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吉甫
領導要訣
◎夫兵權者,是三軍之司命,主將之威勢。
◎將能執兵之權,操兵之要勢,而臨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隨所遇而施之。
【解說】
兵權是將帥統率三軍的權力,是將帥建立威勢的工具。
將帥掌握了兵權,掌握了操控軍隊的威勢,就如虎添翼,自由翱翔於四海,應變自如。
反之,如果將帥失去兵權,不能指揮軍隊,就如魚龍脫離江湖,想遨遊大洋,奔波戲浪,怎麼可能呢?
領導人要有權力
諸葛亮的兵法第一篇,談的便是「權力」。提到權力,一般人對它的印象可能不太好,總覺得這裡頭充滿了爾虞我詐,充滿了權謀、鬥爭等不堪聞問的內容。然而,對一名領導者而言,權力卻是必要的。
諸葛亮比喻說,將帥掌握了兵權,就如虎添翼;反過來講,身為將帥,卻無實權,就有如蛟龍被困淺水灘,再大的能耐也發揮不了作用。
或許有人會駁斥說:「講這種話太外行,太跟不上時代潮流了。現代講究的是分權,是授權,是分散權力,是組織扁平化,怎麼你還開倒車說領導人必須擁有權力?」
話是不錯,可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為所謂分權、授權,只是把權力分散、下放到各個分部,主導權仍應該操控在領導者手中。
美軍打贏波灣戰爭的關鍵
波斯灣戰爭時,美軍迅雷不及掩耳擊退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軍隊,當時負責後勤工作的潘格尼斯將軍,在談到美軍攻勢奏效的先決條件時表示,總指揮官史瓦茲科夫將軍的兩個決定,是相當重要的關鍵:
一、他堅持陸、海、空三軍必須精誠合作,袪除本位主義。雖然三軍各有指揮系統,但指揮權必須統一,三軍統一調度。
二、後勤補給橫跨三軍,調度工作全由一人負責,不能像過去作戰時每個單位各自為政。
簡言之,史瓦茲科夫將軍要求「統一指揮,分工授權」,如此一來,三軍各個功能都有專人負責管理,體積雖龐大,但運轉靈活;又因三軍整合成功,整體戰力得以發揮。難怪美軍打了一場漂亮的勝仗,而史瓦茲科夫將軍也因此役而名噪一時。
二柄:賞與罰
由此可知,雖然現代組織領導講分權,但不可諱言的,身為領導人,有些權力不可輕易分配出去,例如《韓非子》裡有一篇〈二柄〉,強調英明的國君用來控制臣子的,不過是兩個權柄而已。兩個權柄,指的是刑罰與賞賜。賞與罰的大權在握,國君才算擁有權力。
除了韓非子提到的賞罰權及人事權外,領導人還要掌握決策的權力。
譬如,當前企業通行的「事業部制」,這種組織結構具有「業務營運分權,政策管制集權」的特色。各事業部擁有相當的權限,分進合擊,使事業體既保有恐龍的壯碩,又可避開恐龍的笨重。然而,這些事業部,從設立到裁併,從目標的制定到成果的考核,經營者必須親自掌控、決定,不可放棄,不可假手他人。
事必躬親,大小權力一把抓,不是組織的永續經營之道;過度授權,又隱含「尾大不掉」的風險。真正的授權,應該「如臂使指」般的自然。
〈個案分析〉
要授權,不要被奪權
戰國時期,燕王噲的宰相子之,野心勃勃,想要奪權。他請好友蘇代幫忙,設計讓燕王噲心甘情願地交出政權。
蘇代出使齊國,回國後燕王噲問:「齊王能稱霸嗎﹖」
蘇代回答:「不行。齊王不信任部屬,權力一把抓。」
燕王噲引以為鑑,便把政事交給子之。
子之又安排親信建議燕王噲:「堯讓出天下,後人稱頌。大王若能讓位給子之,就能和堯一樣,享有盛名。」
燕王想要名垂千古,便把國家交給子之,不再過問。
後來,子之又派人對燕王噲說:「禹雖然推薦益為接班人,卻安排兒子啟的部屬為益的官僚。益繼位後,王位被啟奪去。因此天下人都說禹明著傳位給益,暗中卻安排啟奪位。現在大王雖把國家交給子之,但官員都是太子的人,表面上國政屬於子之,實權仍操在太子手上。」
燕王噲覺得有理,又把人事任免權交給子之。
從此,子之稱王,燕王噲反而變成臣子。
子之當了三年國君,政局不穩,引發大規模內亂,國力大減。齊國趁亂攻打燕國,燕軍毫無鬥志,齊軍長驅直入。子之被齊軍處死,燕王噲死在亂軍中。
類似的案例發生在秦二世在位時。
宦官趙高得到皇帝恩寵,專權橫行,為報私仇,殺害了很多人,他擔心東窗事發,決定把二世皇帝架空。他勸二世說:「天子之所以尊貴,是因為群臣只能聽到他的聲音,見不到他的容顏。陛下還很年輕,大小瑣事未必都熟悉,現在坐在朝廷聽群臣上奏業務,如果處理不當,就會暴露自己的短處,有損聖明形象。不如退居深居,等大臣奏報,再來研究處理,不用在朝廷當面定奪。」
二世採納了趙高的建議,不再上朝接見大臣,常常住在深宮之中。趙高侍奉在側,獨掌大權,變成地下皇帝。天下將變,王朝將覆,二世皇帝還被矇在鼓裡,什麼都不知道。
子之、趙高發動的奪權計畫,手法如出一轍。都是針對領導者的好惡,掌握他的心理弱點,提出表面上利多,實際上逐步架空君王權力的方案。子之對準燕王噲想流芳百世的心態,趙高利用秦二世怕出糗的顧忌,誘使他們交出權位。子之、趙高權謀過人,心機深潛,由此可見一斑。
授權是好事,讓位是美德,但必須交給賢能的人,才有責任感,不能把權下放給野心家、無能之輩,損害組織的利益。此所以《韓非子》一再強調賞罰等二柄不可旁落,《諸葛亮兵法》以「兵權」為首篇的原因。
(本文摘錄自《諸葛亮領導兵法》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