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三氣周瑜」(《三國演義》第51-57回)是緊接「赤壁之戰」之後的又一個精彩的情節單元。它通過劉備、孫權兩大集團對荊州的明爭暗奪,集中表現了諸葛亮與周瑜之間的鬥智,生動地刻畫了這兩個天下奇才的藝術形象。

  歷史上的周瑜和諸葛亮,一個是孫權集團的統兵大將,一個是劉備集團的股肱之臣,出於「各為其主」的立場,彼此間存在矛盾是很自然的。然而,史書中並無有關二人「鬥智」的任何記載。在赤壁之戰階段,諸葛亮除了戰前說動孫權抗曹之外,究竟在戰役中發揮了多大作用,史無明文,更沒有說到他與周瑜之間是否曾經「鬥智」(「智激周瑜」、「草船借箭 」等情節均係《三國演義》所虛構,參見有關篇章)。而在赤壁之戰以後,也看不到多少二人「鬥智」的跡象。據《三國志.吳書.周瑜傳》、《魯肅傳》、《蜀書˙先主傳》等資料,赤壁之戰以後,周瑜立即進兵南郡,經過一年左右的激烈戰鬥,終於打敗了曹仁,於建安十四年(209年)奪得南郡。在戰鬥中,周瑜曾被流箭射中右脅,傷勢頗重;但這裏並無諸葛亮派趙雲趁機襲奪南郡之事。直到周瑜死後,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南郡才屬劉備。可見「一氣周瑜」純屬虛構。其次,孫權將妹妹嫁給劉備,是因為看到劉備實力增強,心存畏懼,所以「進妹固好」,並非周瑜的主意,更不是什麼「美人計」﹔在此以後,劉備到京城(《演義》作「南徐」,誤),見孫權,周瑜倒確實是給孫權上過書, 建議將劉備留在東吳,讓其沈溺於聲色之中,並分開關羽、張飛,使其為東吳所用,但孫權考慮到要對抗強大的曹操,必須廣攬英雄,與劉備聯合,沒有採納周瑜的建議。可見「二氣周瑜」也基本上出於虛構。至於周瑜欲取益州,意在為東吳擴大地盤,以圖北方,並非用詐,孫權還曾派人去見劉備,希望共同取蜀﹔劉備為了今後獨佔益州,以「新據諸郡,未可興動」為理由加以拒絕﹔周瑜在準備進兵時,病死於巴丘。可見「三氣周瑜」同樣是虛構的。

  宋元以來的通俗文藝作者,抓住上述史實中的某些由頭,加以生發渲染,虛構出許多表現諸葛亮與周瑜鬥智的故事。元代的《三國志平話》中就有這樣一些情節﹕周瑜率軍假扮商人,欲乘夜晚襲奪荊州(實指江陵),被諸葛亮識破,命趙雲拒其入城,周瑜強攻,又被劉備眾將打敗﹔周瑜向孫權獻計,將孫夫人嫁給劉備,讓其伺機刺殺劉備,結果孫夫人反而與劉備結成一心,使周瑜弄巧成拙﹔周瑜欲借道取蜀,被諸葛亮派張飛領兵攔住,周瑜偷道而過,張飛卻掩襲其後,把周瑜奪得的郡縣全都據為己有。就這樣,周瑜一次又一次地氣破金瘡,終於死於巴丘。這些故事雖然寫得熱鬧,但漏洞太多,隨意性太強,歷史感較差。羅貫中在此基礎上重新進行改造加工,使情節更加連貫流暢,針線細密(其中也有經不起推敲之處),儘管是虛構,但具有較強的歷史感,使人感到「像」那段歷史,加之貫注其中的浪漫主義情調,「三氣周瑜」便成了妙趣橫生的精彩篇章。

  儘管「三氣周瑜」的情節與史實多不相合,而主要是羅貫中藝術想像的產物,但它充分揭示了荊州的得失對於孫、劉兩家的極端重要性。對於劉備集團來說,先取荊州,再奪益州,待時機成熟,則分兩路北伐,以成霸業,乃是早在諸葛亮隆中對策時便已規劃好了的藍圖;而對於孫權集團來說,奪取荊州,全據長江,徐圖進取,也是它一貫的願望。顯然,兩家的利益和目標是存在矛盾的,產生明爭暗鬥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上,孫、劉聯盟一度緊張乃至破裂,雙方彼此攻伐,也正是為了爭奪荊州。所以,從某種意義來說,羅貫中的藝術虛構恰恰反映了歷史本質的真實。

