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文/于學彬

  諸葛亮派錯了馬謖,馬謖也錯估了自己,因此造成歷史大逆轉。

  馬謖雖然街亭打了敗仗,但他絕不像司馬懿所說:「徒有虛名,乃庸才耳。」馬謖實際上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例如在諸葛亮奉詔平定蠻方的時候,曾經請馬謖「賜教」。馬謖提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丞相但服其心足矣」的策略。諸葛亮歎服地說:「幼常足知吾肺腑也!」因此拜馬謖為參軍。事實證明,諸葛亮用七擒七縱之法,的確使孟獲心服口服,沒有復反。

  迨諸葛亮平定南方,準備北伐時,馬謖又獻「不戰而屈人」之計。他說:「司馬懿雖是魏國大臣,曹叡素懷疑忌。何不密遣人往洛陽、鄴郡等處,布散流言,道此人欲反;更作司馬懿告示天下檄,遍貼諸處,使曹叡心疑,必然殺此人也。」諸葛亮用馬謖之計,雖沒有殺掉司馬懿,卻也將他削職回鄉。馬謖之計為諸葛亮初次北伐便長驅直入打下了基礎。

  僅從這兩件事情,就可看出馬謖十分善於出謀畫策,而他所設之計幾乎屢試不爽。可惜由於機會不多,他從未單獨帶兵領過重任,因此雖自幼熟讀兵書,實戰經驗卻少得可憐。另外,從他的性格特點來看,他是文臣之才,而非武將之料,長於謀畫而短於決斷。對於這些長短之處,諸葛亮應該了解,馬謖本身更應該了解。可惜諸葛亮不知,馬謖自己更不自知。

  馬謖既不能「知己」,也沒做到「知彼」。他在冒領重任時,並未弄清守街亭的任務之「重、難、險」。首先,街亭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可見它直接關係到這次北伐的成敗。其次,街亭之地十分難守,因為那裡既無城郭,又無險阻,再加上司馬懿、張郃這樣的勁敵,就更增加了防守的困難。第三,此項任務風險極大。因為馬謖竟主動寫軍令狀,「若有差失,乞斬全家」。而用全家性命作擔保,實在很冒險。若不如此,那麼他在失敗之後,也許不致落得斬首的下場。

  有句成語叫「不自量力」,即在譏諷的同時,告誡人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先要衡量自己的能力。要量力而行,絕對不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不管這件事的誘惑力有多大。《孫子兵法•謀攻》中說:「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既不了解敵人,又不了解自己,那麼每次打仗都必然失敗。而這也是馬謖之所以落此下場的主要原因。當然,決策權在諸葛亮,如果諸葛亮不派他,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但若馬謖自己不主動去爭取,那麼諸葛亮也不見得會派他去。

自以為是,不聽勸諫

  諸葛亮在斬馬謖之前,曾指責馬謖說:「汝若早聽王平之言,豈有此禍?今敗軍折將,失地陷城,皆汝之過也!」(第九十六回)由於諸葛亮當時非常氣憤,所以把責任全推給馬謖。至於實際上是否「皆汝之過」,我們暫不討論。但馬謖「不聽王平之言」而帶來此禍,卻是不爭的事實。

  想當初,馬謖受命來到街亭,在看了地形後,說:「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王平看出他的輕敵之意,便建議在五路總口下寨。但馬謖反駁說:「當道豈是下寨之地?」執意要在側邊的一個小山上立寨。王平說,在山上屯兵,倘若被四面圍住,將無法自保。馬謖卻搬來兵書中「憑高視下,勢如破竹」的教條來反駁。王平指出如果魏兵斷我汲水道路,軍士則不戰自亂。馬謖又拿出「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理論來反駁,並且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王平在無奈之下,只得提出要與馬謖分兵據守的建議。但馬謖竟認為王平要與他爭功,只勉強分給五千兵,王平遂引兵離山十里,自去下寨。

  王平雖然沒有像馬謖那樣,讀過許多的兵書,但他平生謹慎,且歷經戰陣,有比較豐富的用兵經驗。對實戰經驗不足的馬謖而言,他應充分考慮王平的意見才是。但他不僅三番兩次地搬弄兵書來駁斥王平,還嘲諷王平「真女人之見」,結果是自己置自己於絕地。

  黃石公在《三略》中說:「將拒諫則英雄散,策不從則謀士叛,善惡同則功臣倦。」意即將帥如果聽不進意見,剛愎自用,勇敢之人便會遠離;對於正確的策略如果不能認真採納,智謀之士就會背叛;如果賞罰不明,有功之臣就會失去進取心。這裡明確指出了拒諫的危害。《淮南子•說林》中也有這樣一句話:「得萬人之兵,不如聞一言之當。」即使得到成千上萬的軍隊,也不如得到一句中肯的指點;這裡明白指出了納諫的重要。所以我們絕不能自以為是,要充分地考慮別人的意見。

(本文摘錄自《三國啟示錄》一書)

最新更新日期:2006.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