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魏延是《三國演義》中一個著名的人物,但許多讀者記得他,主要是因為諸葛亮說過他「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演義》第53回);諸葛亮死後,他果真「謀為不軌」,終於被馬岱所殺(第105回)。這樁公案究竟如何?

  據《三國志˙蜀書˙魏延傳》,魏延「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本來就是劉備的「嫡系」,並非降將,自然也無諸葛亮一見面就要斬他之事。《三國演義》虛構魏延在長沙搭救黃忠,殺了韓玄,歸降劉備,這在小說藝術中是允許的,問題在於諸葛亮要斬他的理由站不住腳:「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照此說來,只有讓黃忠乖乖地被韓玄斬首,讓韓玄與關羽拚個你死我活,甚至讓魏延也幫助韓玄多殺幾個劉備的部下,才算是「忠義」了?依此類推,張松、法正食劉璋之祿,居益州之地,卻背棄劉璋,千萬百計地幫助劉備奪取益州,豈不也是「不忠不義」,都該殺頭?就是諸葛亮後來當作接班人培養的姜維,不也是「居其土而獻其地」嗎?既然如此,為什麼對魏延要特別苛刻呢?

  至於「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說句開玩笑的話,魏延當時頭戴鐵盔,諸葛亮怎麼能看見他的後腦勺呢?

  事實上,魏延為蜀漢立下了許多汗馬功勞。《三國演義》在長達五十餘回的篇幅中,多次寫到他出生入死,衝鋒陷陣,堅毅果敢,有勇有謀,常與黃忠、趙雲比肩而立。從這些敘述中,讀者怎麼也看不出魏延有謀反的跡象。曹操不是曾經「招魏延歸降」嗎?回答卻是「魏延大罵。」(第72回)即使在諸葛亮逝世以後,魏延想的也是:「丞相雖亡,吾今現在。楊儀不過一長史,安能當此大任?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我自率大兵攻司馬懿,務要成功。豈可因丞相一人而廢國家大事耶?」(第104回)這哪裏是想要反叛呢?

  當然,魏延也有較大的缺陷﹕由於諸葛亮沒有採納他直出褒中、奇襲長安之計,他常常滿腹牢騷;對楊儀被諸葛亮信用,他尤其不服,最後竟不顧諸葛亮新亡,蜀漢急需穩定內部,而與楊儀刀兵相見。這種不顧大局的行為,當然要大失軍心,使他落得個身敗名裂的可悲結局。

附記﹕我另有學術論文<論魏延>,載《青海社會科學》1985年第5期,並收入《三國演義論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和《中國古典小說新論集》(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讀者若有興趣,可以參看。

(本文選自《三國漫談》一書)

最新更新日期:2003.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