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文/于學彬

諸葛恪恃聰明、輕進退、失人和,連吳主孫亮都容不下他。

  建興元年的東興之戰,東吳取得了勝利,有效地遏制了魏兵進攻的勢頭,使其「勒兵而退」。但如果仔細分析,則會發現吳兵之所以獲勝,其實有不少僥倖因素。例如魏將胡遵開始時根本沒有把丁奉的三千兵看在眼裡,只是飲酒作樂,更不準備,等吳兵衝入魏寨時,魏兵措手不及,才吃了敗仗。如果魏兵在吳兵上岸之前就開始行動,那麼吳兵可能全會葬身水底。即使魏兵不主動出擊,只要在寨中做些準備,三千吳兵也不會佔到多少便宜。所以,這次的失敗絕不能說是魏弱吳強。

  但諸葛恪卻錯誤地分析了形勢,認為東興之戰已大傷魏兵的元氣,魏兵此次早就一敗塗地,不堪一擊,因此吳兵「正好乘勢進取中原」。從他給姜維信中「許以平分天下」的諾言來看,他此次是志在必得,且根本聽不進別人的勸阻。蔣延曾對他說:「太傅只可回朝,不可伐魏。」諸葛恪怒斥道:「汝安敢出不利之言,以慢吾軍心!」非要斬之不可,雖經眾人告免,仍把蔣延貶為庶人,並十分固執地催兵前進。

  諸葛恪的這次進兵,天時、地利、人和等條件都不具備。從天時方面看:孫權既亡,年幼懦弱的孫亮又剛剛繼位;從地利方面看:魏兵三十多萬,吳兵僅二十萬,吳兵深入魏地,遠道而來,人多糧少,魏地城池又十分堅固難攻;從人和方面看:吳軍內部意見很不統一,不少人都不願意進兵。在各方面的條件都不具備的情況下強行出兵,軍事上叫做「輕進」,即孫子所說的「武進」。

  關於「武進」的危害,《孫子兵法•行軍》中說:「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並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意即打仗並非兵卒越多越好,只要不輕敵冒進,並能集中優勢兵力,準確判斷敵情,合理使用人才,便可打勝仗。至於那些考慮不周詳而又輕敵冒進的人,必然會成為敵人的俘虜。

  諸葛恪此次伐魏的失敗,除了在本不該進兵的條件下盲目進兵,即在戰略上犯「輕進」的錯誤之外,又在不該退兵的條件下,被敵人所誘騙,輕易地收了軍馬,即在戰略上犯了「輕退」的錯誤。

  在諸葛恪圍困新城九十日,且城東北角將陷的情況下,魏軍守將張特派一舌辯之士,帶著冊籍,赴吳寨見諸葛恪,哄騙他說:「魏國之法,若敵人困城,守城將緊守一百日,而無救兵至,然後出城降敵者,家族不坐罪。」諸葛恪不知是對方的緩兵之計,竟決定不再攻城,在關鍵時刻給對方留下了一個喘息的機會。結果使敵城更加難攻,自己又「額上正中一箭」,誠可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另外,諸葛恪不知體恤士卒,致使士卒不能為其所用。攻打新城時,因天氣炎熱,加上並力攻城,連日勞累,很多軍士都病倒了。有人向他報告這個情況時,他竟十分惱怒地說:「再說病者斬之!」這實在使眾軍士心寒,因此逃跑者無數,無異又進一步削弱了自己的戰鬥力。

  《孫子兵法•勢篇》中說:「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所以,善於指揮打仗的人,要依靠有利的形勢來取勝,不過分地苛求自己的部屬。諸葛恪正好相反,他放棄了極為有利的「勢」,卻強行要求已沒有戰鬥能力的「病者」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這實在是捨本求末。

悚懼公卿,威震其主

  常言道:「勝敗乃兵家常事。」既是常事,就說明在競賽裡,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失敗與挫折。對一個將領而言,失敗的考驗不在於失敗本身的大小,而在於對這種失敗的容忍力。有人失敗了仍然鬥志不衰;曹操就是這樣,赤壁慘敗後,照樣談笑自若。相反地,有人即使小有挫折,也總是耿耿於懷,難以放下;諸葛恪就是這樣。東興獲勝,使他躊躇滿志;新城失敗,他就甚覺羞慚。為了減少自己該負的責任,他「先搜求眾官將過失,輕則發遣邊方,重則斬首示眾」,結果弄得「內外官僚,無不悚懼」。

  諸葛恪此舉是很不明智的,他如此嫁禍於人,不但不能為自己挽回面子,反而使自己的錯誤欲蓋彌彰。更嚴重的是,很可能因此引發部屬的怨恨。例如,他削奪孫峻掌管御林軍的權力,孫峻因此大怒,於是便產生謀害諸葛恪的念頭,最後甚至親手殺了他。在此之前,孫峻與諸葛恪之間並沒有非殺之而不可解的仇隙。

  像諸葛恪這種身分地位的人物,如果只有孫峻的密謀而沒有吳主孫亮的支援,他們既不敢妄自動手,也很難輕易成功。那麼,為什麼諸葛恪所立所輔的吳主,竟也同意謀殺功臣,並且還親自配合呢?這一點魏光祿大夫張緝早已道破要害。他曾對司馬師說:「諸葛恪不久死矣。」司馬師詢問其故,張緝說:「威震其主,何能久乎?」「威震其主」之罪,孫亮自己說得更清楚:「朕見此人,亦甚恐怖;常欲除之,未得其便。今卿等果有忠義,可密圖之。」

  《菜根譚》說:「奢者富而不足,何如儉者貧而有餘;能者勞而府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意思是財富再多也會因揮霍而感到不夠用,這就不如雖然貧窮但因節儉而感到富裕的人;有才幹的人由於做事多而得罪人,因此招致眾人怨恨,不如雖然笨拙但因安閒而能保全本性。諸葛恪正是自恃能力強、權力大,什麼事都要獨斷專行,結果上下都怨恨他,直至招來殺身之禍,這個教訓實在值得深思。

(本文摘錄自《三國啟示錄》一書)

最新更新日期:2006.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