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華勝
說到徐庶,大家一定會聯想起他那戲劇性的投曹營情節,而且若非如此,大名鼎鼎的軍師諸葛亮還不知幾時才能登場。然而,不管事實真相為何,徐庶畢竟變成曹操麾下的一名謀士了,他在新團隊的生活,究竟過得怎樣呢?
徐庶這個人物是《三國演義》裡的飛來一筆,從化名「單福」在新野城投靠劉備,到後來進了曹營一言不發,也就沒他的戲了。然而歷史上的徐庶卻不是這般凌空出世的。
首先徐庶投劉備時並沒有化名「單福」。《魏略》記載︰「庶先名福,本單家子,少好任俠擊劍。」單家子者,孤寒人家子弟也,羅貫中誤為姓單人家的兒子了。徐庶少年時有點像今天的「小混混」,老是找人打架鬥毆,曾被官府抓去示眾。後來他浪子回頭,棄武從文,與諸葛亮、石韜相善。
徐庶也並不是在舉薦了諸葛亮後馬上就投曹營去了,事實上他還跟諸葛亮在劉備手下共事過一段時間。徐庶去許都是在劉備離樊城南走途中,徐母被曹操俘虜了去後。至於《三國演義》中徐母罵曹責子的故事也不見於史傳,估計是小說家參照或移植漢初王陵母親的事跡而來的,故事如出一轍。《漢書•王陵傳》記載︰王陵跟了劉邦,項羽就抓陵母想招王陵來降。王陵母偷偷派人去告訴兒子︰「好好地侍奉漢王,不要因為我而有二心。」說罷伏劍而死。顯然,徐母罵曹故事從此演化而來,羅貫中只是把「伏劍而死」改為「上吊自盡」而已。中國古典小說中這種演化移植技巧用得很多,多讀幾本自然看出其中雷同。
徐庶進曹營,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他的好友石韜也歷任郡守、典農校尉。諸葛亮聽說後感嘆道︰「魏國真是人才多啊!像徐庶、石韜這樣的人都不見用!」事實上,像諸葛亮這般春風得意的人,此時已很難理解徐庶的落魄了。當然也只有春風得意的人,才會同情敬重落魄的人;兩個落魄的人,尤其是兩個春風得意的人,都不會互相敬重,互相同情,只會互相傾軋。
徐庶在曹營中做的實在是一種絕望的反抗。絕望乃包括對現狀險惡的全部接受︰曹營中楊修、孔融等不合作者的下場,不能不使他意識到自己處境的險惡,從而絕望,但絕望同時也包括了對非人性的根本拒絕。因為曹操把徐庶弄進曹營,本就是看中他的才華。張繡的謀士賈詡、袁紹的謀士辛毗、劉表的謀士蒯越投了曹操都得以重用,如果他徐庶肯全心全意投曹操,倒也不必絕望。然而徐庶作為一個傳統的知識分子,與曹操大破大立的性格,從根本上格格不入,他也就不願摧眉折腰,泯滅自己的人性了。所以說徐庶的絕望也表明了自我存在的勇氣。它是對於自我肯定的力量的體驗,是相對於「奴隸道德」的「主人道德」。徐庶是個悲劇人物,同時,又是個了不起的英雄。
有一種說法,認為徐庶實在是個隨風倒的滑頭,因為他去曹營的時候,正是劉備最艱難,幾乎生存不下去的時候。持此論者實在是不了解徐庶啊!如果要隨風倒,劉備什麼時候勢力大於曹操過了?徐庶應該一開始就去投曹操,何必先投劉備再降曹操呢?徐庶臨去之日,劉備依依不捨,知人之明如劉備者,豈能為一滑頭而不捨?
徐庶進了曹營後,確實沒做什麼事。當然也不像《三國演義》裡說的識破龐統的連環計,把個龐統嚇得魂飛膽戰,因為那時他根本不在赤壁軍中。按史料記載,他應該與臧霸一起配合張遼等攻伐袁術餘部陳蘭去了。順便說一下,赤壁之戰中,曹營許多大將如張遼、徐晃等並未隨曹操大軍。因為曹操的戰線不止江東一處,這些大將都已獨當一面了。《三國演義》寫曹營諸大將均跟著曹操狼狽逃命,實在是為了出曹操的醜而已。
徐庶進曹營後終生不設一計,他是以固有的誠實和勇氣,表明個體存在對於處境的一種積極參與的態度,而這與各種失敗主義無緣。從明哲保身的角度講,徐庶的一言不發也較楊修、孔融的亂發議論更為高明。從這一層上講,徐庶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典型,也是諸多懦弱的知識分子可以效法的楷模。
說到這裡,突然想到︰徐庶像不像中國的甘地?
最新更新日期:2004.04.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