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在《三國演義》的一千二百多個人物中,諸葛亮無疑是最受人景仰的一位。他目光遠大,足智多謀;審時度勢,明於治亂;舉賢任能,執法嚴明;忠心耿耿,兢兢業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然而,不管人們多麼喜愛諸葛亮,卻不能不看到,他也有短處。我認為,北伐進軍路線的確定,就是一個失策。

  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親率大軍,出師北伐。魏國慌忙派駙馬夏侯楙拒敵。在商議如何進兵時,大將魏延獻策道﹕「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延願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侯楙若聞某驟至,必將棄城望橫門邸閣而去。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 演義》第92回)這確實是一個高招。因為在魏蜀的抗衡中,蜀漢國小兵寡,力量單薄,經不起同魏國打消耗戰;而且秦嶺險峻,易守難攻;道路崎嶇,糧食給養難乎為繼。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出奇制勝,才有可能把握戰爭的主動權,奪取勝利。

  然而,諸葛亮否定了魏延的計策,從隴右取平坦大路,依法進兵。對此,諸葛亮的主要對手司馬懿作了比較客觀的評價﹕「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演義》第95回)自然,軍事上謹慎一些是必要的;但是,戰爭是雙方的鬥智鬥勇,毫無風險的事是很難有的。由於諸葛亮過於小心,結果束縛了自己的手腳,放過了有利的戰機,使魏軍贏得了時間,得以調整部署,而蜀軍卻陷入最不理想的態勢──同魏軍打陣地戰,攻堅戰,消耗戰。尤其令人遺憾的是,這次北伐遭街亭之敗後, 諸葛亮只檢查了自己用人不當的錯誤,卻沒有想到還有更嚴重的戰略失策。以後幾次出兵,仍然照老辦法行事,終於在曠日持久的對壘中,勞師數載,無功而退。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後人對於諸葛亮的悲劇是滿懷惋惜的。不過,毛宗崗把這一失策歸因於天意:「魏延子午谷之謀,未嘗不善,武侯以為危計而不用,蓋逆知天意之不可回,而不欲行險以爭之耳。」這就完全是「為賢者諱」了。

(本文選自《三國漫談》一書)

最新更新日期:2003.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