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文/周澤雄

不善帶兵,善於帶將

  「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養俠士」的孫權,天生就具備帝王的威嚴和駕馭群臣的能力,而他偉大的兄長孫策,也從來沒忘記提醒他這一點。孫策也許早就知道,自己好勇鬥狠,孤身犯險的氣質,注定會命不久長,所以帶兵出征時常常將這位阿弟帶在身邊,讓他「參同計謀」。更有意思的是,每逢酒宴,群僚畢集之時,孫策還會私下裡對孫權說:「兄弟,你得打點精神,在座諸君,日後都是你的大將。」
  那一雙極有魅力的碧眼,一眨一眨,眼瞳裡倒映出的虹彩,幻化為三千里東吳形勝。
  雖然如此,當兄長猝然殞命的時候,哀慟過度的孫權,一時間仍然生出放棄之念。他神情憔悴,悲哀無度,完全忘記了眼下的當務之急。威嚴的張昭出現在門外,「孫將軍,這是哭的時候嗎?你英勇的兄長難道希望你像個匹夫那樣哭個沒完,把軍國大事完全撂在一邊嗎?你看看外面,天下鼎沸,群盜滿山,正等著將軍重振雄威,收拾山河。請將軍快快更衣,檢閱你的部下,整頓你的郡國。」說完,張昭立在門口,直到孫權一身戎裝重新出現,才露出滿意的笑容。張昭親自將孫權恭敬地扶上戰馬。
  孫權上馬了,這以後,他再也沒有忘記自己肩荷的使命。
  當年漢高祖劉邦與淮陰侯韓信相對敘談,論及帶兵之能。韓信對劉邦的帶兵能力頗為不恭,「陛下不過能將十萬兵。」「那麼你呢?」劉邦再問,「我?哈哈,我可是多多益善的呀!」劉邦接下去那句質問,正恰切地反映了他早年作為一介亭長的見識:「你既然多多益善,何以反而成為我的手下?」
  「臣善於帶兵,陛下善於帶將。」韓信答道。
  將這個眾所周知的故事重說一遍,當然是為了引出孫權的特點。即,如果孫權有部下敢於像韓信這樣講話,孫權根本就不會有任何不快。他知道自己的長處是什麼,他知道君王和大將不僅職位上有著不容逾越的分工,能力上也應各有側重。他需要做的只是,在合適的崗位上找準合適的人才,一旦覷準,絕無懷疑。
  他最擅長做的一件事,便是在不失君王之尊的前提下,與群臣和睦相處,打成一片。也許他還認為:忙忙碌碌、事必躬親的君主不是合格的君主,他的使命在調度,他只要長著一雙善於發現人才、識拔人才的眼睛,就大功告成了。
  和張昭的交往,便很能見出孫權這方面的特點。

籠絡部將,手法細膩

  孫權拜將,亦頗值一書。東吳原有一班當年追隨孫堅、孫策的老將,個個具有廉頗般的老資格,但孫權看出來,這些人皆忠勇有餘,智謀不足,難以荷一方之任。所以每逢大戰,孫權都會起用一些新人。這些新人在證明自己真才實學之前,如何讓老將們誠心服膺,便成了對孫權的一大考驗。你想想程普這樣的人,甚至當年與雄姿英發的周瑜同領大都督之職都不僅沒有深感榮幸,反而滿肚子不快活,讓他們聽命於比周瑜名聲差好幾個檔次的小字輩調度,他們能接受嗎?
  他們能接受,因為孫權有辦法。孫權讓出身寒門的平虜將軍周泰鎮守濡須塢,老資格的朱然、徐盛任周泰的副手。孫權知道朱、徐二位肯定滿心不服氣,一天便以視察之名來到濡須塢。酒席上觥籌交錯,孫權突然讓周泰把衣服脫了。在座的還沒等明白過來孫權的用意,便集體倒吸一口涼氣,但見周泰身上,劍傷累累,刀痕處處,簡直可用體無完膚來形容。「周將軍這一道傷因何而起?」「周將軍這一道傷來自何處?」「周將軍這一道傷又為哪一個敵將所創?」伴隨著孫權與周泰的一問一答,舉座皆驚,齊齊把敬仰的目光投向周泰。為加強和鞏固戲劇效果,孫權再接再厲,臨時又急出一把眼淚來,邊撫摸著周泰的臂膀,邊泣不成聲,「將軍,我與你親如兄弟。將軍在戰場上戰如熊虎,為孫某不惜驅命,以至受傷數十餘次,皮膚歷歷如刀鑿,我孫某又怎能不知恩圖報,委將軍以兵馬重任呢?」朱然、徐盛在一邊聽得噤若寒蟬,從此再也不敢對周泰有任何不敬。

(本文摘錄自《三國英雄基因》一書,實學社出版,遠流發行)

最新更新日期:200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