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勇敢決斷,是鋒利的謀略之劍,身為謀略者,自信、果斷、膽識和勇氣缺一不可。 郭嘉十策,已斷定曹操與袁紹勝與敗的格局,促成曹操樹立信心,做出決策。

文/吳琦

  官渡之戰前夕,曹操占據兗州,袁紹正北攻公孫瓚,呂布占據徐州。對於地廣兵強的袁紹,曹操深感憂慮,想發兵討伐,又怕力量不敵,所以顧慮重重。

  為了消除曹操的顧慮,多謀善斷的郭嘉詳細分析了曹與袁勝敗的各項因素。他認為:

  劉、項之不敵,公所知也,高祖唯智勝,項羽雖強,終為所擒。今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紹兵雖盛,不足懼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也;紹以逆動,公以順率,此義勝也;桓、靈以來,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公以猛糾,此治勝也;紹外寬內忌,所任多親戚,公外簡內明,用人惟才,此度勝也;紹多謀少決,公得策輒行,此謀勝也;紹專收名譽,公以至誠待人,此德勝也;紹恤近忽遠,公慮無不周,此仁勝也;紹聽讒惑亂,公浸潤不行,此明勝也;紹是非混淆,公法度嚴明,此文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此武勝也。公有此十勝,于以敗紹無難矣。

  一番透徹的分析,撥開了曹操心中的迷霧。後來,曹操採納了郭嘉計議,東征呂布,三戰三勝;又與袁紹相持於官渡,以少勝多,取得了官渡大捷,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郭嘉原曾北見袁紹,因見袁紹難成大事,便在同鄉荀彧的引薦下,到曹操軍中做司空,軍祭酒。曹操每與郭嘉討論天下大事,郭嘉常以精闢的分析、獨到的見解使曹操信服,成為曹操智囊人物中之佼佼者。曹操曾說:「使孤成大業的人,一定是郭嘉。」

  郭嘉這一番分析,可謂真知灼見。十個方面包括了政治、路線、法治、器量、謀斷、道德、仁愛、明察、用兵等,幾乎涉及了決定戰爭勝負的一切方面,其中所包含的政治領導術、軍事才幹術、經營管理術、為人處世術等,都是作為一種標準而提出來的。正是這種有關敵我雙方詳盡的對比分析,澄清了對形勢的錯誤認識,消除了曹操的種種憂慮,才使曹操做了正確的決策。

  作為一名謀略者來說,自信、果斷、超凡的膽識與勇氣是十分必要的,這不僅使所出之謀有高屋建瓶的氣勢,而且有助於使人樹立信心,增強必勝的勇氣。官渡之戰是曹操集團以弱對強的戰爭,在整個戰役的發展中,曹操的智囊團表現出了非凡和宏大的見識。

   最初,袁紹聲勢浩大,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曹操「恨力不及」,不欲戰。謀士郭嘉勇獻十策,洞悉了袁紹外強中乾的實質。這種在敵方氣焰熾盛、咄咄逼人的情勢下,鞭辟入裡地捕捉其弱點的勇氣和能力,正源於謀士自身的膽略。如果沒有謀士郭嘉勇獻十策以定主帥曹操之心,能否抓住這一轉瞬即逝的重大戰略機緣,制定有效的決策,奪取戰爭的勝利,確是一個未知數。

〈縱橫古今〉謀士的價值

  隋朝末年,天下紛爭,群雄並起,唐國公李淵決定在太原起兵,爭奪天下。

  但是,面對複雜的形勢,李淵顧慮太多,猶豫不決。謀士劉文靜、斐寂勸李淵當機立斷,果敢決策,迅速發動兵變。二人見李淵,說:公處嫌疑之險境(指隋煬帝遣使來太原宣詔拘留李淵),副將敗陣,反以罪問,事態如此緊迫,只有即刻舉兵,才能解倒懸之急。

  劉文靜、斐寂二人打消了李淵的顧慮,並進一步分析了兵變的有利因素:晉陽之地,兵強馬壯,府庫盈積,以此舉事,可成大業;如今權豪並起,未有適從;公宜興兵而入,以圖大事,何必受特使的限制呢𤆥李世民也向李淵建議:今皇上無道,百姓困窘,晉陽城外皆為戰場,隋朝覆亡近無數日,不如順民心,舉義旗,轉禍為福。

  謀士的果斷之謀,影響與促成了李淵的行動,使他克服了顧慮重重、過於慎重的缺陷,抓住時機,起兵太原,為建立唐王朝邁出了第一步。

  主帥的果斷決策,經常來自謀士的勇氣、信心與智慧。所以,作為謀略者來說;一定要有主見,堅定自己的信念,直到促成主帥正確決策。

(本文摘錄自《爭鋒奇術三國策》)

最新更新日期:2006.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