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劇有一出《別宮祭江》,川劇也有一出《三祭江》,都是根據《三國演義》第84回改編而來,說的是劉備在夷陵之戰中遭到慘敗之後,早已回到東吳的孫夫人聽說劉備死於亂軍之中,極為悲痛,便到江邊灑淚祭奠,然後投江自盡。兩劇都寫得很悲愴動人,傳唱很廣
。
歷史上的孫夫人是否投江自盡的呢?回答是否定的。
孫夫人與劉備的婚事,本來只是歷史上無數次政治性聯姻之一。原因很清楚--孫權對雄踞荊州之半的劉備有所畏懼,為了鞏固孫劉聯盟,便以結親來「固好」﹔過程也很簡單--是孫權「進妹」,即孫夫人出嫁到荊州,具體說就是嫁到劉備的治所公安(今湖北公安縣),而不是劉備跑到東吳去娶親。這裏並沒有多少男歡女愛的色彩。
那麼,孫夫人與劉備婚後的感情如何呢?史書對此沒有正面記敘,但從一些側面的線索來看,二人的感情並不那麼和諧美滿。我在本書前一篇文章<孫夫人的虛虛實實>中列舉了三項證據,這裏不再重複。本來嘛,二人成婚之時,劉備已年近半百,而孫夫人不過二十上下,年齡相差約三十多歲,如果男方有憐香惜玉之意,女方有贊襄夫君之心,倒也有琴瑟和合的可能;偏偏一個是圖王霸業的梟雄,一個又是任性而為的驕女,雙方互不信任,何來歡愛?所以,劉備入益州不久,孫權就「大遣舟船迎妹」,而孫夫人也毫不猶豫地回了娘家,還差點帶走了劉備的寶貝兒子阿斗。從此,她一去不返,杳無音信,與劉備恩斷情絕。劉備呢?佔據益州之後便娶了寡居的吳氏(吳懿之妹,劉璋之嫂),也看不出對孫夫人有什麼留戀。正因為這樣,在《三國志.蜀書.二主妃子傳》中竟沒有一句話提到孫夫人!
總之,儘管史書上沒有記載孫夫人的最後結局,但可以肯定,她是絕不會為了劉備而殉情自盡的。
羅貫中對史實作了根本的改造,把孫劉聯姻寫成了英雄美人共諧魚水之歡的喜劇。由於這一情節符合廣大群眾的審美情趣,幾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不過,羅貫中並沒有寫孫夫人投江自盡。毛宗崗修訂《三國演義》時才加上了這個結局。由於這個悲劇性結局與前面的喜劇性場面形成強烈的對照,又符合人物性格的內在邏輯,因而也得到人們的認可。
(本文選自《三國漫談》一書)
最新更新日期:2003.1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