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文/于學彬

劉表既懦弱,又懼內,一心只求劃地自保,死路一條。

  有人說劉表遇事猶豫不決,因此喪失許多難得的機會。其實,這倒不是因為沒有主見,相反地,正因他「坐保江山,不思進取」的主見,使他看不到這些機會、主動遠離這些機會。

  曹操曾千里迢迢,親自領兵北征烏桓,根據地許昌因此空虛。當時,劉備獻計說:「若以荊襄之眾,乘間襲之,大事可就也。」但劉表卻回答:「吾坐據荊州足矣,豈可別圖?」話中既看不出他對這個機會的否定,也看不出他在這個問題上的猶豫。他只是明確地表示自己已滿足於現狀,根本不想「別圖」,因此對這個機會毫無興趣。後來劉表曾針對此事說過這樣的話:「近聞曹操提兵回許都,勢日強盛,必有吞併荊襄之心。昔日悔不聽賢弟之言,失此好機會。」劉表雖道出了後悔之意,但也只是因為「不聽賢弟之言」而後悔,並非因為沒有「別圖」而遺憾。

  在曹操與袁紹官渡相持,兩下都有些精疲力竭時,從事中郎將韓嵩獻計說:「今兩雄相持,將軍若欲有為,乘此破敵可也。」韓嵩看出了這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機會,但劉表卻為免戰火燒到自己,寧可跳出圈外躲得遠遠地。這無疑又是受到「坐保江山」保守思想的影響。

  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在這個你爭我奪的時代,荊襄這個軍事要衝豈能自保?唐代劉子元說:「臥於積薪之上,而不知火之將燃;巢於折苕之末,而不悟風之已至。」(〈思慎賦〉)在柴草之上昏睡,而不知大火即將燃燒起來;在快要折斷的蘆葦末端做窩,而不考慮大風已經刮來。劉表「自保」的想法及其所作所為,正如同「臥於積薪之上」、「巢於折苕之末」那樣愚蠢。在弱肉強食的競爭環境中,不是你吞掉我,就是我吞掉你。此時「自保」的最好方法,即戰勝競爭對手。

  然而,劉表不僅選擇自保,還只想靠自己來保住自己。這在自己的力量強大時不難辦到,但若自己力量不夠強大,結成軍事聯盟就顯得十分必要。但劉表始終沒與別人結盟,所以在關鍵時刻,無人前來相救。相反地,由於他輕易與人結怨,別人反倒趁火打劫。

  與劉表相鄰的孫堅,本和劉表無冤無仇,只因私藏傳國玉璽,袁紹便寫信要劉表半路截奪。結果劉表為了他人,竟輕易地與孫氏家族結下殺父之仇。所以當曹操打算南征後,孫權也來湊熱鬧,乘機攻破江夏、殺死黃祖,給劉表一個很大的打擊。若劉表能像劉備那樣,在曹操未到之前即與孫權結盟,共同對付曹操,那麼曹操肯定不會輕易得手。

善善不用,惡惡不去

  劉表雖然有地幾千里、軍隊幾十萬,但他身邊的謀臣猛將卻不多──僅有的黃祖被人殺,蔡瑁、張允又是諂佞之人,關鍵時刻只會投降。

  荊襄真是無人之地嗎?其實荊襄乃藏龍臥虎之地,只是劉表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才會造成大量「人才外流」的情況。

  徐庶雖無「伏龍」之稱,但也是個難得的王佐之才、智謀之士。他本來已經投了劉表,但很快又離開,原因即對劉表的「用人之道」不滿意。徐庶說:「久聞劉景升善善惡惡,特往謁之。及至相見,徒有虛名,蓋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者也。故遺書別之。」

  諸葛亮的父親早逝,其叔諸葛玄與劉表關係很好,並且特意前往依附。按理劉表若真是招賢納士之人,肯定能把跟從諸葛玄的諸葛亮請去。劉表若有了諸葛亮,絕對不會是現在的情況。

  劉備乃天下梟雄,無路可走時來投劉表。基於同宗,又正當用人之際,他本該重用劉備,何況劉備還自告奮勇要幫他的忙,然而劉表卻沒這麼做。後來,當他了解劉備的「價值」,欲委以輔佐長子劉琦之任,卻因劉琦繼承權被奪,託孤於是成為空話。

  此外,劉表身邊的蔡瑁、張允,把持劉表的軍政大權,胡作非為,劉表因投鼠忌器而聽之任之。後來劉琮投降曹操,與此二人的致力勸降不無關係。

  唐代張九齡說:「善善不進而惡惡不退,則忠奸未別,邪正不分。」(〈遠佞〉)喜歡好人,但卻不能提拔重用;憎恨壞人,但卻不能遠離斥退,這樣忠貞與奸邪沒有區別,邪惡與正直就混淆不清了。劉表雖知賢愚善惡,但卻無法正確用人,如此有才能者最終還是會「敬而遠之」。失人之主,注定要敗,雖地廣兵多也無濟於事。

夫人干政,幼子嗣位

  劉備為劉表平定張武、陳孫的反叛後,劉表非常高興,對他說:「吾弟有如此雄才,荊州有依賴也。但憂南越不時來寇,張魯、孫權皆足為慮。」劉備回答:「弟有三將,足可委用:使張飛巡南越之境;雲長拒固子城,以鎮張魯;趙雲拒三江以當孫權。何足慮哉?」這本是劉備的一番好意,但夜裡蔡夫人卻對劉表吹起了「枕頭風」,說:「我聞荊州人多與劉備往來,不可不防之。今容其居住城中,無益,不若遣使他往。」於是劉備被遣往新野,毫無用武之地。

  再則,每次劉表與人談話,蔡夫人都要在屏風後偷聽,就連劉備因髀肉復生,酒後抒發一些感慨,蔡夫人也要添油加醋地說劉備的壞話,並親自安排蔡瑁殺害劉備。後來,劉表得知蔡瑁欲害劉備之事,大怒,要殺蔡瑁,又是蔡夫人,哭求免死,救了蔡瑁。

  劉琦本是劉表長子,但身為繼母的蔡夫人對他「常懷謀害之心」,使他「性命只在旦夕」,最後不得不避禍江夏。就連劉表病危,望眼欲穿盼劉琦來時,蔡夫人也不讓他們相見。

  結果,劉表雖最終決定立長子劉琦為荊州之主,但蔡夫人卻密寫假遺囑,讓年僅十四歲親生兒子劉琮繼了位。而劉琮年紀小,自己不能決斷,凡事都由蔡夫人作主,例如曹操大兵壓境時,「投降獻城」的主意就是由蔡夫人最後決定的。

  蔡夫人之所以能干政,除了本身具有強烈「干政」的慾望外,劉表懦弱懼內也是原因之一。所以「夫人干政」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劉表也須負一部分的責任。

(本文摘錄自《三國啟示錄》一書)

最新更新日期:2006.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