來說,簡直比丟了性命還要難堪。這時羞愧惱怒交加,血壓升高導致腦溢血,最後命歸黃泉,便是預料中的事了。
行軍勞累,身體老朽
王朗被罵死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他行軍勞累,身體老朽。
王朗這次隨軍出征時,已是七十六歲的老人了,按照「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定律,他已是行將就木之人。凡到這種年紀,身體各個器官的生理機能都遠不如年輕人,再加上連日行軍的勞累(四更造飯,平明出發),對他的健康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姑不論他究竟是由痰瘀氣蹶,肝火太盛而死,還是血壓升高,腦血管迸裂而死,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即王朗已是觸之則碎、推之則倒的老朽之木,根本經受不住這樣的折騰和刺激。
所以像王朗這樣年紀大、身體差的人,絕不應再像年輕人那樣逞強好鬥。
唇槍舌劍,萬人難敵
王朗被罵死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他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他自詡能言善辯,想要通過舌戰討便宜,但沒想到他選錯了戰略,拿自己的頭往釘子上碰,當然要頭破血流。
首先,諸葛亮不是可以輕易勸降的。想當年,周瑜曾派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勸其棄劉備而事東吳,並動之以兄弟之情,真可謂情真意切。彼情彼景之下,諸葛亮尚且不為所動,更何況現在他身為蜀漢丞相,並親統大軍、節節勝利之時。王朗之舉誠可謂「蚍蜉撼樹」。
再則,諸葛亮更不是幾句話就可以嚇退的。想當年,諸葛亮隻身到東吳,勸孫權與劉備聯合抗曹,結果當東吳朝臣群起而攻之時,諸葛亮以一敵眾,駁得他們狼狽不堪。王朗那點本事與東吳群臣相比,實在小巫見大巫,所以在諸葛亮的面前,當然更不堪一擊。王朗之舉又可謂「燈蛾撲火」。
總之,由於王朗不自量力,又不善含恥,加上年高體朽、又遇強手,被當場罵死,實是不足為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