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演義》中多次出現「西川」這個地名。如第5回寫呂布「體掛西川紅錦百花袍」;第38回寫諸葛亮隆中對策,又有「西川五十四州」一語。由於《三國演義》和據之改編的戲曲、曲藝的廣氾傳播,「西川」、「西川五十四州」等說法早已為人們所熟悉,很多人又把「西川」等同於今天的四川。然而,這樣的說法和認識卻是不正確的。
首先應當指出,東漢三國時並無「西川」這個地名。東漢全國分為十三個州部(司隸校尉 部統轄京畿七郡,相當於一州),其中,西南地區設置益州,其轄境包括十二個郡、國,共
一百一十八個縣,相當於今天的四川、雲南、貴州三省的大部、陝西的漢中地區以及甘肅、湖北的一小部分。到了三國時期,益州屬於蜀漢政區,其轄境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郡縣的設置有所改變。所謂「西川」,作為行政區劃名,始於唐代,至德二年(757年),將原劍南
節度使分為劍南東川節度使和劍南西川節度使,劍南東川簡稱「東川」,劍南西川則簡稱「西川」。到了宋代,又設置西川路。從此,「西川」一詞便為人們所熟知。中國的「說話」
藝術正是從宋代開始發達起來的,宋、元以來的「說話」藝人習慣了這一地名,並在不知不覺中把它用於三國題材的創作,元代的《三國志平話》中就多次出現「西川」一詞。羅貫中
在《三國演義》中沿用這一地名,也並不奇怪。但是,用唐宋地名來取代東漢三國政區,甚 至讓書中的東漢三國人物使用唐宋地名,畢竟是錯誤的。
在《三國演義》中,「西川」一詞在大部分情況下指整個益州;有時則與「東川」對舉,指益州西部地區。二者都不正確,而前者錯誤尤甚。唐宋的「西川」僅僅相當於今天的四川中西部的一部分,比東漢三國的益州小得多,怎能把它同益州混為一談呢?
至於「西川五十四州」,更是大錯特錯。這裏的「西川」當作「益州」,但東漢總共只有十三州,三國總共也只有十七州(其中魏、吳各置荊州、揚州,實際只有十五州),益州僅為其中之一,怎麼可能包括「五十四州」?其所以出現這樣的嚴重錯誤,是因為隋唐以後,州的地位越來越低:唐代的州屬節度使管轄,如劍南節度使就統領二十五州;宋代的州位居「路」之下,如西川路就統領十餘州。宋、元以來的通俗文藝作者把唐宋的州混同於東漢三國的州,每每致誤,所謂「西川五十四州」便是非常典型的一例。據《後漢書˙郡國志》,「五十四州」當作「五十四縣」,指作為益州主體部分的漢中、巴郡、廣漢、蜀郡、犍為五郡
所轄縣的總數(益州其他郡、國系少數民族聚居區)。
像「西川」、「西川五十四州」這樣的誤用後代地名、政區概念錯誤的問題,在《三國演義》中還有不少,理應採取適當的方法,予以校正。
(本文選自《三國漫談》一書)
最新更新日期:2003.03.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