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文/于學彬

  諸葛亮不採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可見其性格、思維上的侷限。

  諸葛亮通古博今,滿腹韜略,常常比別人計高一籌,這無疑是他突出的長處,但這些長處有時又會衍生出缺點來,這個缺點就是「過分自信,固執己見」。

  諸葛亮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的態度是「決不可用」,而談到自己的依法進兵策略時,則十分自信地說:「何憂不勝!」對待別人和對待自己的態度截然不同。「決不可用」的意思是別人的意見一無是處,沒有半點可取的地方;「何憂不勝」的意思是自己的意見絕對正確,任何人也不能有絲毫的懷疑。這種在決策中「霸道」的行為,經常出現在諸葛亮身上。要知道「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唯有多聽各方面的意見,再加以分析比較,才是減少失誤的最有效辦法。

  諸葛亮不但過分自信,且喜歡固執己見。例如他第一次出祁山失敗而回,在第二次、第三次以後就應考慮其他的進兵路線,然而他一生中六次北伐中原,六次都是兵出祁山,真可謂「不見黃河不死心」。諸葛亮的這種固執所來的危害,直到病逝之前,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

  有意思的是,諸葛亮在此次出兵之前,曾給後主劉禪上〈出師表〉。在這篇表文中,他勸諫劉禪「誠宜開張聖聽」,宮中、營中之事,事無大小,都應「悉以咨之,然後施行」,這樣「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必能使行陣和穆(睦),優劣得所也」。他既勸劉禪應該廣泛聽取意見,又解釋為什麼應該廣泛聽取意見,倘能身體力行的話,自然也會「裨補闕漏,有所廣益」了。

素有成見,因人廢言

  諸葛亮不用魏延之計,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對魏延始終抱有成見。所以不管魏延有多大才幹、有多少功勞,他都只是「利用」而已。

  早在長沙收降魏延的時候,諸葛亮就看不上他了,他對劉備說:「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後來他又說:「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憐其勇而用之。久後必生患害。」直到他臨死前,仍念念不忘此事,並留下遺囑說:「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時,汝與臨陣,方開此囊。那時自有斬魏延之人也。」至於這次的「子午谷奇謀」之爭,諸葛亮雖沒有直說魏延如何,但從其不就近派魏延上陣,卻「差人令趙雲進兵」,可看出他對魏延始終是不相信的。

  元代胡祗遹說:「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取人〉)儘管一個人的本質會影響他的言行舉止,但還是應該盡量避免以偏蓋全,特別當個人好惡參雜其間時,更該做到「公而忘私」,而非「公報私仇」,否則到頭來,吃虧的還是自己。

壓而不服,抱怨暗生

  諸葛亮與魏延「爭用計」的結果,自然是諸葛亮佔了「上風」,但這種「上風」非但沒給他帶來任何好處,反而造成不少的麻煩和損失。

  首先,獻計不被採納的魏延無可奈何,「怏怏不悅」。且這種情緒始終沒有消除,直到諸葛亮病逝之後仍然如此。

  後來,魏延與陳式等人在箕谷,因對諸葛亮「不可輕進」的軍令不滿,陳式與魏延竟公開發牢騷。陳式說:「丞相若果多謀,不致街亭之失!」魏延也說:「丞相若聽吾言,逕出子午谷,此時休說長安,連洛陽皆得矣!今執定要出祁山,有何益耶?既令進兵,今又教休進,何其號令不明!」由於這種不滿情緒,致使陳式拒絕執行諸葛亮的命令,擅自引兵出箕谷。可見諸葛亮的威信已受到一定的影響。

  諸葛亮臨死前,把「一應大事,盡託與楊儀」,並「教且暫退,不可有違」。魏延對此極為不滿,大怒道:「丞相當時若依我計,取長安久矣!吾今官任前將軍、征西大將軍、南鄭侯,安肯與長史斷後!」

  從以上幾件事,可以看出魏延對諸葛亮不用他的「子午谷奇謀」一直耿耿於懷。如此既嚴重挫傷了魏延這樣高級將領的積極性,又破壞諸葛亮與其下屬之間的關係,並降低自己在下屬中的威信。而這種危害,要比物質的損失更深遠、長久。

(本文摘錄自《三國啟示錄》一書)

最新更新日期:2005.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