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沈伯俊
「溫酒斬華雄」(《三國演義》第五回)是《三國演義》中寫得最有特色的精彩篇章之一。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是作品塑造得最為成功的藝術形象之一。他與諸葛亮、曹操一起,被毛宗崗並稱為「三奇」、「三絕」:諸葛亮「是古今來賢相中第一奇人」,堪稱「智絕」;曹操「是古今來奸雄中第一奇人」,堪稱「奸絕」;而關羽則「是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堪稱「義絕」(見毛宗崗《讀三國志法》)。作為羅貫中著墨最多的武將形象,關羽的性格特徵主要有三:一是勇武蓋世,二是「義重如山」,三是「剛而自矜」。「溫酒斬華雄」便是他在作品中第一次嶄露頭角,第一次突出表現了他的英雄氣概。
在「溫酒斬華雄」之前,關羽僅僅是一個出身卑微,在區區平原縣令劉備手下充當馬弓手的無名之輩,在眾多位高名重的諸侯面前,簡直不值一提。而在此之後,關羽便一舉成名,成為誰也不敢輕視的大英雄了。可以說,這是關羽人生歷程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層層鋪墊,激起讀者的閱讀期待
作品對於關羽的出場,採用了層層鋪墊的方法。當十八路諸侯聯軍討伐董卓時,董卓部下勇將華雄率兵扼守汜水關,先是斬了鮑信之弟鮑忠,繼而趁聯軍先鋒孫堅部因缺糧而軍心不穩之機,夜襲敗之;孫堅雖然僥倖逃脫,其裹頭的赤幘卻成了華雄的戰利品。華雄武藝高強,先聲奪人,這是第一層鋪墊。接著,華雄命人用長竿挑著孫堅的赤幘,氣勢洶洶地到聯軍寨前挑戰。袁術部下「驍將」俞涉出馬迎戰,不到三合便死於華雄刀下;韓馥部下「上將」潘鳳奉命迎敵,頃刻之間也成了華雄的刀下之鬼。華雄連勝,聯軍連敗,這就進一步表現了華雄的勇猛凶狠,勾畫出聯軍面臨的不利局面。這是第二層鋪墊。在這形勢緊迫之際,聯軍數十萬,戰將上千員,一時竟然找不到華雄的對手;身為聯軍盟主的袁紹只能長歎:「可惜吾上將顏良、文醜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這是第三層鋪墊。經過這樣幾層鋪墊,給讀者造成了強烈的閱讀期待:人們多麼希望有一位英雄挺身而出,煞一煞華雄的威風,迅速扭轉戰局呵!果然,這樣的英雄出現了!──就在袁紹的歎息聲中,「階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將願往斬華雄頭,獻於帳下!』」這一聲充滿豪氣的「大呼」,頓時吸引了正在焦慮中的眾諸侯的注意。「眾視之,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聲如巨鐘,立於帳前。」這就是關羽。讀者先聞其聲,再見其人,其聲驚天動地,其人威風凜凜。可以說,關羽一出場,就顯得雄姿英發。
這時,作品略作頓挫。面對這位小小馬弓手的請戰,狂妄自大而又無德無能的袁術連連呵斥,竟要將關羽打出帳去;斤斤計較身分門第的袁紹關心的不是關羽能否打敗華雄,卻是「使一弓手出戰,必被華雄所笑」;唯有曹操不顧二袁的輕視和懷疑,積極支持關羽出戰。關羽呢?根本不屑分辯,只擲出一句話:「如不勝,請斬某頭。」這片刻間的爭論,既是客觀情勢之必然,又為關羽的出戰作了更為充分的蓄勢。
就在關羽出帳之際,作品再作頓挫。曹操「教釃熱酒一杯」,欲為關羽壯行;關羽卻說:「酒且斟下,某去便來。」這輕鬆的回答,充滿了必勝的信心,激起了讀者更加熱切的期待。
「其酒尚溫」,寥寥四字卻勝過千言
驚心動魄的戰鬥開始了!然而,作品卻沒有具體描寫關羽與華雄交戰的過程,而是虛寫戰鬥,實寫眾諸侯的聞見感受:「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震,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嶽撼山崩,眾皆失驚。」這緊張的氛圍,調動起讀者的藝術想像,使其聯想到交戰雙方廝殺之激烈。事實上,從華雄「來寨前大罵搦戰」起,作者始終將鏡頭對準眾諸侯議事的中軍帳,而將雙方的一次次交鋒置於畫面之外。華雄斬俞涉,斬潘鳳,均未正面描寫,而由探馬報告結果,通過「眾大驚」、「眾皆失色」來烘托氣氛。儘管沒有正面著筆,戰局的發展變化卻緊緊抓住了讀者的心。這種以虛見實、側面描寫的方法,與作品後面寫到的「太史慈酣鬥小霸王」、「趙雲大戰長?坡」、「張飛夜戰馬超」等情節相比,顯然大不相同,但卻同樣表現了人物的英雄氣概。
正當眾諸侯想要探聽消息的時候,關羽卻已凱旋而歸:「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這一戲劇性的轉折,陡然凸現了關羽的英雄形象,使整個情節達到了高潮。這裏的描寫,由遠及近:先寫鸞鈴之聲,次寫戰馬之形,最後寫關羽將華雄之頭「擲於地上」的動作,真是繪聲繪色,形神畢肖。這無言的動作,是對二袁的輕視、懷疑的有力回擊,是關羽那自豪而矜持的心理的鮮明展示。
尤其令人拍案叫絕的,是有關那杯酒的細節處理。這杯酒,彙聚了人物的矛盾關係,成為提挈全篇的「文眼」。關羽凱旋時,「其酒尚溫」,寥寥四個字卻勝過千言,令人充分領略關羽武藝之高超,獲勝之迅捷,從而將關羽的神勇渲染得淋漓盡致。
綜觀全篇,作者善於層層鋪墊,層層蓄勢,然後急轉直下,把整個情節寫得跳蕩激越,扣人心弦。從關羽請戰到凱旋而歸,短短三百餘字(若不算標點,僅有二百七十九字),虛實結合,正反映襯,並通過一杯酒以小見大,把關羽的形象表現得光彩照人。而袁紹的囿於禮俗、袁術的輕狂驕橫、曹操的慧眼識人,也都如在目前。真是以少勝多的絕妙篇章!需要說明的是,「溫酒斬華雄」是羅貫中為了塑造關羽形象而精心虛構出來的。歷史上雖有斬華雄之事,但立下此功的不是關羽,而是孫堅。《三國志‧吳書‧孫破虜傳》寫得明明白白:「(孫)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董)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羅貫中對史實作了較大改造,將孫堅寫成華雄的手下敗將(儘管是因袁術不發糧草導致軍心動蕩,華雄趁機偷襲而敗),而將關羽寫成斬華雄的英雄,這是《三國演義》中「移花接木」而成的典型情節之一。
(本文摘錄自《賞味三國》)
最新更新日期:2006.08.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