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荊州學界大老,諸葛亮跨入職場的推手

採訪攝影/王萍 撰文/諸葛亮編輯小組

  現代心理學者吳靜吉博士《青年的四個大夢》一書說:追尋人生價值,是青年的第一個大夢;找到良師益友,是第二個大夢。諸葛亮在隆中思考人生第一個大夢,二十歲左右完成第二個大夢──找到老師司馬徽,不僅是良師,更是職場生涯的敲門磚!

  在隆中「耕讀」約兩年,諸葛亮於二十歲前後(相當於大學一、二年級),與同學徐庶等人投靠名師司馬徽,從此改變他一生。

  司馬徽在「水鏡莊」傳道授業,這個亂世學堂在襄陽地區扮演兩種角色:一是襄陽輿情中心、民意論壇;一是襄陽智庫,是襄陽「未來領袖」的養成所。
諸葛亮的治國團隊即以襄陽智庫作班底。
  司馬徽因戰亂避居襄陽,荊州許多名流、學子都來求教。有一天,劉備登門拜訪,請教天下大事,司馬徽謙虛地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此間自有伏龍、鳳雛。」(見《襄陽記》。鳳雛是龐統,伏龍是孔明)。諸葛亮因這句話,在職場走紅。

  司馬徽代表的是「襄陽觀點」,但不等於荊州觀點,荊州的政治動向──依附曹操或孫權?獨立或統一或另謀出路?一直是見仁見智。韓嵩、劉先等名士望族及劉表的謀士蒯越是擁曹派,建議劉表「舉荊州以附曹操」;以司馬徽為首的襄陽派則另有盤算。如何「選邊」,也在「水鏡莊」裡引起討論、辨證,乃至形成某種程度的共識;「天下三分」或四分、五分,一直都是選項,都有人提過,但卻從沒有人像諸葛亮講的那麼清晰、透徹。

  諸葛亮以個人獨特的氣質,明星式的崛起,成為「襄陽人氣」的指標,「襄陽意志」的結晶,「襄陽出路」的寄託!

  司馬徽口中的龍、鳳,還有來歷。《襄陽記》說:「諸葛孔明為臥龍,龐士元為鳳雛,司馬德操(司馬徽)為水鏡,皆龐德公語也。」龐德公是諸葛亮的另一位老師,兩人既是師徒,又是姻親,諸葛亮的姊姊是龐德公的媳婦。他對龐德公執禮甚恭,每次登門求教,都「獨拜床下」。

  龐德公是「識人學」高手。識人務求精準,要像許劭評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一言中的,不能含糊其詞,亂槍打鳥。臥龍、鳳雛一出口,即產生「名人效應」,發酵傳播;孔明、龐統的身價也一言搞定。漢代大軍師張良有鑒於劉盈太子地位不穩,劉邦動念要以戚夫人之子趙如意取而代之,在一次宮廷宴會中,張良特別安排德高望重的「商山四皓」──四位德高望重、八十幾歲的老人,來當劉盈的座上貴賓,為太子的聲望「背書」,劉邦因此打消易儲的念頭。此即名人效應的威力──因為「商山四皓」擁戴劉盈,所以劉盈不錯!(西方的名人效應是一樣的。大衛•康明斯﹝David Comins﹞說:「如果你告訴人們說你的意見是班哲明•富蘭克林最先提出的,人們就如容易接受得多。」)

  對司馬徽而言,這是投資諸葛亮、投資荊州。劉備扛著漢室子孫這塊招牌,「弘雅有信義」,只要替他找到一個操盤手,運籌帷幄,形勢必能改觀!

  諸葛亮揚名立萬的捷徑,先是自我推銷,投靠名師;接下來是讓名家推薦,找到了終身的事業──青年的第三個大夢。
(本文摘錄自《走訪諸葛亮》一書)

最新更新日期:2007.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