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大概都喜歡頗有點「憨」氣的魯肅。「憨」者,忠厚、老實之謂也。在赤壁大戰期間,周瑜兩次企圖殺掉諸葛亮的事情上,魯肅的「憨」顯得特別可愛。
第一次,周瑜要諸葛亮帶少量兵力,星夜往聚鐵山斷曹操糧道,企圖借刀殺人。諸葛亮欣然應允。魯肅在一邊卻著了急,下來後連忙去看望諸葛亮,問他能否成功。諸葛亮趁機使用激將法,說出:「公等於陸路但能伏路把關;周公瑾但堪水戰,不能陸戰耳。」魯肅將諸葛亮的話轉告周瑜,好強的周瑜被此一激,便打消了這個主意。要不是魯肅當了忠實的傳達員,諸葛亮這台戲還真不好唱哩!
第二次,周瑜又給諸葛亮出了一道難題,要他在十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也滿口答應,甚至說:只要三天。看到這裏,讀者不能不為諸葛亮捏一把冷汗。這時,魯肅又出來幫忙了。他答應諸葛亮的要求,悄悄準備了二十隻快船,每船三十名士兵,並在船上扎好草束布幔。到了第三天,他又陪著諸葛亮,率船隊駛向北岸,在漫江大霧中演了一出「草船借箭」的好戲。試想,如果沒有魯肅的幫助,諸葛亮雖然熟悉天文,到那時大概也會無可奈何吧?
忠厚決不等於無能,老實也不等於沒有主見。魯肅這樣對待諸葛亮,固然有性格上忠厚的原因,但我認為更重要的還是他對於在當時曹操力量比較強大的情況下,必須聯合劉備,才能鞏固東吳這一點有比較清醒的認識,他是孫劉聯盟的首先倡導者。此後,他一直忠實執行、竭力維護這個根本戰略方針。由於他和諸葛亮的共同努力,在他去世之前,孫、劉雙方雖有明爭暗鬥,但聯盟關係一直沒有破裂。所以,在《演義》寫到呂蒙建議孫權不取徐州,而取荊州時,毛宗崗十分感慨地評道:「魯肅若在,必主取徐州之議以共分中原,必不使孫權攻關公以助曹操。」(第75回夾評)
還值得一提的是,當魯肅初歸孫權之時,就明確提出了孫吳集團的戰略方針:「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三國志˙吳書˙魯肅傳》,《演義》第29回基本照錄)如此遠見卓識,在孫吳集團最為突出。在曹操八十萬大軍下江南之際,孫權的謀士們紛紛主張投降,只有魯肅力排眾議,堅決主張抵抗,充分表現出他臨大事而不亂,處大變而不驚的非凡膽略。所以,儘管魯肅不曾馳騁沙場,斬將立功,也不以機警多謀著稱,但千百年來人們仍公認他是那個時代難得的傑出人物。
(本文選自《三國漫談》一書)
最新更新日期:2002.11.20


|