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演義》中的橋國老(毛本作「喬國老」,「喬」本作「橋」),由於熱心撮合孫劉聯姻而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歷史上江東二橋的父親,因不詳其名,被稱為「橋公」,《三國志》中只有<周瑜傳>提到一下:
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孫)策自納大橋,(周)瑜納小橋。
從這段記載來看,當建安四年(199年)孫策、周瑜分娶二橋時,這位橋公是否尚在人世還是個疑問;至於他能否活到建安十四年(209年)孫劉聯姻之時,那就更難說了。《三國演義》稱之為「橋國老」,乃是後人並不那麼恰當的俗稱;他熱心充當月下老人的故事,則基本出於虛構。
這裏想要指出的是:人們常常把橋國老與東漢太尉橋玄視為一人,有些傳統戲曲乾脆就把 他稱作「喬玄」。其實,橋玄乃是睢陽(今河南商丘南)人,生於漢安帝永初三年(109年),卒於漢靈帝光和七年(184年),曾任太尉;橋國老則是皖縣(今安徽潛山)人,建安四年前後在世,其生年大約比橋玄晚40年。所以,無論是從籍貫還是年代來看,二人都不能混為一談。
曹操年輕時,深受橋玄賞識。橋玄曾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可謂期望極高。又說:「吾見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君善自持。吾老矣,願以妻子為託。」(《武帝紀》注引王沉《魏書》)又可謂私交甚篤。曹操也一直銘記橋玄的知遇之恩,多年以後還遣使祭祀這位熱心獎掖的前輩。至於橋公(「橋國老」),曹操與之並無瓜葛。
人們把橋國老混同為橋玄,首先是因為《三國演義》就弄錯了。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 》卷之十第95回<曹孟德橫槊賦詩>就寫曹操對諸將說:「昔日橋大老與吾至契,託二女欲令侍吾。吾視之,皆有國色,不料被孫策、周瑜所娶。」(毛本第48回作「昔日喬公與吾至契,吾知其二女皆有國色,後不料為孫策、周瑜所娶。」)這裏就把橋國老徑直當作了橋玄,「託二女欲令侍吾」一句也來自上引橋玄所說的「願以妻子為託」。然而,正如前面指出的,橋玄與橋國老實在是兩個籍貫不同、年代相差幾十年的人物,不應混淆。而且,橋玄比曹操大46歲(曹操生於155年),他說「願以妻子為託」,無非是希望曹操得志以後,照顧一下自己的家室而已;即使他有女兒,其年齡也與曹操相近,到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大戰之時,已是約莫50歲的老嫗,還有什麼美色可言?而江東二喬此時二十幾歲,正是美最成熟的時候,又豈能混淆?羅貫中閱讀和使用史料一時疏忽,造成了這個不應有的錯誤(這在《演義》中不止一例)。對此,在我整理的《三國演義》版本中已經予以校正。
(本文選自《三國漫談》一書)
最新更新日期:2003.09.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