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文/沈伯俊

  漢末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當時依附荊州牧劉表、屯兵新野的劉備三顧茅廬,向年僅二十七歲的諸葛亮請教。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精闢地分析了天下大勢,為劉備制定了先占荊、益二州,形成三分鼎立之勢,外結孫權,內修政治,待時機成熟,再分兵兩路北伐,攻取中原,以成霸業的戰略方針。在劉備的懇切敦促下,諸葛亮出山輔佐。從此,這條「臥龍」沖天而起,在歷史的舞臺上夭矯騰飛,大展宏圖,而〈隆中對〉也成為劉備集團發展的戰略藍圖。

  千百年來,人們對〈隆中對〉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它正確地預見了政局的基本走向,堪稱劉備集團的最佳發展戰略。年僅二十七歲(虛歲)的諸葛亮能作出如此英明的決策,實在令人驚歎。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便情不自禁地讚頌道:「孔明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萬古之人不及也!」(嘉靖元年本、周曰校本、李卓吾評本;毛本末句作「真萬古之人不及也!」)

  不過,歷代也有人對〈隆中對〉不以為然,有人批評諸葛亮「不能與曹氏爭天下,委棄荊州,退入巴蜀……此策之下者。」然而,這其實是對〈隆中對〉的歪曲。諸葛亮說得很清楚:當時曹操已經統一北方,且有「挾天子而令諸侯」的政治優勢;孫權據有江東(揚州大部),根基已經穩固。在此形勢下,要寄人籬下、勢單力薄的劉備盲目地「與曹氏爭天下」,實屬迂腐之見;劉備首先需要擁有自己的地盤,才能與曹操、孫權鼎足而立,進而聯合孫權,討伐曹操。而綜觀天下版圖,全國十三州,尚未被曹、孫兩家控制者,僅剩荊、益、交三州(張魯割據的漢中本是益州的一個郡)。其中交州遠在荊州、揚州之南,劉備無法奪取(建安十五年,孫權控制了交州),剩下的就只有荊州和益州了。所以諸葛亮向劉備明確提出「兩步走」的戰略:第一步,先奪荊州,再取益州,形成天下三分。第二步,等時機成熟,從荊、益兩州分兵北伐:一路「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奪取東漢首都洛陽;另一路由劉備親自「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奪取西京長安和整個關中地區。應該說,這是對當時形勢最正確、最可行的判斷。至於何時奪荊州,怎樣奪取,這當然要看機會。三顧茅廬的次年(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曹操南征,劉表病死,其子劉琮向曹操請降,諸葛亮就勸劉備攻打劉琮,一舉奪取荊州;可惜劉備未能採納,錯過了大好時機;直到赤壁大戰後,劉備才奪得荊州江南四郡。當然,在諸葛亮看來,由於地理環境不同,益州比荊州更適於立國建都。這是總結了漢高祖劉邦以巴、蜀、漢中為根據地,打敗項羽,終成大業的歷史經驗,而且是許多傑出人物的共識。例如龐統後來也曾對劉備提出:「荊州……東有吳孫(指孫權),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今可權藉以定大事。」(《三國志‧蜀書‧龐統傳》注引《九州春秋》)劉備入蜀時,以龐統隨行輔佐,諸葛亮留鎮荊州;只是當龐統在雒城(今四川廣漢)中流箭而死後,諸葛亮才率兵入蜀增援,而留頭號大將關羽鎮守荊州,可見他對荊州始終是重視的。而作為劉備的股肱之臣,劉備後來稱王稱帝,諸葛亮也必須在其身邊輔佐,只能讓其他得力人員鎮守荊州,這哪裏是要「委棄荊州」呢?

  現代有的學者因為〈隆中對〉提出的兩路北伐的目標未能實現,便懷疑諸葛亮的整個戰略規劃行不通;有的學者認為「跨有荊、益」與「結好孫權」這兩大原則之間存在著不可克服的矛盾,只有等孫權奪得荊州,劉蜀方面承認既成事實,才能與孫權重新修好,因而〈隆中對〉的基本國策是錯誤的。我認為,這些看法是片面的。劉備在「三顧茅廬」之前,奮鬥半生而屢遭挫折,此後忠實執行〈隆中對〉,僅僅用了七年時間,即到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便完成了由沒有立足之地到「跨有荊、益」的巨大轉折,形成了三分鼎立局面,實現了第一步戰略目標;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夏又奪取漢中,其勢力達到鼎盛。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證明〈隆中對〉完全符合當時的實際。至於第二步戰略目標未能實現,那是由於後來荊州失守,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能因此認為當初的規劃不對。古今中外,重大的戰略規劃,在執行過程中往往需要隨時調整,甚至發生重大改變,這是稍微熟悉歷史的人都應該懂得的,如果因後來情況的變化而否定當初的設想或規劃,其實是「馬後炮」式的看法。誠然,奪取荊州,全據長江,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乃是孫吳集團的建國方略,這與劉蜀集團的利益確有衝突。但是,這種衝突是可以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的。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孫、劉兩家以湘水為界,中分荊州,已經形成了戰略平衡。這種平衡,既可以維持相當長的時期,也隨時可能被打破,就看三分鼎立的大局如何演變,孫劉雙方如何處置了。如果關羽忠實執行「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方針,使曹操難以拉攏孫權而偷襲關羽之後;如果關羽善於安撫和激勵部下,使鎮守江陵的麋芳、鎮守公安的士仁(《三國演義》誤作「傅士仁」)忠於職守,不懷二心;如果劉備諸葛亮在關羽北伐襄陽時能夠及時配合和支援,那?,荊州未必失守。而在劉蜀集團牢牢控制自己那部分荊州的情況下,承認既成事實的就該是孫權了;面對曹操這個強敵,雙方既需要、也完全可能繼續聯手。由此可見,荊州之失係由多種因素導致,絕非命中注定,它恰恰從反面證明了〈隆中對〉戰略構想之正確。因此,我贊同羅貫中的評價:「孔明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萬古之人不及也!」

(本文摘錄自《神遊三國》一書)

最新更新日期:2006.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