  從小說藝術的角度來看,「三氣周瑜」取得了較高的成就,主要有以下三個突出的特點﹕

  (一)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在這個單元中,作者傾注筆墨,集中刻畫了周瑜和諸葛亮這兩個主要人物。他善於運用對比和映襯手法,讓人物在性格的碰撞中展示各自的風貌。周瑜是赤壁之戰中的英雄,他英武有為,機智勇敢,精通韜略,在眾寡懸殊的條件下,把雄視天下二十餘年的曹操打得大敗而逃,堪稱人中豪傑。然而,在與諸葛亮鬥智時,他卻總是捉襟見肘,著鞭在後,顯得力不從心。他精心制定的計策,總是被諸葛亮一眼看穿;他謀取荊州的各種措施,也總是被諸葛亮一一化解。儘管他竭力爭取主動,但勞神費力一番,卻是要麼功虧一簣,要麼弄巧成拙。臨終前那「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嘆,強烈地表達了他力圖壓倒諸葛亮卻又無可奈何的心情。而諸葛亮在一次又一次鬥智時,卻總是從容不迫,氣定神閒,遊刃有餘。兩相對照,說明諸葛亮之智確實比周瑜高出一籌。除這兩個主要人物之外,這一單元中的幾個次要人物也各有特色,如劉備的能屈能伸、見機而作,趙雲的忠實謹慎、不怒而威,吳國太的率性而行,孫夫人的剛柔兼備,魯肅的憨厚朴拙,都給人留下了鮮明的印象。

  (二)故事情節曲折多變。作者刻意好「奇」,把「三氣」的每一個回合都寫得波譎雲詭,起伏跌宕。周瑜好不容易打敗了曹仁,滿以為南郡到手了,想不到趙雲卻毫不費力,捷足先登。孫權將妹子許給劉備,自以為只是說說而已,只要把劉備賺到東吳,逼他交出荊州就算完事,想不到半路殺出個吳國太,一頓痛斥,一番相親,硬是弄假成真。周瑜接過劉備的口實,詐稱願替劉備奪益州,自以為順理成章,可以輕輕鬆鬆地殺掉劉備,拿下荊州,想不到卻為自己敲響了喪鐘。……情節的搖曳多姿,使人讀來興味無窮。

  (三)格調輕快風趣。整個單元著重表現智者之間的較量,這是盟友之間在一定限度內的矛盾,與誓不兩立的敵對雙方血腥廝殺大不相同,所以作者在多數場合都以輕鬆的筆調展開描寫。如寫魯肅幾度與諸葛亮交涉,頗有令人捧卷欲笑之妙﹔呂範向劉備提親,分明居心叵測,諸葛亮卻攛掇劉備前往江東,包他滿意而歸﹔劉備與孫夫人返回荊州途中,雖遭重重攔截 ,卻是有驚無險﹔「二氣」時諸葛亮命軍士高喊「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三氣」時劉備軍大叫「活捉周瑜」,也都帶有調侃的意味。這種格調,不僅與這一單元的內容合拍,而且夾在赤壁之戰與渭南之戰之間,也使全書的風格富有變化。

  當然,「三氣周瑜」也有可議之處,這主要表現在對周瑜性格的把握上。歷史上的周瑜不僅文武雙全,而且「氣度恢廓」,待人謙讓(《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而在「三氣周瑜 」這個單元中,為了盡量突出諸葛亮的形象,作者卻把他寫成胸襟淺狹,急躁易怒。對此,今人每每以為有損於人物形象的真實性。不過,應該看到,在羅貫中的時代,還沒有形成真正嚴格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為了某種觀念而對人物性格加以取捨改造是很自然的。何況幾百年來,廣大讀者已經認同了羅貫中對周瑜形象的處理。今人不必對羅貫中亦步亦趨,也不必以歷史否定藝術。從總體上看,「三氣周瑜」是寫得相當成功的,因而一直膾炙人口。

(本文選自《三國漫談》一書)

最新更新日期:2002.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